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谋划“十四五”⑤对标国际上海如何创新

徐珺
2019-11-27 17:04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创新日益成为全球城市的发展主动力。这不仅是理论体系上的推演,也被一批前沿性全球城市的实践所印证,并进一步引发了理论上关于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再认知。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创新视角下全球城市的演化实践及对上海的启示”一文,通过对近年来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代表性全球城市演化实践的剖析,探寻创新视角下全球城市的新内涵,并进一步理解创新之于上海的战略价值。今天我们发布该报告的第二部分,发达国家的创新实践对上海的启示。

一、上海的当前坐标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深化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等国家战略为契机,正加速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强化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完善营商环境。通过综合对比权威机构的评价结果也可以发现,上海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正稳步提升。但也应看到,同伦敦、纽约、东京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综合竞争力差距依然明显,自身在不同领域配置全球资源的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揭示出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长板与短板。

1.从综合排位来看,当前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基本位列第二梯队,并在波动中上升

在综合性城市排名中,伦敦、纽约长期占据各大排行榜的前三位,表明其在配置全球资源上的卓越实力。相对于顶级全球城市较为稳定的排名,上海近年来在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指标中的排名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仍呈上升态势,近期的排名皆在前50以内,总体位于第二梯队。

表1 上海在主要综合评估报告中的当前排名

资料来源:根据各相关指标数据库整理。

2.从专项表现来看,创新能力的成长相对其他资源配置能力仍有差距,且有继续分化趋势

上海在金融、港航交通、总部集聚等领域的全球联系度与资源配置力上升迅速,具有比较优势。如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中的排名从2008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9年的第5位,反映先进生产者服务业跨国公司总部集聚度的世界城市指数(GaWC)排名已从2000年的第31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6位,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从2014年的第7位上升为2019年的第4位,但在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等创新能力相关排名仍相对落后,选取几项代表性指标排名对比近年变化情况,还能发现创新城市相关指标升幅相对金融、航运、总部集聚等指标升幅有放缓趋势,值得关注(如下图)。

图1 上海在分领域专项指标排名中的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各相关指标数据库整理。注: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自2014年起发布;世界城市指数分别于2008、2010、2012、2016和2018年发布,其间年份排名取上次发布排名值。

总体而言,上海通过集聚金融、航运、总部等功能性载体,结合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力推动了物流、资金流、人流的加速集聚和流动,为强化全球城市资源集聚与配置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应看到,上海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网络搭建、产业创新突破等方面同顶级全球城市仍存在较大差距,以创新激活传统全球城市功能的转型还在孕育期。

二、上海该如何作为

上海在创新能力建设上,坚持以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主线,着力强化科技原创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最新批复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更是进一步提出了“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美好愿景,可以说,创新之于上海这座城市发展的引领性地位更加凸显。但是,战略导向要真正转化为现实效果,本质上还需要思维转型。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创新之于上海和上海之于创新的价值互动,找到实现的可能路径。

1.要深刻理解创新之于上海的重要价值

伴随全球化分工的基础从“全球生产网络”向“全球创新网络”升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轨迹正日益表明,创新正在从摆脱危机的政策选项,升级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相应地,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等全球城市演化实践的背后,更可以看出,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影响下,跨国公司加速研发的全球布局,促使价值链创新增值成为保持国际引领、导向和控制地位的重要手段。相应地,全球城市网络的联系基础也从商品、资本的流量枢纽向知识、信息和人才意义上的枢纽升级,全球城市正从传统上基于全球化对自由市场和流量经济的依托,转向面向创新溢出效应的争夺(如图2)。简言之,全球化与知识化对全球分工体系的重塑,已使得全球城市的功能内涵从资本中心向创新枢纽转型,谁成为全球创新资源的集聚地和创新活动的策划与控制中心,谁就掌握了转变增长方式、提升综合能级的战略支点。

图 2 全球化与信息化交互趋势下的全球城市功能演化设想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就是强大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伴随传统的国际生产体系向全球“生产-创新”网络的转型,其核心功能的服务对象也面临转型。即金融、投资、贸易、航运、信息等高端要素的流动规模与配置需求,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城市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节点地位,取决于上述高端要素如何联动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产业的孕育和成长的能力。可以说,创新是上海培育壮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更是引领城市再创辉煌的第一动力。

2.要精准挖掘上海之于创新的独特潜力

作为崛起中的全球城市,创新对于上海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同时,上海要实现“创新之城”的愿景目标,也有三项独特潜力需要重视并予以挖掘。

