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艺术节|5位观众坐上了话剧《孩子梦》的逃亡之船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19-11-10 12:22
来源:澎湃新闻

以色列国宝级剧作家汉诺赫·列文的《安魂曲》在中国戏剧观众里已经广为流传,而他另一部有着强大震撼力的作品《孩子梦》,被誉为以色列舞台上最具有诗意的作品之一。11月8日、9日,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由北马其顿共和国的比托拉国家剧院演出的话剧《孩子梦》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上演,年轻的导演以丰富的想象,再现了这首苦难与救赎的长诗。

《孩子梦》的初稿名为《圣路易斯-死亡之歌》,这是列文基于真实事件写的一部历史作品,延续了剧作家列文一贯的诗性风格,是一部反情节剧。整个演出的人物、情节、故事线非常弱,关于一个母亲带着孩子踏上逃亡之旅。

在上海演出现场,有5位观众在无比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被请上了这条逃亡之船,而在未来的几十分钟里,他们却和舞台上的主角们一起经历了人性的残酷,痛苦和绝望。

《孩子梦》剧照

列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创造的诗剧

《孩子梦》写于1986年。全剧于1993年在以色列国家剧院哈比马首演。列文是以“圣路易斯号事件”为历史背景创作此剧的。

1939年5月13日水晶之夜过后,一艘载有937名德裔犹太难民的船只从汉堡启航到古巴,但他们在哈瓦那被拒绝入境。之后他们又试图在美国和加拿大其他的港口寻求避难,但同样都遭到了拒绝。船只驶回欧洲,他们在几个国家被接受入境,但最终多数人命丧于集中营。

《孩子梦》该剧分成四个部分:父亲;母亲;孩子;弥赛亚。它讲述了一个孩子和他母亲逃往遥远又未知的路途的故事。孩子死了。但死去的孩子仍坚持着救赎和复活的信念。列文将绝望的真实,以诗意的方式娓娓道来。

和列文其他作品一样,这部剧带有其强烈的个人特征——诗意、残酷,与死亡紧紧相连。《孩子梦》里有对生存的挣扎,对救赎的期盼,一切都在美丽的诗歌中倾涌而出。

本剧导演伊泰·德荣是以色列年轻的新锐导演,他与合作伙伴、视觉设计欧米瑞·罗森布鲁姆一直致力于戏剧艺术的融合与拓展。

《孩子梦》剧照

伊泰·德荣介绍,这部作品几乎是每个以色列人必读的作品。回忆自己第一次读《孩子梦》时还在上高中,他被作品深深打动,但他也感到,这部剧作很难呈现于舞台,因为整部剧就像梦一般,该如何把这首诗转化于戏剧、冲突和生活中呢?

而当他多年后真的导演这部作品,与之合作的是来自北马其顿共和国的比托拉国家剧院。这个剧院始终与伊泰·德荣这样年轻一代的剧作家和导演保持着合作,《孩子梦》也正是双方在交流时候确定要做的作品。

新锐以色列导演呈现出表现主义的舞台效果

伊泰·德荣在谈及自己的创作构思时说,“比托拉剧院并不是一个特别有钱的剧院,我们也不是有着特别高预算的剧组,但我们尽自己所能来打造一个开放式、有趣的舞台,展露出舞台上的所有部分,通过投影、灯光、水等元素来设计空间。”

整个演出的现场充满了一种诗意,导演也有很多新的创意。这是一个真的有水的舞台,当船出现在其中,恍如真的在海上漂泊。

演出中,有小提琴手倒在了剧场,作为旁观者的孩子手持摄像机,把自己即兴创作的画面投射在幕布上的视频,画面是笨拙而粗糙的,而视角却来自于纯真的孩子。

幕间转场的时候,邀请观众上台的环节出现,如同电视真人秀的形式,现场的氛围显得十分轻松。而这部剧悲伤而残酷的基调完全不同。导演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加强梦境与现实生活的联结。

《孩子梦》剧照 郑天然 摄

演出的上半场, 5 位观众受邀乘上船成为剧中的一员。而彼时,第一幕刚刚结束,现场的观众并不知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纷纷举手,十分踊跃。当他们真的穿着救生衣来到舞台中央的船上,才会慢慢发现,他们将要经历的这趟旅程,是通往未知和死亡的逃亡之旅。

据说上海首场演出时,被请上台的观众因为近距离地看演出,直接被带入剧情之中,情感无法自抑,泪流不止。

对于此次《孩子梦》,文化广场副总经理费元洪表示:“汉诺赫·列文的作品有着诗性与残酷并存的内核,引发思索。将这样高品质的话剧作品推向市场,推向观众,是文化广场一贯的选戏动力与追求。”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