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年,诺奖天团又将来到滴水湖:上海如何“留下”他们?

澎湃新闻记者 虞涵棋
2019-10-16 18:39
来源:澎湃新闻

在一年前的滴水湖畔,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代表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所有与会科学家发言。他说道,科学家们感受到了上海的魅力、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科学家的友谊。

10月29日,随着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召开,包括莱维特在内的数十位诺贝尔奖、沃尔夫奖、拉斯克奖、图灵奖、麦克阿瑟奖、菲尔兹奖等世界顶尖科学奖项得主将再次来到上海。与去年相比,“科学天团”还增加了一些新面孔,例如今年的新科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哈佛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Semenza)。

对于今天的国际学术交流程度来说,诺奖得主的拜访早已不是新鲜事,诺奖得主挂牌的实验室也不罕见。虽然聚集二三十位诺奖得主的盛会堪称亚洲之最,但比起参会人数,更重要的是会议的溢出效应。如何让声名显赫的客人们不再匆匆到此一游,而以某种形式驻扎在本地的科学土壤上?如何顶尖头脑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获得绵延的生命力?筵席散后,笙歌能否绕梁?

滴水湖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即突破传统的居住空间,让智慧得以栖居和创作。通过创新性的基础设施和专业性的服务,满足国际化高端人才的需求。

滴水湖所在的临港地区正在加速建设高品质的国际科学社区。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翁恺宁近日提到,以即将召开的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契机,引进若干名拥有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研究成果的顶尖科学家,参与构建国际性的科技孵化和国际转化平台,探索创新源头最先一公里和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对接。

“我们将积极延揽欧美、以色列等国的优秀科学家,积极吸引留学海外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归国创业。” 翁恺宁说道。此外,要推动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到科技社区建设新型实验室,承接国内科研课题项目,探索国内外研发团队的混合编组联合研发新模式,引导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投资的金融机构入驻,鼓励以信用等方式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围绕国际化高端人才,对环境、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各方面需求,利用租赁政策建设未来城市实践区和国际社区,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多元文明的交融共生。”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不久前也剧透了关于第二届论坛的一些“周边”产品,世界顶尖科技共同体、WLA国际智库、WLA国家大科学协作计划、世界顶尖科学家研究院、WLA国际联合实验室、WLA世界青年科学家成长基金等重点计划项目将在论坛期间揭晓。

澎湃新闻获悉,已经有多名诺奖级顶尖科学家加盟WLA国际联合实验室基地,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量子科学等前沿科研领域。

一方面,这是一个“实验室”,将开展与全科学科研领域应用密切相关的原创性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另一方面,这也是一个具有产业转移转化能力的“基地”, 包括临床实验、小试、中试、规模化生产等具体事宜。

此外,实验室基地计划辅助WLA科学社区实现前沿科技的技术银行,发起成立科技社区基金、科学基金等。

中国(上海)自由试验贸易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提出,新片区要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要建立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在WLA 秘书长、论坛发起人王侯来看,前沿产业集群要从顶尖科研团队策源。从论坛到实验室基地,贯通了诺贝尔奖级顶尖科学家们从基础科研“最先一公里”到技术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全线科研产业生态链。

“我们主要侧重于产业化,当时成立这个论坛的目的是做尖端科学、顶端科学的孵化。但实际我们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最后一公里是需要最先一公里的探索的,最先一公里做得越深越透,最后一公里产生的效益才会越高越广越深。”他说道。

    责任编辑:张若婷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