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闹得政局动荡、频繁大选?是英国政治又到了新旧交替关口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胡莉
2019-11-06 08:16
来源:澎湃新闻

10月31日,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提出的提前大选议案在议会下院获得通过,英国将在12月12日提前大选。

这次大选有三点特殊之处。第一,以立法的形式实现提前大选。这是针对议会下院三番五次拒绝首相大选动议而采取的不得已举措,在英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第二,时间节点特殊。自1919年至今的一百年里,除了1923年12月6日外,英国已经有96年没有在12月大选过了。第三,短时期内频繁大选。按照规定,议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大选,但从2015年至今,英国已经举行了两次大选。

这些特殊之处表明: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引发的政治混乱局面已经发展到难以收控程度,成为21世纪英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坎,将载入史册。

大选频频,政党格局变化之象

英国历史上也有过政局不稳、短时期内多次大选事例。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政局的稳定或说英国议会制政府稳健运行,首先需要稳健的两党政治格局。

一般认为,英国属于典型的两党制,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总是有两个主流政党轮流执政。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是保守党与自由党,20世纪20年代至今是工党与保守党,其他小党很难胜出,因此两党制也被称为“铁制”。两党格局能够保证大选选出一个获得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党,该党控制下院一半以上的席位,使得政府政策往往能够在下院获得通过。这可以保证政府稳定运转,政府与议会不太可能撕裂,除非政党内部发生分裂。

然而,情况并不总是如此,每逢政党格局变动之际,大选很难选出一个获得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党。这时,小党会成为左右政局的重要力量。这就意味着主流政党必须在政策上向小党让步,而这容易引发主流政党内部分裂,其结果要么是产生重大政策性结果,要么是政党格局重组,重组之后政局重新回归稳定。

以1885年与1886年连续举行的两次大选为例。这一时期,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但帕内尔领导的爱尔兰自治党日益兴起,政党格局其实是“两个半”政党状态。1885年11月24日举行的大选中,没有政党获得过半数席位,自由党联手自治党执政,推动爱尔兰自治法案。结果该法案引发自由党内部分裂,党内反对派联合保守党组成统一派,推翻了自由党政府。新的大选随即举行。1886年大选中,统一派获得393席位,自由党获得192席位,爱尔兰自治党获得85席位,统一派获得绝对多数席位,小党难以发挥作用,政局回归稳定。

再比如,1922年、1923年、1924年英国连续举行三次大选。这一时期正值自由党衰落、工党崛起,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的格局瓦解,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格局形成之际。其中1923年的大选保守党获259席,工党191席,自由党158席,任何一党都没有获得绝对多数。保守党与自由党不愿意联合执政,工党意外的组建了政府,但只存在了10个月。1924年再次大选,保守党获得一个超级绝对多数席位(419席),由此进入政局平稳,执政到1929年。

相比上述情况,如今的英国政党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但这些新变化更加不利于政局稳定,政党格局出现的“多党”或说“碎片化”状态,使得大选很难选出一个能够获得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党。

再选一次,政府与议会也难免对抗

2010年至今的三次大选中,上台执政的保守党要么未获多数,要么多数优势微弱。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第二大党获得旗鼓相当的席位,而在于小党分流了席位。这些小党包括自由民主党、苏格兰与威尔士民族党、脱欧党以及绿党等,他们都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代表不同身份认同与理念的党派。

2010年大选中,保守党获得306席位,工党258席,自民党及其他政党合计获得86席,保守党没有获得过半数席位(共650席),只能组建联合政府。2015年大选中,保守党获得330席,工党232席,自民党等小党合计获得88席,保守党虽然上台执政但议会多数太薄弱。2017年大选中,保守党获得317席,工党262席,自民党等小党获得71席,保守党虽然上台执政但议会多数同样不稳定。这种不稳定已经充分显现在鲍里斯·约翰逊上台后的三个月里,政府与议会数次对抗、撕裂。

若按照当前政党格局,2019年12月12日的大选恐怕仍然难以选出一个能够获得绝对多数席位的政党,这意味着政府仍然可能不稳定。事实上,根据目前的民调,新的选举结果很有可能与过去一样。

根据三家民调机构公布的最新大选投票意向数据(10月29-30日),保守党虽然领先工党15个百分点上下,但自民党及其他小党的支持率也不低,小党分流席位迹象仍然很明显(见下图,CON为保守党,LAB为工党,LDEM为自民党,BREX为脱欧党)。由此可以想见,如果12月12日的大选保守党未能获得绝对多数席位,那么其将在推进脱欧及随后的相关政策中仍然遇阻,保守党也很难联合小党组建稳定的联合政府,因为保守党的立场与自民党、苏格兰民族党鲜明对立,而后两者是能够获得较多席位数的小党。

