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林场20载:东北伐木工的故事

2019-12-18 17:36
天津

地窨子室内,凌晨黑暗中早起的伐木工进餐中。

冬季是北方林场伐木的最佳时节。这个时节,老吕是忙碌的,他和他的20余人伐木工队伍,深入林场深山老林伐木,月转星移,一晃就是二十余年。

老吕,吉林省人氏,农民。早年做过伐木工人,有丰富的林业工作经验。或许就是这种情愫,秋收之后,冬季农闲不闲,他联系林场,承包一些伐木活计。这多年来,老吕带领同村农民兄弟组成的伐木队伍,转遍了东北三省林场,在业内颇有口碑。

2012年的北方的冬天极冷,深山中更冷,风如刀割,白雪皑皑,呼气成霜。开到黑龙江这个小林场的山里时,老吕和他的队伍在严寒中露宿了两宿,直到地窨第三天建起来,才住了进去。地窨子是老吕指挥着伐木工们自己建起的,地窨用粗木建成主框架,向地下挖掘,棚顶覆盖以塑料布通光。地窨子小小的木门向南,内盘两排大泥炕,连接锅灶。为了寒夜取暖,室内中间架起两个大油桶权当火炉,日夜架木柈生火。

伐木工人很辛苦,林场的老伐木工们早就干不动这活计了,年轻的后代又无人愿意做这一行,林业系统稀缺的就是伐木工人。老吕的队伍虽说是种田的农民,可对伐木这一行却十二分的专业和敬业。这批人分工细致,各有绝活。分工有伐木工,造材工,牵马的运输工,量尺工等。伐木工们严格按林业局的计划和规定伐采树木,造材工们砍枝,按规格截材。由于山林里交通不便,树木丛生,木材运输全用马拉,走小雪道,将木材从树林中拖出来,再由扛木工按规格分类,堆积。检尺工一一检尺后,最后一道程序是林业局用大车运出深山,发往祖国各地,派上木材们的用场。

来这里拍照,受到了热情而爽快地接纳,吕大哥甚至让出了土炕最热的地方让我们住。我们白天追随他们拍照,晚间住在地窨子里,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辛苦的劳作生活。他们凌晨四点即起,顶着满头星光,喂马,吃饭,然后踏雪早早入山林中伐木。中午,伐木工回地窨短暂休息,喂马,吃饭。小憩后整理工具,一点半又入山林工作。一天的时光,山林沉寂,惟有伐木咚咚。夕阳西下时,他们一身霜雪,又回到地窨子。吃饭,聊天和睡觉。室内点蜡烛采光,夜深时炉火闪烁。炉顶烘烤着他们湿透的棉鞋,手套,棉袄,睡着时这里鼾声一片。明朝日出时,这里又是如此的重复景象。

这支队伍中,那位辛苦的厨娘,更是让人难忘,她同男工们同住,地窨子里独自隔开一小块天地。这是位五十多岁的大姐,她三点多起来, 蒸馒头,煮米粥,切咸菜丝。早饭后工人入山采伐,她又去冰冻的泉水边凿冰取水挑回来。上午削土豆,切萝卜,洗白菜。中午炒菜,焖一大锅米饭。午后洗碗,洗菜,又准备晚饭。她一天都很忙碌,晚饭后还要烧上一大锅水,为那些辛苦的伐木工们泡脚用。在拍摄中,她的善良,朴实,让人感动和终生难忘。

2015年,国家封山育林政策全面实施,这支农民组成的采伐队解散了,也开始了新的打拼人生。仅以此组照和小文,献给这些可敬可爱的人们!

整理好伐木工具,伐木队伍开进了山林中。

 

山林运输不便,马是最好的运输木材帮手。

 

踏雪入森林,锯手们寻找适合伐下的树木。

 

树木顺山倒,锯手凭经验判断树倒下的方位,然后伐下它。

 

截去树木的枝杈。

 

按规格截成木材,要精打细算,好木头一点儿也不能浪费。

 

马拉套,将木材从森林中拖出来。

 

马和主人们都不一易,从林中拉木头下来,满身都是霜花,停下来就冷却和结冰。

 

牛也是运输木材的得力帮手。

 

抬木头,木材要按种类和直径大小归放。

 

湿重的木头要几人通力合作才抬得动。

 

一身冰霜的伐木工。

 

短暂的劳作休息,人和马一身霜花,都很疲惫。

 

近中午收工,回到地窨子内,温水喂马的伐木工。

 

平素话就不多的吕大哥在休息中,他是这群伐木工的主心骨儿,工人们都从心里尊敬他。

 

下工的男人们短暂的休息。

 

腰痛,只能坐着解乏了。

 

衣服被树枝刮破了,男人们用粗糙的手,自己一针一线地补。

 

烘烤的老棉胶鞋,下工后他们总是潮湿的,烤干后,足以在严寒的室外为他们保暖和防滑。

 

短暂的休息,又开始上工。如果离采伐地远,中午就只能在冰雪中略略休息一下了。

 

厨娘是伐木工的后勤保障,每天都要凿开冰河挑水。

 

涮碗,洗菜,忙碌中要准备晚饭。

 

山林中,紧张的伐木工作又开始了。

 

检尺,木材两头皆检,严格按规格来计算劳动成果。

 

劳动采伐现场。

 

日出时分,地窨全景。

 

 

杨勇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文联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