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未来艺术,首届“教博会”呈现国内外艺术院校教育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2019-11-25 19:08
来源:澎湃新闻

11月25日至12月1日,首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FutureLab,简称“教博会”)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作为上海首个国际艺术品交易月的最后一波活动之一,此次教博会由展览、论坛、工作坊三大板块构成,来自海内外30多家艺术院校及机构参与本次教博会,在为期一周的博览会期间将举办70余场工作坊和4场艺术教育论坛,探索面向未来的艺术教育。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教学作品交流展展厅现场

换一个角度讨论艺术

“此次教博会从另一个角度来讨论艺术的问题,可以被视为对于上海西岸整个艺术生态的补充,” 首届艺术与设计创新未来教育博览会协调统筹施瀚涛在博览会现场说,“在过去几年里,上海的艺术生态越来越活跃,但是主要以美术馆展览为主,而艺术作为文化现象,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据他介绍,相比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博览会,此次教博会更像是一系列展览的聚集,并且试图让人们了解国内外艺术院校的现状,而不是以招生为目标。“从选择上来说,我们更多地考虑专业上的丰富性,而不是一定要挑最好的学校。”施瀚涛告诉澎湃新闻。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展厅现场

在教博会的展览单元,参展院校都有一个独立策划的展览,这些展览不只是创作成果的呈现,也是艺术教育理念的传递。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带来了建筑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以及传播学院各自的展示,其中,设计学院带来了与英国航空公司合作的设计项目“未来飞行”,这一项目中探索了身体与座椅的联系,设计出“可穿戴的座椅”,来提高乘客的飞行舒适度。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同样关注未来,设计师们针对火星登陆的议题展开设计想象,其展览《火星玩家》共呈现13件概念设计展品,其中,部分展品邀请观众进行体验,比如模拟火星环境所制作的泥土地面等等。

中国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展厅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展示,首届教博会还辟出一块空间来展示上海中小学美术教育作品,并且举办“中小学创新艺术教育”的论坛,此外,不少工作坊的内容也适合小朋友的参与。“真正要对艺术教育产生深刻影响,需要‘从小抓起’。如今国内的青少年艺术教育需要更大的开放性,这次教博会也能够为国内的中小学艺术教师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与国外的艺术院校进行及交流,”施瀚涛对澎湃新闻说道。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教学作品交流展展厅现场

工作坊现场

新媒体与跨学科趋势

在本届教博会上,澎湃新闻记者关注到,新媒体艺术与跨媒介作品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作为中国第一家新媒体教学机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此次教博会上展示了由张培力和耿建翌两位艺术家、学院教授所带出的13位学生的代表作品。柏林艺术大学的“深海生物”展区里呈现了该校师生用新媒体技术创作的七个神秘的虚拟生物。爱丁堡艺术学院的特别展览《交易区》通过一系列涵盖不同媒介的作品,呈现当代人沟通和消费过程中的各种情绪和时刻,参展学生专业包括建筑、设计、跨媒体艺术等学科,试图通过作品探索生态危机、身份政治等话题。芬兰阿尔托艺术大学的艺术、设计和建筑学院特别选择了“数学与艺术”专业,展示计算机辅助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与艺术融合而创作出的结果。

芬兰阿尔托大学展厅现场

在几周前同样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办的“西岸艺博会”上,大量绘画作品的呈现证明这一经典媒介如今仍然占据很大的市场,而在面向未来艺术的教博会上,新媒体、跨学科的创作似乎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施瀚涛看来,新媒体或者创意媒体的主导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艺术学生所面临的现实。“未来,设计和艺术可能会完全地混合起来。每个人在创作中所熟悉和喜欢的媒介都不一样,但是艺术创作终究还是来自于社会对于你的压力或者吸引力。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未来飞行’项目为例,这一项目的实施需要艺术家的参与,但背后同时有很强大的功能性。

英国索尔福德大学展厅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展厅现场

在此次教博会上,不少院校都带来了设计类作品,比如,东华大学展出了来自服装创意设计、时尚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作品;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展现了与日常生活场景息息相关的工业设计产品。“许多学生毕业后会选择去做‘纯粹的艺术’,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相较于成为独立艺术家,进入公司同样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于如今的艺术教育,施瀚涛提出了这样的思路。另一方面,作为全球首个研究和讨论艺术、设计和教育的大型博览会,教博会上展现的也并非是已经被定型的作品,或是已经被固化的思想,而是对于未来教育模式的探索。

    责任编辑:陆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