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哈佛教授弗格森:历史之眼看未来网络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整理
2019-11-15 17:01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社会科学在当代拉丁美洲的角色

主讲人:Karina Batthyány[拉美社科理事会(CLACSO)执行秘书]

Nicolás Arata(拉美社科理事会编辑出版部主任)

Pablo Ariel Vommaro(拉美社科理事会工作、科研与外联办公室主任)

时间:11月16日上午10点

地点:复旦大学智库楼106

主办方:复旦大学西班牙语系、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

上海|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劳动生产率?——基于城乡劳动力转移视角的实证分析

主讲人:程名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时间:2019年11月19日(周二)13:30-15:00

地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514会议室

主办方: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内容简介:互联网技术革命引发的“新经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对互联网使用影响劳动生产率以及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劳动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互联网使用能够促进劳动力转移,互联网通过促进劳动力转移来影响劳动生产率。研究同时发现,互联网通过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劳动力转移渠道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效果要大于单纯通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因此,互联网使用可以助推中国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水平提升,并通过促进劳动要素的优化配置而提升劳动生产率水平,实现帕累托改进。

上海|对话弗格森:历史之眼看未来网络

主讲人:尼尔·弗格森(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时间:2019年11月20日(星期三)14:00-15:30

地点:大隐书局·重庆南路店精舍馆(上海黄浦区重庆南路308号一层)

主办方:《经济学人·商论》、中信出版集团

上海|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论坛

主讲人:陈平(国家大剧院首任院长,北京市文联主席)

周汉民(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

时间:2019年11月22日全天(8:00—9:00签到)

地点:上海戏剧学院端钧剧场华山路630号

主办方: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戏剧交易中心

活动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由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党委宣传部主办的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将于2019年11月21日-24日在上海盛大举办。上海戏剧学院拟于11月22日主办2019长三角城市文化发展论坛,此次论坛为本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的系列论坛之一,同时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承担的上海高校智库项目2019年度任务。

上海|长三角一体化:空间发展的挑战与应对

主讲人:张忠伟(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张京祥(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9年11月23日

地点:上海市长宁区临虹路168弄5号楼B1报告厅

上海|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9)发布会

主讲人:罗国振(原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城市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教授)

陶澍(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

时间2019年11月24日(周日)下午2: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3663号)地理馆301室

主办方: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作室

北京|中国能源安全70年

主讲人: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时间:2019年11月18日(星期一)19:00-21:00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文化大厦3层多功能厅(人大东门往北100米)

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内容简介: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新中国70年来中国能源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讲座将观察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的70年变化,分析其对中国处于近代最好发展时期的贡献,判断其在世界新的百年变局之中面临的形势:风险大于机遇?机遇大于风险?抑或两者相互激荡?讲座将从能源发展影响能源结构(能源安全的基础),物质性的客观能源安全(能源安全现实)影响认知性的主观能源安全(能源安全观),能源安全观影响能源政策,能源政策又反向影响能源发展这样一个阐述逻辑展开并回答以上问题。

北京|治水70年:理解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主讲人:王亚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

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时间:2019年11月19日19:30—21:30

地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层报告厅

内容简介:“治国必先治水”,自古以来水治理都是我国极为重要的公共事务。1949年以来,新中国开启了现代水利建设的新征程,经过70年的建设取得了辉煌治水成就,不仅修建了世界上数量最多和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而且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到现代水利的转型,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民生需求,以占全球总量6%的水资源和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约20%的人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复杂国情条件下应对多重水问题,经由探索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水治理体系。“治水即治国”,水治理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也折射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