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手拿两个人生剧本:一个水电巨匠,一个科幻大咖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家 ,作者采集工程
中国科学家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所搜集的珍贵史料,展现老科学家们的学术生涯、精神世界及突出贡献。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人物专题宣传平台。
日前,2019年银河奖颁布,一时间万人瞩目。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映,2019年被业界公认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的新纪元。实际上,科幻题材在我国一直有很好的发展。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科学家不仅是水电巨匠,还是一位科幻大家,他的科幻小说题材五花八门,有探讨科技进步的《换魂奇案》《偷脑的贼》,有重新解读历史的《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古墓沉冤》,还有探讨科技与人类的《蛇人》《镜中人》等等,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家铮。
两院院士潘家铮科普界的水电巨匠,水电界的文学大家
潘家铮从小就乐于掏摸古诗和古典小说,憧憬自己将来成为一个诗人,并如饥似渴地读着古典文学名著和诗词。
“一卷在手,便可万虑皆消。”潘家铮说。工作多年来,他有喜怒哀乐,总要抒之于文,寓之于诗。他先后发表和完成了《新安江竹枝词》《读报志感》《蓼莪吟》《锦屏诗稿》等诗作,还在博览众说基础上,写成一部《积木山房诗话》。
潘家铮编著科幻作品集《地球末日记》没有科学的幻想,难有科学的理想。20世纪90年代初,潘家铮与友人探讨机器人仿真问题,担忧机器人威胁人类的生存。他以此为题材创作了科幻处女作《康柯小姐的悲剧》,表达自己积存心头的想法,受到广泛关注与好评。
《一千年前的谋杀案》1993年8月,他又出版了《一千年前的谋杀案》科幻小说集。1997年,他撰写的科幻小说集《偷脑的贼》荣获2001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一等奖和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潘家铮全集他的许多科幻小说都以科学道德为主题,注重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宛若春雷般的艺术创作也是他与祖国休戚与共的真实写照。
200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于2007年被授予中国新闻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三峡之子”扬世名,“江河之子”献毕生
三峡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它的建成可解决长江洪灾问题,还可每年将840亿度电源源不断地输往华东、华中、华南地区,使万里长江真正变成一条黄金水道,所以一代又一代人对三峡苦恋不休。
在修建三峡工程的过程中,担任三峡论证领导小组的副组长兼总工程师的潘家铮可谓功勋卓著。
由于修建三峡工程涉及淹没移民、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存在潜在生态植被破坏问题,所以涌现出一波又一波三峡反对者。
当长江三峡大坝截流成功,有记者问道潘家铮:“谁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令现场所有人意外的是,潘家铮说:“是那些反对三峡工程,总在攻击我的反对派贡献最大。”
他说:“原来我们的论证工作,设计工作,有些地方就是做得不够深,不够细,他提出这个问题,这个要你答复,这个要你解释,这个他有不同意见,你不能不解释,不能不答复。”
潘家铮(左一)90年代在工地留影1919年,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从那时开始,三峡能否兴建、应否兴建,就成为了水利水电界长期争论的大事。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历经近百年的徘徊,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对于中国的国力能不能够修建三峡?修建三峡是不是会使物价上涨、经济崩溃?中国人技术上有没有这个本领在长江上修这个坝?有没有本领制造这么大的机组在上面安全运行……等问题,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2001年10月,潘家铮(左一)考察渭河时留影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在潘家铮的努力下,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严谨的思考、论证有了结论。是反对派的存在,让潘家铮时刻保持清醒谨慎工作,激发潜能,同时也学会了宽容。
2002年7月,潘家铮三峡二期工程验收时与同事留影(左二为潘家铮)2003年,三峡工程二期工程结束,156米水位蓄水成功。也恰恰在这个时候,三峡工程发生“裂缝风波”,潘家铮“挺身而出”,站了出来。面对如此大的问题,潘家铮力排众议,恳切发言,辩驳是非、答疑解惑,最终才得以消弭风波。
“要建成一座工程,
必须有愿意为之献身的人。
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