首先,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预设了创新之城的文化基因,但需要理念和机制上的传承与发扬。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上海必须要依靠持续的创新,才能创造和维持其独特优势。商业城市、海港城市的开放、流通与辐射,使得上海成为全球新事物、新观念的汇聚地。移民城市带来的多元、异质与融合,则为上海的创新提供了潜在的基础和肥沃的土壤。尽管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相比,创新回归之路依然艰巨,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灵动机敏、与时俱进的创新特质无疑已成为上海的城市基因,为创新之城的实现预设了发展潜力,但要将潜力化为现实动力,还需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为引领,配合高水准的规划、精准化的政策和科学化的治理体系促其传承和发扬,再现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风范。

其次,上海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奠定了创新之城的要素支撑,但需要同创新功能复合推进。上海通过近年来城市基础设施与功能平台建设,已显著提升了对外连通能力和资源配置能级。顶级全球城市的演化实践也表明,不同于互联网革命初期的单一技术突破,未来的创新型经济更趋向于向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跨界集成创新”演变,具备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发达的资本市场、活跃的服务经济和高度集聚人才的大都市将更具创新优势。在这方面,全球城市在金融、贸易、航运、产业等方面建立起来的资源整合能力将为创新活动的多元参与者提供更为契合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但也应看到,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征途中,上海要在众多亚太全球城市中脱颖而出,在既有的投资、贸易、金融、航运“平台型”功能基础上,培育壮大“创新型”功能将成为致胜关键。探究两种功能的作用机理,“平台型”功能的本质在于要素的集聚与配置,并以此形成对全球价值链的管理与控制能力,标志在于大量的跨国公司总部、高端生产者服务业与投资贸易平台的崛起。而“创新型”功能的本质在于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并以此提供突破价值链发展瓶颈的新空间和新动力,其标志在于由新科技成果引发的产业进化和社会变革。可以看出,“平台型”和“创新型”功能的发展模式存在交互递进关系。上海的发展之路,需要在“平台型”功能和“创新型”这两种功能之间寻求“平衡发展点”,以共同构成推动城市转型的复合型力量。

第三,上海相对多样的产业生态丰富了创新之城的发展空间,但需要更积极地迈向高端引领。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创新,未来的产业创新将更加注重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的结合,更加注重互联网同制造业、金融、航运、贸易、专业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融合蜕变。在这方面,上海众多的高校与研发资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在产业技术积累、行业经验积累和应用场景积累等方面将形成新一轮优势和潜力。但也应注意,要真正实现对产业的高端引领,还需要更加重视新能力的塑造。

一是产业融合创新的引领力。上海在打造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引领前沿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方向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金融、贸易多重资源配置平台的独特优势,促进原始发现、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和交易市场相融合的技术经济要素互动网络,触发形成更多的“溢出效应”,成为产业融合创新的先发地。

二是产业组织体系的变革力。面对产业变革,自上而下的垂直分工体系逐步被打破,产业将基于新型分工协作进行跨企业边界的资源整合,形成以激发人的创造性为导向的无边界组织。同时,经济活动所依托的载体将更加多样,除了大型跨国企业外,跨界创新联盟、微型跨国企业甚至个人都将成为产业创新活动的主体,其合作模式也将突破传统的企业间交易,更多体现为战略合作与互为渗透,虚拟型。相应地,上海未来对价值链网络的管控也将更多体现在网络组织的控制力上,推进中心集聚型产业体系向网络平台集成性产业体系转变。

三是产业新竞争观的引导力。知识经济时代,高频创新和残酷竞争的市场环境意味着传统企业的规模优势在快速颠覆式变革面前很可能不堪一击。上海拥有大企业集聚的优势,但也有可能变为变革前行的制约,因此,各类微观主体尤其是大中型企业需要树立新的竞争观,明确核心竞争能力需要从规模导向下的市场占有,向更加体现创新、协作的管理和控制能力转移,更加强调创新分享共赢、开放合作竞争,共同做大市场容量并激发新市场。

(作者徐珺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

--------

谋划“十四五”系列专栏由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联合澎湃新闻·智库报告共同发起,当前上海正在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前期思路研究,上海城市未来发展动力在哪里?城市功能和布局如何更好地塑造?城市能级和品质如何进一步提升?面对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问题,上海必须给出自己的清晰答案。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