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年俗风情展开始征集:“回家”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年俗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19-12-10 11:19
来源:澎湃新闻

冬已至,“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春运购票的大幕即将拉开帷幕。无论关山阻隔,不管车程煎熬,中国人将千言万语浓缩成四个字——“回家过年”。

12月9日,“启程·新春·团圆年”第十四届海上年俗风情展藏品、故事征集会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

本届海上年俗风情展延续往届“衣食住”主题,以过年出“行”为主题,拟通过“年货,城市出行记忆”、“热爱,新老上海人共庆新年”、“春运,赴一场团圆之旅”和“旅游,过年的另一种形式”四大板块,向大众呈现过年与“行”有关的传统年俗、时代风尚。希望通过新老上海年俗的融合,春运的变迁,从购买年货、走亲访友到出门旅游的春节之行,拉出一条年俗之行的历史传承与变迁的文化脉络。它一头牵着传统,一头连着现代,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年俗鲜活地“行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征集会上,四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市民为大家讲述了春节里“行”的故事,同时也展示了各自的藏品和影像资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火车票印刷已经跟不上旅客出行节奏,火车站只能用自己印刷的《收款证明书》代替车票
长途返乡,铁路“春运”背后的故事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乡外出务工、求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家的中国人集中在春节期间返乡,形成了“春运”现象。“春运”承载着中国人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渴望,对年的期盼,是一个承载中国人独特情感与文化记忆的符号。

每年春节,媒体报道都是大众了解春运的一扇窗口。从铁路售票情况,到旅客出行人次,到自驾返乡潮开始之后公路拥堵情况,再到每个旅客回家的故事……媒体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把这场一年一度最壮观的人口集中迁徙呈现在大众面前。征集会上,澎湃新闻新闻直播部总监赵昀为大家讲述春运直播背后这些普通人及记者的故事。

2019年春运,澎湃新闻做了一次特别策划,8位记者登上了一列从海口出发、开往哈尔滨的绿皮普速Z112次列车,这趟列车全程48小时,从炎热如夏开往冰天雪地。

“现在大部分人都坐高铁,绿皮车已经少了。我们特地找了一列‘高铁时代’的绿皮车,让大家看看从南到北,春运的真实状态。”赵昀回忆,在这条漫长的返乡列车上,他们两天时间采访了100个人,其中有列车员、有列车长、有餐车服务员,还有各式各样回家过年的乘客。这些个体,描绘出了春运返乡真实鲜活的群体面貌。

48小时的直播中,有许多温馨的场景。火车进入山海关,列车上的氛围立刻不一样了。“马上就到家了。”对于大部分返乡的东北乘客,这一道古老的长城关隘似乎就代表着“家门”,回家过年的话题立刻弥漫在车厢中。

让赵昀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列车员的故事,列车员的爱人也是铁路职工,但两人在不同路段,每到春运期间都各自忙碌。

“我们采访了这位列车员,他的夫人正好看到了我们的直播,就一路通过直播看她的老公是怎么回家的,还在直播下面留言和我们互动。他们作为铁路双职工,在春运期间都很难碰面,这次通过直播这种特殊的形式,看到了她老公在工作中的场景。”

澎湃新闻还特意派出另一队记者,采访了这位妻子。“通过这样的报道,也让更多人了解到春运期间铁路工作人员的不易。”赵昀说。

铁路运输多年来一直是长途春运的主力军。管晓明曾在铁路系统工作多年,他热爱收藏火车模型,各类票证、火车时刻表、徽标、列车员不同年代的帽子、被子等与火车相关的各种器物,见证了中国铁路几十年的发展,也见证了春运的变迁。

他还记得自己70年代时坐着货运箱车,车厢里点着小油灯,听着火车“哐当哐当”的声音,花了15个小时,从无锡回上海过年的情景,如今这段路程坐高铁只要半个小时就可以到了。

