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福州举行,多家公益机构共商流动儿童难题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2019-11-24 22:0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9年会22日—23日在福州举行,这是该论坛首次落地福建。

在论坛期间,由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联合多家机构在福州举办“区域慈善合作,共促社会融合——基金会如何通过区域合作,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儿童服务问题”论坛,探讨如何化解随迁儿童融入城市的议题。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悉,此次论坛邀请到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嘉玲、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邱哲、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郑依菁、鸟巢计划发起人丁勇、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壹基金儿童关怀项目主任刘颖凝、乐施会城市生计项目官员梁语刚、资助者圆桌论坛咨询师陈思阳等嘉宾出席,共有超过80位来自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和学术机构的伙伴参与交流讨论。

11月23日,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联合多家机构在福州举办“区域慈善合作,共促社会融合——基金会如何通过区域合作,解决城乡发展中的儿童服务问题”论坛。

新移民对城市公共服务挑战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的《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报告显示,中国受人口流动影响的流动和留守儿童已达1.03亿人,这对中国的城市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国政府也已意识到问题之所在,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积极推动已在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并继续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在上述社会背景及政策环境下,公益行业应该如何发挥影响力,为随迁儿童提供相应服务呢?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要求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下的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比2014年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要求50万以下的小城市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打工者未来有机会在城市落户。”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发言称。

2018年教育部一项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规模999万,自2009年以来首次低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规模1048万人,这也验证了大量农村留守儿童进城的趋势。

魏佳羽称,尽管许多农村人已能在城市落户,但他们的生存状态未见得有很大改变,又会出现很多新移民的问题。因此作为公益组织更应该关注迁移人口的子女,关注他们公共服务的需求。

“流动和留守的身份,往往是同一批孩子,不能割裂地来看这个问题。”魏佳羽发言称。

伴随更多流动儿童进入城镇生活,很明显对原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包容友好的社会环境提出挑战,这也恰好是公益组织的可以作为的地方。

城市里的“隐形人”

“我们发现这是被长期忽视的巨大群体。”上海联劝基金会助理秘书长郑依菁发言称。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09年。从2015年起,该基金会关注长三角流动儿童群体。

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区,长三角流动人口规模巨大。

江苏省和浙江省有超过150万流动儿童,长三角四地义务阶段儿童数量达到近400万,占全国义务阶段流动儿童总数超过20%。

“这些孩子常常面临居住环境恶劣、家庭压力大、校内外教育资源和质量的不足、亲子沟通障碍、社会支持网络薄弱、儿童得不到陪伴和心理支持等问题,却往往得不到关注,成为城市里的隐形人。”郑依菁发言称。

她在发言时讲了一个故事。一位来自云南的外卖小哥,由于手有残疾,妻子离他而去,他一人带着女儿,为求生计当上送餐员,每天早出晚归,女儿长期和他待在外卖摩托车上面,饿的时候爸爸就给她一个面包吃。由于很长时间没人陪她说话,三岁还只会说“爸爸,抱”,缺乏亲子的陪伴。

作为为城市提供日常服务的外来务工者,滴滴司机、家政工、保安和清洁工……他们往往是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子女如果生活在城市,也会面临多重难题。

郑依菁说,由于很多孩子父母是流动商户,没有缴纳社保,造成许多孩子没办法在城市上小学,最终只能把孩子送回老家,因此造成了孩子处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尴尬处境。

“他对家乡没有记忆和认知,回到家乡又是一个外来者的身份,所以他回去以后,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郑依菁发言称,流动留守儿童最容易成为困境群体。

上海联劝作为资助型的基金会,他们通过和高校、媒体和公益组织的合作,以此完成教育发展、安全保护和社会融合的社会问题。

“这符合基金会的定位和使命。”郑依菁称。

社区是主战场

对于如何化解随迁儿童在城市的公共服务难题,前来参加论坛的公益机构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则从学术角度,分析研究了北京和上海两个特大城市回流儿童的研究案例。

“当孩子回去留守,他们会遭遇严重的水土不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韩嘉玲发言称。她特别指出,针对特大城市回流儿童的公益项目较少,因此呼吁公益领域能在未来发展中加强特大城市与回流地公益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来支持回流儿童的成长。

“我们有一个项目叫焕新乐园,短短两年在全国20个省有我们的项目,两年时间我们给6千多户近7千户实施了从环境改造到心灵陪伴的工程。”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邱哲在发言中称,她所在的基金会成立于1981年,妇女和儿童是该基金会很重要议题。

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难题,该基金会采用的是“三三制”扶贫行动模式,以改善低保家庭儿童居住环境为切入点,联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提升儿童及家庭综合发展能力,缓解贫困的代际传递。

“儿童需求很多元,协助构建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更要关注孩子的内生动力,从传统的输入型为主转向发展型服务,不断去赋能儿童。公益组织在其中有很多优势。”邱哲发言称。

“我们三年推动建立了12家图书馆。”厦门鸟巢阅读文化推广中心执行长丁勇,2014年1月,他发起了鸟巢阅读计划,以阅读改变社区,更好为孩子服务。

“我们发现农村的孩子发生非常惊喜的变化。”丁勇称,鸟巢阅读计划的图书馆已在福州、泉州和厦门都落地,取得很好的效果。

2019年,鸟巢计划已转型为支持型平台,免费为所有公益机构提供培训,以此把该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

壹基金是联合公益的模式,壹基金儿童服务站项目是通过支持本地社会组织开设儿童安全友好的活动空间,以此推动对儿童的服务和帮助。

“我们目前在全国22个省开展儿童服务站的项目,一起运营省级的网络。今年为止一共运营了781家儿童服务站,今年在国内是340家左右儿童服务站,明年可能是520个儿童服务站,是比较规模化的项目。”壹基金儿童关怀项目主任刘颖凝介绍称。

她重点讲述了壹基金在贵州省儿童服务站的经验,这是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介入农村儿童在城市社会融入的模式。壹基金计划在贵州全省354个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区逐步建立服务站,为安置区儿童提供安全友好的活动空间及课外辅导、文体活动、安全教育、文化传承、社区融入和心理支持等服务。

上述的解决方案,本质上都是基于孩子作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现状而设定,最理想方式是如何让他们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才是当前社会的共识。

“在中国仍然有超过1/3的孩子没办法和父母双方在一起,其中80%是单亲家庭,92%的比例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资助者圆桌论坛咨询师陈思阳发言称。

化解随迁儿童的公共服务难题,社区是主战场。

“我们根据之前的数据发现,社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社会群体远远不是城市里看到的流动的孩子,更大的群体在背后,在乡村、乡镇以及被留守的孩子。如果城市有安全舒适的流动社区,很多家长和孩子是愿意留在城市的。”陈思阳称。

由此说明社区服务对于流动儿童异常重要,在提供安全和教育服务以外,关键是如何做到可持续推广,这对服务空间,内容以及专业团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核心在城市支教者,并不是实体空间,并不是硬件打造,而是在人。”陈思阳称。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