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社区居民获得感持续提高

顾佳峰
2019-11-14 16:26
来源:澎湃新闻

民生改善是政府施政的重要目标。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让广大老百姓拥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2010年开始,北京大学正式启动面向全国的大型民生调查项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ese Family Panel Studies,简称CFPS)”。这是一项全国性、综合性的社会跟踪调查项目,为了解和研究中国当前的民生状况提供了翔实、客观的一手数据。CFPS跟踪收集个体、家庭、社区三个层次的数据,其调查内容包括村居概况、家庭经济、居住与设施、工作与收入、教育、婚姻和健康等诸多民生主题。2016年,CFPS项目已包括2897个村居,共69799个人样本。自2010年正式实施基线调查起,迄今为止已采集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四期数据,具备了开展跟踪分析的数据基础,并开始为公共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根据CFPS调查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我国老百姓民生改善的具体情况。

我国基层民生状况获得持续改善

民生情况有没有改善,改善到什么程度,老百姓最有发言权。CFPS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老百姓对自己生活很不满意的占4.5%,比较不满意的占10.1%,一般的占35.4%,比较满意的占32.1%,非常满意的占17.9%。到了2016年,老百姓对自己生活很不满意的占4.3%,比较不满意的占8.8%,一般的占32.8%,比较满意的占27.6%,非常满意的占26.5%。六年间,老百姓对自己生活感到非常不满意和比较不满意的比例从14.6%下降到13.1%。另外,老百姓对自己生活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从2010年的50%上升到了2016年的54.1%。值得注意的是,从2010年到2016年,对自己生活感到非常满意的老百姓占比从17.9%增加到了26.5%。

总体而言,老百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不断增强。

生活满意度被视为等同于主观幸福感或作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测量方式之一,是受访者对于当前自己所处生活状态的一种综合评估。这些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网络,改善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状况;增加老百姓收入,为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采取各种综合性措施营造温馨、和谐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丰富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举措,都为提升老百姓对生活的满意度产生了积极影响。

因此,老百姓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也更有信心。CFPS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对未来很没信心的占4.4%,比较没信心的占8.6%,一般的占27.6%,比较有信心的占31.9%,非常有信心的占27.5%。到了2016年,对未来很没信心的占3.5%,比较没信心的占6.3%,一般的占25.9%,比较有信心的占28.5%,非常有信心的占35.8%。从2010年到2016年,对未来没有信心的合计占比从13%下降到了9.8%,而对未来有信心的合计占比从59.4%上升到64.3%。

可见,政府对基层民生改善上的大力投入和各项举措,赢得了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基层百姓对于未来发展普遍持乐观态度。老百姓对未来信心越足,对当下的幸福感也就越高。对社区居民而言,其社会经济生活质量随着近年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发展得到了有效保障,经济收入和生活舒适感都有了明显提高。因此,对于未来就会更有信心。

由于老百姓生活改善程度和速度有差异,因此,就会影响自己在本地的社会地位。调查显示,2010年,认为自己在本地社会地位很低的占12.9%,比较低的占17.5%,一般的占52.7%,比较高的占13.1%,非常高的占3.8%。到了2016年,认为自己在本地社会地位很低的占13.4%,比较低的占18.7%,一般的占45.4%,比较高的占14%,非常高的占8.5%。

在社会地位上,总体有所改善,但也存在两极化趋势。认为自己在本地的社会地位低的合计占比从2010年的30.4%上升到2016年的32.1%,而认为自己在本地的社会地位高的合计占比从16.9%上升到22.5%。因此,改善基层民生状况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在提高老百姓收入的同时,要适当控制贫富差距的扩大,从而让不同社会阶层的老百姓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社区是改善基层民生状况的重要支撑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在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社区治理不力,社会治理就会出现问题。要确保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就需要在社区治理上下功夫,充分调动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激发社区治理的活力,推动社区的发展。强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沉的关键。社会治理重心的下沉,有助于政府近距离倾听社会大众的心声,直接感受到社区居民的诉求,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大众,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全面衡量和分析我国社区基层民生的变化情况,2017年,在国家社科基金“社区民生监测与社区治理研究”项目支持下,本课题组利用2010年基线调查数据及2012年、2014年和2016年追踪调查数据,建立起中国社区民生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包括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方面14个维度40个变量。研究选取了CFPS四轮调查中均有受访家庭的共549个村居以及这些村居中的家庭和个人样本,以实现对社区民生发展监测在时间上的连续性。社区民生指数得分在0和1之间。

