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筑巢引兽”防治鼠害,藏狐、赤狐等天敌入住

李亚光/新华社
2019-12-04 17:03

在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研究人员通过在野外布设“暗堡式野生动物人工洞穴”,有效吸引藏狐、赤狐等鼠类天敌入住繁衍,实现局地生态灭鼠的初步目标,近期无人红外相机成功监测到藏狐、赤狐等多种野生动物入住。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昔日受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地草地等生态系统逐步退化,高原鼠兔数量剧增,个别地区原本植被稀疏的土地被啃食得寸草不生。据相关部门统计,三江源地区受鼠害威胁的草原一度达上百万公顷。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一直在探索更加科学、生态的鼠患防治方式。2017年,“暗堡式野生动物人工洞穴”灭鼠技术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投入试验,在鼠患较为严重的试验区,研究人员以300公顷至350公顷的区域为一个单位设置人工土质洞穴,外壁含有保温材料,洞底直径80厘米左右,设置了渗水层,同时在内壁周边为野生动物后续打洞扩展留足了空间。

经过3年探索研究改良,布设在人工洞穴点位附近的无人红外相机,近期成功监测到藏狐、赤狐等多种野生动物入住。在大量相关视频画面中,记者看到上述野生动物常携同伴和鼠类猎物出入,有时在周边玩耍,完全在人工洞穴“安家”。同一点位前后对比图片显示,有野生动物栖息的区域,草场长势趋好。

受访专家表示,作为鼠类天敌,藏狐等野生动物个体每年可捕鼠上千只,能有效将周边区域的鼠类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最终达到恢复生态平衡、促进草场恢复的目标。

这项技术的专利权人公保是玛多县的一名退休干部,曾长期在牧区草原工作,持续观察鼠患。他告诉记者,人工洞穴坚固隐蔽、保温防雨,可助小型野生动物应对高原恶劣的气候,同时不会对生态造成污染和破坏,用料、结构简单,具有较高推广价值,今后或逐步在三江源各地投入试验和应用。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工作人员久谢说,该技术在灭鼠的同时还可促进草原生物链及区域生态系统的修复,为三江源地区提出了生态平衡视角下的鼠害防治新思路,值得今后持续研究利用。

(原标题:三江源地区“筑巢引兽”防治鼠害技术取得进展)

    责任编辑:虞涵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