英国民调报告网站(http://ukpollingreport.co.uk)上三家民调机构的大选投票意向数据

政局动荡背后的那些核心问题

从历史上看,在无事之秋,微弱多数或联合执政或许并不会引发重大的政局动荡,然而,一旦遇上重大事件或政治风向重大转变,上述情况必然导致政局不稳。尽管两党经常处于对立状态,但这种对立有时是根本性的,有时则是技术层面的。一般而言,两党存在共识政治时,政局比较平稳,两党轮流执政。但当共识被逐渐打破时,往往会出现政局不稳,表现为政党内部分裂、频繁大选,直到再次达成一致。这也意味着政治风向发生重大变化。

英国历史上不乏两党在重大问题、党派根本利益、重大原则、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领域发生根本分歧而出现的政局不稳。两党通过一番较量,重新达成共识,无论是对旧共识的再确认还是达成新共识,政局一般都会回归稳定。

上文所说的1885年与1886年连续举行的两次大选,触发点是自由党与保守党在对待爱尔兰问题上发生分歧。这一分歧是根本性,直戳英国的“分”与“统”,以及英帝国的发展。最后保守党胜出,说明这一时期的主流共识仍然是国家统一与维护帝国。

1910年,英国一年内两次大选。触发点是自由党触动了保守党根本利益,要废除议会上议院的否决权,保守党起初反对,随后党内分裂,最终妥协,自由党获得胜利。说明这一时期的主流共识是英国的民主化浪潮。

1922年、1923年、1924年英国连续举行三次大选,政局非常不稳。这一时期处于政党格局变动之际,与此伴随的核心问题其实是,衰落的自由党与强大的保守党,能否允许一个代表工人且带有较强社会主义色彩的政党上台执政。工党在1923年被意外推上执政地位,但在意料之中又被拉下台,说明这一时期英国政坛对工党的怀疑与猜忌。工党真正被接受,要到二战以后。

1974年英国又举行两次大选,同样的,这次分歧仍然体现出政治风向的大变动,最终以1979年撒切尔首相打破共识政治,推行新自由主义(Neo liberalism)改革收尾。

脱欧只是旧共识与新力量对抗的一面

相比上述情况,当前英国政党的激烈斗争看上去是围绕脱欧问题而生,但其实有更深层的分歧,两党的共识政治正在消失。

二战至1950年代,工党的国有化与福利国家建设成为潮流,保守党向工党靠拢,认可国有化与福利国家,两党形成第一轮共识政治,开始轮流执政,政局平稳。然而,二十余年后,英国经济发展出现了可怕的英国病。1979年撒切尔上台后,打破共识政治,进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保守党掌权18年,英国发展相对稳定,新自由主义模式得到认可。

1997年工党上台后,首相布莱尔也延续了保守党的政策,并向保守党靠拢,工党变成了“第二保守党”,两党出现了以新自由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第二次共识政治。政局平稳,两党轮流执政至英国脱欧公投发生。

但这一轮共识政治的问题也已层层显现:新自由主义下贫富差距扩大、多元文化主义下人们的各种身份认同日益强化、政治正确禁锢了正常言行自由、欧洲一体化与移民削弱了国家认同。最近几年,新的政治潮流正在浮现:基于身份认同的政治正在回归基于利益认同的政治、国家与民族被再次强调、政治正确开始被质疑。脱欧至少是英国对这股潮流的一种反应,以一种偶然的方式回应着正在兴起的潮流,脱欧可能也只是对这股潮流一系列回应中的一项内容,更多重大变化将接踵而来。

可以说,引发政局不稳的是固守旧共识的政治力量与试图拥抱新潮流的政治力量之间的对抗。尽管目前保守党与工党的竞选纲领尚未出台,但我们已经能够看出一些此类迹象。2015年工党选出了一位被称为21世纪英国最左的政治人物,杰里米·科尔宾,他曾活跃于1984年煤矿工人大罢工,如今正在重新强调经济再分配,科尔宾还表示要再次国有化一些产业。保守党党魁则是被称为极右势力代表的鲍里斯·约翰逊,他曾三番五次发誓要打倒科尔宾,要给富人减税,要重振英国雄风。

参与罢工的科尔宾

最后,回到新大选与当前英国脱欧困局中,我们会发现局势并不那么乐观。碎片化的政党格局与重大政治分歧交错在一起。一方面,政党格局的碎片化并非形成于朝夕之间,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要用新的政治潮流塑造新的政党格局也很难在朝夕之间完成。另一方面,目前仍未看到旧共识的完全破裂与新共识的形成,中间道路向左右政治分道扬镳的转变或许还需一段时间。可以说,这次大选不仅应关注脱欧——事实上脱欧几乎已成定数,只是如何实现的问题——还应该关注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作者系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