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全靠38岁的波尔奋战,欧洲乒乓球为什么不行了?

澎湃新闻记者 李琼
2019-11-12 11:25
来源:澎湃新闻

曾几何时,欧洲诞生过瓦尔德内尔、施拉格、佩尔森、萨姆索诺夫等一批实力卓越的名将。但进入21世纪后,这样顶尖的欧洲球员似乎就只剩年迈的波尔和奥恰洛夫。

但即便是德国“双雄”也无法改变欧洲力量日渐式微的事实。抛开一直被亚洲垄断的女子乒坛不谈,男子乒坛正在形成一超(中国)两强(日本和韩国)的格局。

那么,曾经可以与国乒抗衡的欧洲乒乓球真的要被甩开了吗?

2019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波尔在比赛中。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IC

德国“双雄”也带不动欧洲乒坛

因为是东京奥运会的测试赛,2019年乒乓球世界杯团体赛备受各个协会的重视。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各支队伍均派出最强阵容,为明年真正的大赛未雨绸缪。

比赛结果自然毫无悬念。在11月10日落幕的团体赛中,中国乒乓球男、女队分别战胜韩国男队和日本女队,成就该项赛事的“八冠王”和“九冠王”伟业。

而从本届世界杯可以出,男子乒坛成了中日韩的“角斗场”。在8强中只有德国和英格兰两支队伍,4强则成了清一色的东亚队伍(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北)。

但实际上,身为欧洲劲旅的德国队一直以来都是国乒的头号对手。但波尔和奥恰因为年龄和伤病状态起伏不定,他们在本届世界杯就败给了年轻的日本队。

半决赛后,38岁的波尔坦言自己是因为在德国的比赛太多而有些疲倦,“我们已经拿到了(奥运)入场券,只要多给我们一些时间,我们的目标绝对是瞄准奖牌。”

的确,在9月进行的乒乓球欧锦赛中,波尔率领德国队夺冠,获得东京奥运会团体资格,但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德国队甚至整个欧洲乒坛“能打的”似乎也只剩下波尔和奥恰洛夫两个人了……

德国名将奥恰洛夫。

上一个世乒赛冠军已是16年前

当然,如今的欧洲乒坛并非没有新鲜面孔的出现,他们偶尔会在比赛中击败国乒主力队员。

在本届世界杯上,英国小将皮切福德就在小组赛爆冷击败了张本智和,他还因去年的保加利亚公开赛上击败国乒队长、奥运冠军马龙而一战成名。

欧洲球员近年来的高光时刻可能就是今年4月的布达佩斯世乒赛了。先是法国选手高茨淘汰了奥运冠军许昕,之后瑞典球员法尔克获得了比赛亚军。

虽然法尔克最终不敌马龙,但他已经是自1997年瓦尔德内尔夺冠后,首个闯入世乒赛男单决赛的瑞典选手,也是16年来又一位闯入决赛的非中国籍球员。

欧洲队员上一次在世乒赛中夺冠还要追溯到2003年的巴黎世乒赛。当时30岁的奥地利名将施拉格相继战胜王励勤、孔令辉两大国乒主力,并最终击败韩国削球手朱世赫

英国新星皮切福德。

施拉格的这个冠军是本世纪唯一个由欧洲球员获得的大赛冠军(奥运会和世乒赛)。但在上世纪80、90年代,有一批能与国乒相抗衡的欧洲高手。

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他是世界上第一位集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欧锦赛冠军为一身的乒乓球大满贯,一人就对抗了国乒的四五代球员。

再往前回顾的话,盖亭、佩尔森都获得过世乒赛冠军。但从1988年乒乓球纳入奥运项目以来,也只有刘南奎和柳承敏两位韩国选手获得过男单冠军。

算上世界杯男子单打的话,本世纪以来,也只有萨姆索诺夫、波尔和奥恰洛夫三人获得过冠军。

我们再把历史的纵深角度拉长,从1926年第一届世乒赛团体赛开始,匈牙利队曾一共12次男团冠军,另外捷克和瑞典分别获得过8次和5次,但如今他们又在哪呢?

这也为什么是世界乒坛依旧怀念老瓦的原因——“如果中国总是常胜将军的话,有的时候还是比较无聊的。”虽然已经退役,54岁的老瓦依旧关心当下的乒坛格局,他显然希望世界乒坛能更加多元。 

单晓娜也曾是国乒女队一员。资料图

举国体系,欧洲无法企及的模式

那么,欧洲力量是如何变弱的?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模式的问题。

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乒乓发展模式,我们的三线体系又为国乒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而如今,日本乒乓的崛起也是依靠着举国之力。

前世界冠军曹燕华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举国发展日本乒乓球很早就曾尝试过,这也是他们在上世纪崛起的原因。而如今趁着东京奥运,他们又再次运用了这一体系。

对于中国与欧洲的差别,德国女乒乓球运动员单晓娜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就认为,这样的模式在欧洲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我们各方面的训练对手和训练条件和亚洲没有办法比。比如说我们没有陪练,可能就队内四五个人这样来回练,你对手不行再怎么练也提高不了。”

单晓娜感慨,现在就连日本队也开始请中国陪练和教练了,“但我们没有这样的条件,我们只能自己练,所以和中国乃至亚洲相比都要更落后一些。”

尽管比不上亚洲的培养模式,但德国依旧是整个欧洲乒乓球水平最高的国家,甚至许多欧美国家的球队都将这里视为培养人才的圣地。

“在欧洲来说,德国算是训练最系统的了,我们有一个训练基地,每天上下午都有训练,但我们年纪大的就练一次,年纪轻的就每天两次。”单晓娜说。

德国同样也有一套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一些青少年比赛,选拔出13岁以下的球员进入少年国家队,15岁至18岁有青年国家队,而18岁之后就是成年的国家队。

此外,德国还有各种等级不同的联赛。美国乒协首席执行官沈伟妮就曾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美国乒协目前资助了五六位球员在德国打联赛,以培养出好苗子。

但即便是人才和联赛体系发达的德国依然逃脱不了“大龄化”的困境。去年,37岁的波尔成了最年长的世界第一,而奥恰洛夫夺得世界杯单打冠军时已经29岁了。

“对于欧洲的年轻人来说,打不打球、打成什么样没有关系,但是学业绝对不能丢。所以现在德国队面临着断层的问题,后备力量不够。”单晓娜感慨道。

德国面临的问题是整个欧洲乒坛的缩影,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出现瓦尔德内尔式的强者。

正如前世界冠军、卢森堡老将倪夏莲对澎湃新闻记者说的那样,欧洲球员都是自由发挥,他们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但只要能打出来就绝对是天赋型选手。”

也许,欧洲乒坛的下一个天才就在不久的将来。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