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
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
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
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
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那时的潘家铮意气风发,又矢志不移。
曲折求学路,一波三折“误”入行
潘家铮因三峡而扬名,他也因此被称为“水电巨匠”,这是他万万没想到的。因为这和他年少时的“文学梦”相差太远。
1927年10月19日,潘家铮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书香门第之家,念至小学五年级时抗战爆发,后随家人背井离乡,辗转逃难,断断续续读完小学,并在颠沛流离中以初二学历结束中学生涯。
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给他带来了命运的转折点。不久,他参加“沦陷区中等学校学生甄别试验”,重新捡起几何、代数、物理和化学等,靠自学考得高中毕业资格。
潘家铮的大学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折上折”。1946年暑假,潘家铮前往杭州报考浙江大学,因自幼喜欢读书,眷恋文学,便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中文系,不料招来饱尝文人之苦的父亲的勃然大怒。重新研究招生简章上的“实科”科系后,潘家铮改报了航空工程系,希望能够做一名飞机设计师。但在次年夏天,他偶然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留英航空博士上吊自杀的新闻,感觉航空系就业前途未卜,又转至“更为实干”的土木系。
潘家铮50年代证件照四年的学业结束后,潘家铮没有和同学们一样飞往天南地北投入新中国建设的浪潮中,而是进入到了恩师钱令希教授介绍的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
原本以为勘测处只是自己工作的“过渡站”,年轻的潘家铮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度过接下来一甲子的岁月。
潘家铮所绘中央燃料工业部水力发电总设局第402号工程总体布置设计图纸1957年,潘家铮出任新安江水电站设计副总工程师,自1958年至1960年兼任现场设计组组长,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他常驻工地,具体领导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工作。
年轻的潘家铮将原设计的实体重力坝改为大宽缝重力坝,并创造性地采取了许多先进措施,使这座坝高105米、库容212亿立方米、装机容量66.25万千瓦、当时新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在短短三年内建成投产。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视察电站工地时,曾亲笔写下“为我国第一座自己设计和自制设备的大型水力发电站的胜利建设而欢呼!”的题词。
60年代潘家铮(左一)在新安江水电站合影照除了这些,他还先后参加和主持过黄坛口、流溪河、东方、新安江、七里泷、乌溪江、锦屏、磨房沟等大中型水电站的设计工作,参加乌江渡、葛洲坝、凤滩、陈村等工程的审查研究工作,指导龙羊峡、东江、二滩、小湾、龙滩、三峡等大型水电工程的设计工作等等,一路走来,始终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加快开发我国水电资源的措施。潘家铮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将自己“铸入”大江大河,说他是“江河之子”一点都不为过。
1975年,潘家铮(左三)在查菲尔泽水电站合影照把文学比作自己的初恋——深情永远;而与水电事业则是——先结婚后恋爱,不枉一生追随。“江河筑坝水电人,妙笔生花一墨客。”就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我已年逾耄耋,病废住院,唯一挂心的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字字句句,你会发现他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爱得有多么深沉!
2012年7月潘家铮与世长辞,80多年的人生旅途,他树立了新中国水电事业的第一座丰碑,自己也成为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潘家铮(1927.11-2012.07)
水利水电工程专家
土木工程学家
科幻作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参考来源:
1.《潘家铮,半生毁誉因三峡》,中外书摘
2.《潘家铮逝世5周年,揭秘一段尘封的往事》,国网新源
3.《潘家铮:文理双通成大师》,中国科学报
4.《两院院士潘家铮:半世纪水电求索路》,中国科学报
5.《潘家铮:情注水电 逝者如斯》,光明网
6.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光明网
来源:中国科学家
原标题:《他手拿两个人生剧本:一个水电巨匠,一个科幻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