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精美镇江”:“绣”最优软环境,蓄高质发展硬实力

澎湃新闻记者 袁杰
2019-11-14 19:41
来源:澎湃新闻

长江之畔的扬中市新治村,于2018年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然而,之前这曾是一个负债400多万、村干部工资发不出的经济困难村。

2010年以来,通过提高土地租赁性收入等多种手段,新治村的集体年收入如今已达近400万元,建起了村级百姓大舞台、便民服务中心,甚至博物馆。

村里的人居环境也彻底变了样,不再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新治村党委书记马军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paer.cn),水质变清了,村里爱钓鱼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新治村华丽转身的背后,是镇江近两年力推民生实事,注重“精美增长”的结果,也是镇江为高质量发展蓄力的体现。

11月初,由镇江市委网信办指导,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等联合主办的“网眼看镇江、发现新亮点”活动在镇江举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跟团采访发现,镇江素有“城市山林”之称,而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正从镇江的“面子”,成为城市发展实实在在的优势。

10月31日下午,镇江市召开“精美镇江”暨文明城市创建重点工作推进会。  “镇江发布”微信公众号 图

今年10月31日,镇江市委书记惠建林在“精美镇江”工作推进会上指出,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升城市品质内涵。

告别粗放式发展后,新形势下,软环境正在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悄然之变:“让所有河道都能自主呼吸”

经常路过扬中市广宁河的市民,近两年有了可喜的发现,曾经常年黑臭的广宁河,悄然间清澈了很多。

扬中四面环水,是长江中的一座“河豚岛”,对水有着特殊的感情。然而,水系复杂的扬中,也常年为治水问题而困扰。

澎湃新闻从扬中市获悉,2016年,扬中启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引活水、保洁水“五水联治”工程,计划用8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市水环境质的飞跃。

据扬中市水务集团董事长范选华介绍,今年以来已累计投资约2.6亿元,基本完成了城西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2019年底,扬中将基本消除城区黑臭水体。

以广宁河为例。由于这是一条断头河,且“三面光”,扬中市治水办通过新建活水管道,以及破除硬质驳岸等方式,最终让广宁河成功“活”了起来。

广宁河的成功治理,为扬中治水提供了鲜活案例。范选华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扬中治水的目标,就是“让所有河道都能自主呼吸”。

成事在人。去年,扬中市委主要领导曾在《群众》杂志刊文并谈到,水的问题,虽然表现在河里,但根子还是在岸上。

扬中市市长张德军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生活在这个岛上,“如果连水都治不好,老百姓不会满意,上级党委和政府也不会满意。”

同样是四面环水的江中洲岛,丹徒区世业镇的头等大事不是治水,而是“进出”。世业镇卫生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孔晟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由于交通不便,基层医疗力量也相对薄弱,世业镇的岛民一度害怕生病,“因为一旦生病了,首先考虑的不是去哪家大医院的问题,而是要怎么出岛。”

但如今,通过和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成立联合门诊,世业镇成功“拉动”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悄然间,世业镇已逐步实现“小病不出岛,大病有依靠。”孔晟表示,这句在过去无法想象的话,现在已经有充足的底气说出来。

澎湃新闻注意到,今年10月,镇江在举办第四届国际低碳大会期间,正式发布了世业洲健康岛建设规划。

镇江市市长张叶飞表示,世业健康岛的目标,是打造成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从而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世业案例”。

政策推动:每年坚持十件民生实事

镇江市委书记惠建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镇江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把70%公共财政收入用到了民生保障上。

惠建林说,民生事业无止境,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既不能吊高胃口,又要尽好政府的责任。

另据张叶飞介绍,镇江每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会明确十件“民生实事”,每一件都是通过广泛征集民意最终确定的。

比如今年镇江的十件“民生实事”,先通过深入26个镇(街道)开展问卷调查,形成了包含卫生医疗等在内的18个备选项目,再由网上公开投票决定,充分体现民意、民声。

在鲜明的政策导向和推动下,镇江各个板块从提升群众获得感入手,可谓“多点开花”,各具特色。

比如,润州区已搭建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区馆与农家书屋通借通还。润州的每一处文体活动场所,都在显著位置摆放了“润州文化地图”,这也是润州率先建成“城市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缩影。

京口区米山社区打出了“米服”党建品牌,目标“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米”,服务水平往“小、细、专”里去。

围绕“米服”党建品牌,米山社区成立了“米剪”、“米乐”、“米聊”等“米服八队”,以项目化的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张叶飞表示,镇江市委、市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给群众以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他看来,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高质发展:以优质软环境,换发展的硬变化

事实上,用“绣花”功夫打造软环境,不光本地市民才有获得感,外地投资企业及员工同样有发言权。

今年8月,勃肯特镇江工厂在镇江新区顺利开工。企业负责人王岳超对当地的效率感到惊叹,“从领取营业执照到社保登记的企业开办流程,全程竟然只花了5个小时。”

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报告》,在全国21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镇江新区排名高居第23位。

在镇江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秦海涛看来,开发区首先姓“开”,初心是开放,使命是发展。他说,只有打造开放的软环境,才能带来发展的硬变化。

开发区建设的初期,往往都是硬件设施投入。但如今,大量开发区已经二十弱冠,甚至三十而立,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凸显。

就拿镇江新区来说,尽管很“新”,但当地并没有忽视对文化的挖掘。

澎湃新闻记者从镇江新区获悉,该地区是全国最早叫“宜”的地方,拥有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2017年起,镇江新区开启了“宜”文化推广工程,以此作为新区推介的亮点,并激发干部的荣誉感。

目前,镇江新区已打造出“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四张产业名片。今年1~8月份,全区产业投资增幅、规上先进制造业投资增幅等指标均排名镇江市第一。

而对于镇江的“老牌板块”丹阳来说,软环境的不断提升优化,更是其当年能够崛起为“眼镜之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据公开报道,早在2007年,丹阳就提出目标,打造沪宁线上“服务效能最高、创业环境最优、投资回报最好”的地区之一。

如今的丹阳,早已不只有眼镜。澎湃新闻从丹阳市获悉,丹阳目前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五金工具、眼镜等五大传统特色产业,以及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态势。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制造业企业16800多家,其中亿元企业137家,百亿级企业4家。

    责任编辑:李克诚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