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院独家:澳门回归记忆
回归元年:
珠澳莲花大桥
2000年3月,澳门回归元年,莲花大桥竣工通车。四院人设计开辟了一条连接澳门与珠海的通道。
莲花大桥,最初是由珠海市政府提出建造的,并于1994年9月28日致函新华社澳门分社,提请与葡澳政府联络大桥建设事宜。1997年4月30日,中葡关于澳门与内地大型基建协调小组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横凼大桥”(莲花大桥最初的冠名)被列入第一批协调重点项目。双方认为开辟珠澳第二通道是必要的、可行的。
随后,成立了大桥技术工作小组。铁四院为内地一方设计单位。铁四院副总工程师、桥梁专家胡承汉主持设计。设计小组移师珠海现场办公。
珠澳分属两种社会体制,因而两地工程的设计标准、技术规范、施工工艺、工程预算也全然不同,各有各的一套规章和程序。设计必须迎合两种规章的要求,将其融为一体,获得双方认可。
铁四院设计人员很快熟悉了澳门的各项技术规章,精心设计,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大桥可行性报告、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等四套设计文件。大桥技术小组葡方组成人员罗定邦先生称赞:这是一项很好的设计。
莲花大桥珠海段属国内项目,澳门段属涉外项目,铁四院设计人员天天要与"一国两制"打交道。澳门葡方人士注重对等,技术协商会在珠海开一次,第二次就必须到澳门开,胡承汉等人都持有特区边防证、工地通行证和出国护照,以便随时备用。莲花大桥于1998年6月29日正式动工,1999年11月主桥合龙,2000年3月正式启用。
大桥匠心设计的“双圆形曲线引桥立体换向方案”,不仅解决了珠海桥头的纵向用地,解决了车辆换侧问题,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造型,成为了珠海一道新的风景线。
这两个特大的圆形曲线换向匝道桥,长1700多米,从空中俯瞰,犹如两个硕大的“9”字,似乎寓意着“99归一”。关于大桥的命名,还有一段故事。作为澳门的回归桥,同铁四院设计的迎接香港回归的京九铁路一样,它既是一座“政治桥”,也是一座“宣传桥”。如何冠名,珠澳两地的政府官员、设计师、建设者从大桥筹建起就多方协商,提出多种冠名方案:珠澳大桥、澳珠大桥、路凼大桥、横凼大桥……但都未达到共识;直到1998年底,开工前才作出最后的决断。
澳门是一个海岛,从空中俯瞰,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像三朵莲花的花瓣伸向大海。为此,澳门又称“莲岛”。
从卫星照片上看,澳门三岛构成莲花的三个花瓣,可惜就缺一枝莲花的叶茎。如今这座连接珠澳的长1668米、宽30米、净空高22米的大桥,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澳门与祖国的第二条通道;更像一枝长长的莲花叶茎,将澳门这朵美丽的莲花与大陆紧紧相连。于是,这座连接珠澳的大桥便获得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莲花。
回归10年: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海底隧道
200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10周年之际,横琴岛上的澳门大学新校区举行了奠基仪式。与澳门隔水相望、隧道直通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地处珠海横琴岛的最佳地段。奠基时,这里仍然蕉林遍地,还有众多的烧烤档。4年后,一座占地1.0899平方公里、拥有80多幢建筑,湖光粼粼,绿草如茵的大学城傲然矗立。
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被视为中央送给澳门的一份厚礼。
2009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以租赁的形式取得对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的土地使用权,租赁期限自该校区启用之日起至2049年12月19日止,也就是说,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接管。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全貌。远处围墙外是珠海横琴岛民居澳门大学横琴校区采用澳门法律管治,以围栏和人工河与横琴岛其他区域隔离,除了紧急情况下内地消防、救护车辆人员可以通过特别通道从横琴进入校园外,其他车辆和人员无法从横琴进入校园。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围墙外悬挂了警示横幅。翻越围墙被视作偷渡,因而被网民笑称“全球最难翻的校墙”而连接澳大新校区与澳门本土的,是一条全长约1750米直通澳门的海底隧道,澳大师生可以24 小时全天候从澳门经过这条隧道,自由出入澳大新校区。
这条海底隧道的设计方,就是铁四院。
澳门大学海底隧道是国内第一座采用围堰明挖法施工的海底隧道。该隧道属典型的跨境工程,涉及两地的海关、边防等20多个部门。设计难度大,审批过程复杂。铁四院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相关设计工作任务,满足了现场施工需要,得到了澳门政府部门及参建各方的一致好评。回归20年:
珠机城际铁路一期工程
2019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纪念日。20年前的12月20日零时,《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五星红旗升起,阔别百年的澳门重归祖国怀抱。濠江流彩、莲花绽放。当澳门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融入到祖国的大发展之中时,铁四院与澳门的渊源还在延续。一条内地及珠三角地区联系澳门的重要客运通道——珠机城际铁路一期工程即将在他们手中诞生。(后续会有劲爆报道) 从1999年到2019年,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横琴新区,澳门行,四院行!且行且珍惜!原标题:《四院独家:澳门回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