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史|放风筝的人

南音
2019-11-02 10:02
来源:澎湃新闻

大约七、八年前,小区里才有人放风筝。放的是传统的燕子和金鱼。燕子背是黑色的,有着剪刀状的长尾巴,白色的肚子,头上一边画了一只很大的眼睛。红金鱼有一条许多带子组成的长尾巴,圆滚滚的身体,两只圆眼睛突出来。春天和秋天,天气好的时候,不管吹南风还是吹北风,它们一整天都飘在高空里。

放风筝的是两位老先生,一高一矮。高的很高,听口音是唐山人,讲话又快又干脆,不苟言笑的样子。矮个子的老先生并不是真矮,按照南方标准,身材可以算中等偏高,只是比另一位老先生矮些。这位老先生也是北方口音,脾气很好,脸上总挂着笑,特别喜欢逗狗、逗小孩、逗老太太。

一开始人们都围着看。没见过风筝的小孩子很兴奋,伸手去抓风筝线,被高个的老先生掀到一边去了。

“憋动”,老先生警告说,“危险。”

矮个子老先生笑嘻嘻地把线盘递给比较大的孩子,嘴里说着“拿好拿好”。线虽然锁住了,风筝还是带着线来回摆动,把线盘往天空上拉扯。小孩子们脚掌抵地,上臂夹住身体,整个人向后倾。过了一会,他们纷纷“哎哟,哎哟”地叫起来。老先生又笑嘻嘻地把线盘接了回来。

有些人忍不住手痒要去试试,试过之后开始学着放风筝。放风筝的区域,主要是小区西边广场旁的草地上。草地有四块,都不宽,但很长。一人打开风筝,两手执定,一人左手拿住线盘,右手牵线。看好风向,松开风筝,牵线的人跑一阵,顺利的话,风筝就升上去了。两位北方来的老先生指点他们什么时候松,什么时候紧,怎么对付横风。教的很认真,毫无保留的样子;学的也很努力,表情很严肃。

没过多久,小区上空的风筝多起来了。有一只鹞子,做得特别逼真,好几次吓我一跳。

放风筝的没有年轻人,但有些人看上去并不老,气力颇大,可以放蜈蚣风筝:黑乎乎长长的一大串,张牙舞爪地在风中扭动身体,说实话并不像蜈蚣,也说不上到底像什么。有人放蝙蝠。那只蝙蝠相当精巧。唐山老先生换了一副最简单的风筝,蓝黄两色镶拼的三角形,牵着两根红色尾巴,映衬着蓝天白云,看了很爽快。

新手上场难免引发装备竞赛。风筝本身不说了,线、线盘、摇把,都有讲究。他们戴的手套是防滑的,不像矮个的老先生,戴一双白棉线劳保手套。还有人连扳指都戴上了。但放风筝需要合作,放的时候、收的时候,都要请别人搭把手。这个群体因此显得很和谐。

风筝不用总牵着。大多数时候,他们把线缠在灌木丛里,然后坐在一边,抽烟、聊天。遛狗的人和放风筝的人这时候就合流了。

有一位遛狗的老太太,对放风筝很有兴趣。时间久了,她的泰迪犬和矮个子脾气好的老先生混熟了。每次见面,这条泰迪都要冲到老先生身上,又蹦又跳,不肯安静片刻。别人都嘲笑这狗。

就这样过了几年。我常带孩子去看风筝。小孩子最喜欢看收风筝,婴儿也不例外。放风筝的人慢慢摇动线盘,风筝收到差不多六层楼高时,开始向下盘旋。盘旋的速度时快时慢,放风筝的人绷着脸,努力控制方向,直到它们最终像失去空气升力的大鸟一样,悄然飘落在不远的草地上。

矮个子老先生会让孩子摸一摸收下来的风筝。孩子笑了,他也跟着笑。他的下门牙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了,笑起来有点滑稽。

群体性活动在时间上的分布总是呈现出一条抛物线。风筝多的时候,从小区外面就能看到它们,但这段时间并不长。

矮个子老先生后来有一条腿不方便,来得就少了。来了,也只是和老朋友们抽几支烟,聊一会天就走了。高个子老先生的唐山话总有一种愤愤不平的腔调。他在的时候总是很醒目,但他消失的时候,也像其他人一样悄没声息。他们带走了自己的燕子、金鱼和三角风筝,只剩下蜈蚣、蝙蝠和鹞子,终于没能坚持多久。

不知道什么时候,风筝从小区里消失了。

(作者系摄影师,现居上海)

    责任编辑: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