作为曾经的铁路系统工作人员,管晓明对春运给交通带来的压力印象深刻。他掰着手指数出多年来的春运五难。一是买票难,1980年代每年上海站春运大厅就像一个大卖场,一般要开300多个卖票窗口,乘客们带着板凳、毯子,只为买一张回家的票;二是候车难,车站无法满足候车回家的人群,每年都在南北广场搭建临时棚,将能站人的地方都用起来……;三是乘车难,春运几分钟发一趟车,发车密度是全世界之最,列车到了,人们奔跑着涌进火车车厢,早年有的人担心上不去,车窗也成为上下车的“出入口”,最拥挤的时候不仅有空的地方都站着人,座位下面也躺着人,有的人买不到座票,站几十个小时回家,随着交通运输的多样化发展和铁路自身的发展,这种情况已经缓解不少……;四是铁路职工服务难,开水供应、食品、后勤、医务人员、治安、问询全都要跟上。每年春运期间,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几乎全部来到前方,公安机关也派出大量武警配合维护秩序,确保乘客安全,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来帮助维护秩序,大雨大雪、开夜车都会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乘车安全;五是铁路职工过节难,绝对不能在春节期间结婚,在举家团聚的日子,铁路职工无法团圆,无法回家吃年夜饭,十天半月都看不到人影……

管晓明收藏的部分铁路乘车证
公交、地铁,春运高峰,市内交通并不轻松

虽然公交车不会送你去远方故乡,但多年以来它都是家门口迎送你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春节拜亲访友出行的重要代步工具。张建人曾在提篮桥电车二厂,从事计划调度工作。他收藏有众多公交、轮渡票证及公汽、轮船模型。

回忆起春运,他认为公交系统的辛劳和压力丝毫不逊色于火车。“公交把乘客从市内四面八方送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旁尤其要安排更多的公交车,还要配合火车站点接驳乘客。过去浦东公交车也不发达,没有隧道,只能靠轮渡。

张建人收藏的上海公交票证

春节期间,上海的人虽然会少一些,但公交仍保持着春运之前的频率,以保证市民的正常出行,没有早晚高峰,走亲访友的人群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都有,过去文化生活比较少,市内交通也主要以公交为主,到了晚上7点,吃完晚饭,走亲访友的人陆陆续续回家了,才形成一个小高峰,尤其是在居民聚集的新村地区。年初一龙华香客多,到了初四初五初六,走亲访友结束,过去人们就爱带着孩子去逛上海动物园之类的地方,而今,自然博物馆这些新建成的科教场所则成为人们春节出行的热门场所。但去这些地方的公交车已经不再热门了,因为这些地方一般都有地铁站点,越来越多的私家车也出现了。

张建平刚从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轨道和公交总队退下来。因为常年在地铁执勤,所以他对地铁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收藏了七八千张、3000多套地铁卡及地铁列车模型,征集会上,他向大家展示了与春节有关的地铁卡。

张建平收藏的上海地铁试通车期间发行的乘车券
春运期间,地铁同样责任重大,它负责接驳铁路、飞机,迎来送往,同样需要增加班次应对春运高峰,同时,20多天春运的安全保护级别也提升,增加警力,年三十、初一、初二、初三是队里武警正常上班的日子。“我从警37年,在家过年仅7年。” 张建平感慨。如今的上海,每逢春节空了一半,初三过后警察是否会减少?答案是否定的,“人民大众开心的时候,绝对不能出事。”春节期间,尽管乘客相对少,警力仍比平时增加了三分之一,确保市民出行的安全。车厢里,大包小包多一点,举家出行多一点。而人员换乘站点比较拥挤,游乐场所作为终点站的人多一点,到了初三初四,火车站的人又慢慢多起来了……

“此时冷暖,那时聚散;人生起伏,山高水长。”每一年春节,在回家路上、在准备年货的途中、在拜亲访友的过程中、在出外旅行的旅程里,总会发生很多或艰辛、或感动、或幸福的故事。征集会上,几位市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主办方也希望以此为引,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分享过年里“行”的故事。如果你有这些故事、照片或藏品,可登录文化上海云官网、app、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官网、上海市市民文化节官网应征。

本届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收藏协会主办,澎湃新闻提供媒体支持。

据悉,展览将于2020年1月11日开幕。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