图1  历年社区民生发展指数得分情况

图1显示,我国社区民生发展指数得分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2010年得分是0.522,2012年上升到0.543,2014年上升到0.561,2016年则上升到0.572。这说明,这些年来,社区在基层民生建设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的民生状态也获得了持续改善和提升,社区民生的整体质量呈现出不断提升的势头。当然,在社区基层民生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社区民生指数得分均值都在0.6以下,处于中等发展程度,因此,还要不断提升和改善,以便能够尽早突破0.7。当然,改善社区基层民生状况,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投入与努力。在发展过程中,也不能急于求成,而是应稳步推进,有序进行,逐步改善和提升社区民生情况。

调查数据还显示,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持续提高。调查得分情况来看,从2010年的0.567提升到了2016年的0.583。尽管,提升的幅度并不大,但是,提升的趋势很明显,说明我国已成功突破了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我国社区居民基层民生情况获得了改善,还可以从居民对于未来的信心程度来判断。社区居民的对未来信心程度的指数得分,从2010年的0.511上升到了2016年的0.547,这表明,从2010年以来,我国社区居民对未来的信心在不断增强。当受访者被问到其所感知的自己在本地社会地位时,指数得分从2010年的0.485提升到了2016年的0.561。整体而言,老百姓觉得社会地位在提高。社区基层民生状况的改善,还体现在让老百姓过得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社区基层民生建设上存在一定差距

在我国社区基层民生状况获得持续改善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区之间在民生建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表 1 社区民生发展指数描述统计分析

根据表1数据所示,在本研究中的549个社区中,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社区民生发展指数得分最小值分别是0.36、0.384、0.387和0.387,而最大值分别是0.733、0.756、0.761和0.743。可见,在基层民生方面做得好的社区得分已超过0.7,社区民生水平已比较高了,而比较落后的社区得分还在0.3和0.4之间,社区民生水平还偏低。这说明,不同的社区因为其所处环境以及自身情况的不同,在发展社区基层民生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改善民生上,不仅要努力缩小个人与个人、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差距,而且还要努力缩小社区与社区之间的差距。

图2  城乡社区民生发展指数得分情况

根据图2所示,城乡社区在民生建设上的差距也比较明显。在社区民生发展指数上,2010年、2012年、2014年和2016年城镇社区的得分分别是0.564、0.583、0.597和0.612,其均值是0.589,而农村社区的得分分别是0.479、0.502、0.524和0.531,其均值是0.509。可见,城镇社区在基层民生发展上要明显高于农村社区,相对农村社区而言,城镇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也就更高。因此,农村社区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农村社区的民生状况,让农村社区的成员有更大的获得感。

从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无论是城镇社区还是农村社区,从2010年以来,在社区民生发展指数上的得分都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上升基本上是同步的。这说明,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都在改善和发展基层民生上进行了大力投入,并获得了成效,使得基层民生状况获得了稳步改善。

图3 地区社区民生发展指数得分情况

根据图3所示,在社区基层民生建设上,地区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2010年到2016年,东部社区、中部社区和西部社区的平均得分分别是0.568、0.545和0.517,即东部社区得分最高、中部社区居次而西部社区得分最低。这说明在改善基层民生上,东部社区做得最好,其次是中部社区,而西部社区相对落后。这种梯度特征,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程度有关。在改善基层民生状况时,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有针对性的民生改善活动和措施,尽可能确保不同地区的基层民生发展比较平衡,避免出现差距过大的情形。

社区治理与基层民生改善需要新思路

对社区治理而言,在保障社区发展的同时,要稳步改善社区基层民生状况,让老百姓更有获得感,就需要有正确的社区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中的每一个理念,都与社区治理密切相关,都是社区治理中的核心议题。

在新理念指导下,社区基层民生工作要寻找新方法、新出路。建立社区民生发展指数进行社区量化管理是改善社区基层民生状况的新方法之一。建立起一整套社区指数监测系统,系统性地监测社区治理、改善基层民生上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可供改进的地方。

CFPS调查数据显示,根据社区民生发展指数得分来看,2010年到2016年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这五个方面上的平均得分分别是0.547、0.667、0.606、0.446和0.48。可见,社区在“协调”和“绿色”上落实得比较好,得分比较高,而在“开放”和“共享”上落实得还不够,得分比较低。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社区在“开放”和“共享”上的落实力度,打破社区的封闭状态,建设开放型社区和共享型社区,促进社区内外部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显著提升社区居民的民生状况。

总之,社区应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进行社区治理,因地制宜地对接和使用资源,精准有效地推进社区基层民生改善工作。基层社区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基础,它对社会动态的反映尤为敏感、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更为直接。解决好基层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存保障与生活质量,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作者顾佳峰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社科项目“社区民生监测与社区治理研究”课题组主持人。)

    责任编辑:田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