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为什么比尼安德特人好看?他们在60万年前就自我驯化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19-12-09 20:07
来源:澎湃新闻

当人类开始驯养狗、猫、羊和牛时,他们可能延续了一个传统:驯化人类自己。

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大约60万年前,现代人从他们已经灭绝的亲戚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中分化出来后,就开始了自我驯化。

“这项研究令人难以置信的印象深刻。”哈佛大学生物人类学家Richard Wrangham说。他补充说,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测试”,证明了一个长期存在的观点,即人类之所以看起来与我们的灵长类祖先如此不同,正是因为我们已经被驯化了。Wrangham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尼安德特人

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这项新研究聚焦到一种疾病的关键基因。

当一个物种被培育成更友好、攻击性更小时,驯化包含了一整套的基因变化。例如,在狗和家养的狐狸身上,许多变化是身体上可见的:更小的牙齿和头骨,松软的耳朵,更短而卷曲的尾巴。这些变化都与一个事实有关,即家养动物体内某种类型的干细胞较少。这种干细胞被称为神经嵴干细胞。

意大利米兰大学分子生物学家Giuseppe Testa及其同事沿着这条重要的线索,即BAZ1B基因在协调神经嵴细胞的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基因的两个拷贝,然而,威廉姆斯综合征(Williams-Beuren syndrome)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7q11.23)邻近基因杂合性丢失,其中即包括BAZ1B基因的一个副本。

威廉姆斯综合征是一种罕见遗传病,患者表现出认知障碍,但他们普遍头骨较小、面部有精灵般的特征。除了健康问题,患者经常拥有高度的社会人格(易于信任、友好)以及酷爱音乐等。

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

为了弄清楚BAZ1B在这些患者的面部特征上扮演了什么角色, Testa和他的同事培养了11种神经嵴干细胞系:4种来自于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3种和威廉姆斯综合征不同但相关的患者,4种来自于健康人群。随后,他们使用多种技术来调整BAZ1B在每个干细胞系中的活性。

研究团队发现,上述“调整”影响了数以百计的其他基因,这些基因与面部和脑部发育有关。总的来说,他们认为,被抑制的BAZ1B基因导致了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面部特征的明显变化,从而确立了该基因是面部特征的重要驱动因素。

研究团队还对比了现代人、两个尼安德特人和一个丹尼索瓦人身上的数百个BAZ1B敏感基因时,他们发现,在现代人身上,这些基因积累了大量的调节突变。这表明:自然选择塑造了人类。

研究团队称,由于其中许多相同的基因在其他家养动物中也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因此也可以认为经历了类似的驯化过程。

Wrangham同时特别强调,许多不同的基因可能在驯化中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把BAZ1B在进化中的重要性过于解读。“他们关注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因……但很明显,还会有多个其他的基因。”

维也纳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和认知科学家William Tecumseh Fitch III则说,他对人类自我驯化和动物驯化之间的“精确类比”表示怀疑。“这些过程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他说,“我也不认为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会成为驯化过程中涉及的众多基因的良好模型。”

值得一提的是,至于人类最初为什么会被驯化,有很多假说。Wrangham认为,一开始人们都是单打独斗的,但是当早期人类形成合作社会时,会对那些具有攻击性的人产生进化压力。基因则做出了最积极的选择,“人类是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物种。”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