GZDOC人物 | 从玉华:深度故事是个奢侈品

2020-01-07 11:15
广东

近年来,“非虚构创作”作为当下对人类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传播内容出现在公众视野,成功地在国内刮起一股热潮。

事实上,作为非虚构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特稿,还是纪实影像,它都是一个兼具生命感叙事属性和充实信息的故事表达,而这种表达带来的影响力,正是故事真实的力量。

 

从玉华,《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负责人,副主编。获“中国新闻奖”,获"全国五四新闻奖",其代表作有《湍流卷不走的先生》《最倒霉的家庭》《生命最后的尊严》等,2018年编辑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成为年度阅读率最高的深度报道之一。

对生活的深度挖掘

“纪录片创作和深度特稿作为非虚构创作的分支,它们都是相通的,它们都是在讲故事,而故事的力量是一样的。”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复评评委从玉华这样说道。

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是一个综合的长度。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特稿,它们都是对生活的深度挖掘。在信息过载的新媒体时代,当碎片化信息占领了我们生活,纪实作品需要穿透冗杂的信息,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入还原事物本来的面貌。

2018年刷爆网络的《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深度故事是个奢侈品,它几乎是一种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包括年龄、阅历、知识结构以及社会经验等。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我们可以去学习技巧,但故事的深度,需要长期的积淀。”

创作者的立场和思考决定了故事的深度,它需要生活的积累。生活是有层次感的,非虚构创作不能只是生活单一视角的投射。就像从玉华所说:“要把人物放在光谱里理解,要看见它的灰度。”这个光谱是多个色彩的,多视角地去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层次,看见它的灰度,也能发现其他色彩,呈现更全面的深度思考。

此外,一个个体命运的故事处在一个时代背景中,在宏大的议题中聚焦个体的命运,细节的呈现能够让人物和事件更鲜活地再现,引起共情,抵达更深的真实。

“春风来了,满园都是百花”

近几年来,网络平台孵化出众多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纪录片,让更多年轻人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当中去。

对于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的学生作品,从玉华说道,“我有一种‘春风来了,满园都是百花’的感觉。”她表示,有很多学生的作品有些深度,有的作品的呈现已经超出了一个学生的眼界的水平,这是她没有想到的。

正是因为在短视频风口的年代,长视频重内容的纪录片并不像轻短快的视频容易收割流量,所以真正沉下心去深耕内容领域的人并不多。“还有这么多人在做这些事,像农民一样去耕耘,在这块田里,能感觉出一种芬芳。”

“我觉得真正好的非虚构创作门槛是非常高的,需要一个人把自己掏空去理解这个事件和理解这个人物,这个‘掏空’不是制造,它是一种靠近、理解和共情,然后去构建那个故事的逻辑。”

对于大学生作品《瘾》,就有这样的靠近和共情。从玉华评价道:“这部作品镜头很安静,没有入侵感,直击人的心灵。情感走向很深,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激情,以及对纪录片的理解、逻辑。”

 

大学生纪录片《瘾》海报

真实是故事的根,是故事的分水岭

“我觉得非虚构现在有点过热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一个误区里,他们看到了故事的力量,但未能到理解故事的力量是来自于真实。”

在流量可以变现的自媒体环境下,只要抓住受众的眼球,就能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许多创作者的目光都瞄向了社会议题上,引起受众的共鸣,精准贩卖焦虑。

“尽管近年来课开得越来越多,但许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非虚构创作的本质是真实,冒然地闯入,破坏掉它的生态。这使得它的生态是一种廉价的、低层次的、低质量的一种重复。”

真实是故事的根,是故事的分水岭,我们对真相的接受程度远远超过了所谓的感动的那些程度,守住真实这条线就足够了。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立删

视频:心怡

编辑:梓嫣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