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在京举行:探讨科技和慈善结合的力量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19-12-04 21:02
来源:澎湃新闻

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探讨科学精神和慈善文化的结合。中国慈善联合会供图

12月3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慈善文化论坛在北京召开,多位来自学术界、慈善界和金融界的人士聚集一堂,探讨“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如何在互相支持和包容中推动社会进步。

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副司长义芳介绍称,2018年中国慈善捐赠总额达到1439亿元;目前,全国慈善组织的净资产总额约1600亿元;慈善信托合同规模28.6亿元;全国现有注册志愿者超过1.34亿人。

中国互联网慈善异军突起。仅2019年上半年,就有52.6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募集善款超过18亿元,充分体现科技和慈善结合的力量。

“从深海到宇宙空间,从基因编辑到量子通讯,科学技术深刻而不可逆转地改变着世界,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被它改变过的世界是更伟大了,但是,是更美好了吗?”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发言道。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以“科学与慈善的碰撞——西湖大学的创办之路”为题,讲述了如何以捐赠大学推动科研,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捐助教育是体现慈善的最佳方式。”施一公称。

针对他上述说法,也有嘉宾持不同意见。

“捐赠大学是最懒惰的慈善。”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一诺发言称。

在她看来,为什么大学容易吸引很多人捐赠?原因是大学高颜值,代表了最高大上的力量,而社会发展有很多边缘问题,它们和大学捐赠相比显得“吃力不讨好”。

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邱泽奇、腾讯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顺平、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王瑞合和阿拉善SEE基金会秘书长张立一起,就“科学与公益的互动与融合”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慈善文化论坛由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敦和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探究建立以中国本土文化为内核,以中国慈善实践为根基,适用于现代中国的慈善文化体系。2016年以来,该论坛已相继在深圳、杭州和北京举办三届。

    责任编辑:蒋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