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依尔:用艺术脱口秀讲述敦煌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实习生 李皓青
2019-12-13 11:41
来源:澎湃新闻

丝绸路“带热”敦煌游。敦煌,也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走进大众视野。张骞凿空、乐僔开窟、北魏佛像、玄奘西行、盛唐壁画……寥廓苍凉、关山险阻的敦煌大地,孕育出气韵高远的圣洁佛光,缔造出不胜枚举的艺术结晶。

12月7日,敦煌文化守望者罗依尔做客上海宝山行知读书会,围绕“敦煌与文化自信”主题,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脱口秀。穿越千年时光,在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与历史变迁之中,发现古老东方美学的神髓,感受独一无二的敦煌文化。

罗依尔,艺术脱口秀创始人、艺术KOL、策展人。早在2016年,他便开始尝试以脱口秀方式讲述敦煌文化,同时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推广和普及敦煌艺术通识教育。罗依尔独创的艺术脱口秀已走遍各大文化地标、学术高地,累计巡演超过500场,艺术系列主题多达100个,旨在让大众在欢笑中爱上艺术。

罗依尔在行知读书会

敦煌与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说起敦煌,便不得不提张骞。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以联合西域诸国共抗匈奴。“这段历史非但没有被数百年的岁月洪流冲走,反而在唐朝时期被描绘在敦煌壁画之中,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罗依尔表示,“作为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此次出使西域也被誉为‘凿空之旅’。后来,为了便于治理,汉武帝在这片领地先后设立河西四郡,而离西域最近的便是敦煌。”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罗依尔谈道,千百年前的敦煌,可谓是中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是中原文化西传和西域文化东渐的必经之地。我们所说的“胡瓜”“胡荽”“胡饼”“胡言乱语”“胡说”等,正是中西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

“敦煌莫高窟建窟的缘由,都清晰地记载在功德碑中。”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敦煌有位苦行僧,名叫乐僔。他手持一枝锡杖,云游四方。傍晚时分,乐僔正走到鸣沙山崖壁处,“忽见金光,状有千佛”,他料定“这里必是圣地”,于是便请人在崖壁上开凿佛窟。“乐僔开凿的洞窟已经无从查证,现今我们看到的最早的莫高窟洞窟其实是‘北凉三窟’。”罗依尔说道。

北魏时期,洞窟形制已带有明显的西域与中原风格,是中西结合的塔庙式洞窟。罗依尔讲道:“譬如,在第285窟中,左右胁侍菩萨的形象与中国官人十分相像;飞天、供养人的服饰也显现出魏晋时期典型的‘褒衣博带’特征。”

“玄奘亦是与敦煌颇有渊源的人物,他曾两次途经敦煌。”罗依尔谈道,隋唐时期,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抵达印度那烂陀寺求取真经。戒日王曾为他组织“无遮大会”,让各派登台辩论,玄奘代表那烂陀佛学院参加辩论,他将自己的理论示众,并承诺:“若有一字无理,请斩首相谢。”可以说,玄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异国他乡求学成功、载誉归国的留学生。

盛唐时期是莫高窟艺术的顶峰。“当时最为流行的学说、佛教经典均以‘经变画’的形式浓墨重彩地绘制在洞壁上。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经变画’竟然还运用了简单的透视法。”罗依尔还指出,在第130窟中,还有一幅规模最大的供养人画像——《都督夫人礼佛图》。这幅壁画中,人物神态各异、自然活泼,而且位置错落有致,别有一番生活情趣。

敦煌自有的美与力量

在罗伊尔看来,敦煌莫高窟能够解决现代人“审美缺失”的都市病问题。谈及法国卢浮宫,无人不知《蒙娜丽莎》《断臂的维纳斯》和《胜利女神像》,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敦煌莫高窟可与之相媲美的杰作。事实上,“那些绘满洞窟四壁、窟顶的莫高窟壁画之中,随处可见历朝历代、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装饰图案,可谓是真正的艺术宝库!再譬如,被誉为‘国宝窟’的第45窟现存七身塑像,是唐代雕塑艺术的杰作。这些塑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特别是右胁侍菩萨的塑像更是刻划精细、生动自然,堪称完美!”

敦煌自有敦煌的力量,罗依尔感叹:“如果冬天去莫高窟,再遇上一场瑞雪,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平静,与都市中的博物馆截然不同。当行走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之上,满目黄土,肃穆萧然,更能体会千年之前张骞、玄奘西行的不易,亲历敦煌的壮阔绝美,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