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在通城这个村庄呆了三个月,来看医圣的药旅之路!

通城旅游
2019-10-08 09:22
未知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西冲,一个曾经与李时珍结缘三个月的村庄,却早已被历史遗忘!

多年以来,读书、看报、上网,常看到一句“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这样的诗文,言者都将它称之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采药药姑山时留下的诗句。素爱盘根究底的我,作为土生土长的药姑山人,经过长时间的民间走访调查,以及结合大量的有关文献资料,现就李时珍曾经是否、何时、和谁、因谁而来药姑山?此诗是否只有这两句?李时珍在药姑山又结识了谁?等一系列问题撰成本文,释疑大家。

药姑山,古名大龙山、龙窖山,又名箬姑山。龙窖一名,或因山深幽邃,山中老龙潭水深不见底,疑有藏龙而得,多为湖南而称,故临湘命有龙窖源、龙源乡、龙窖山村之地名;药姑、箬姑二名,相传唐代李氏三姐妹为避入宫,隐居山顶三仙坦修行,常戴箬笠采药山中,悬壶济世山下,恩泽方圆,后得道成仙而来,多为通城而唤。药姑山主峰三仙坦位于湘鄂两省的交界处,海拔1261.1米,距离通城县县城只有二十多公里,晴天站在这里,八百里洞庭依稀在目,县城之貌清晰可见,不但山下大坪乡的全景一览无余,而且大半个通城县境也能尽收眼底。药姑山总面积200平方公里,横亘湖北通城、崇阳、赤壁、湖南临湘两省四县市,风景秀美,空气清新,中药材丰富,品种多,储量大,素有“江南天然药库”之称。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今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正德戊寅年(1518),逝于万历癸巳年(1593),享年七十六岁,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世称医圣,1951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1952年又与牛顿、伽利略等世界科学巨匠比肩于莫斯科大学的“世界杰出科学家”雕塑长廊,所撰写的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现在被翻译成了日、英、俄、韩第八种文字,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百科全书”。

那么,是谁把三百里外的药姑山这一“江南天然药库”介绍给李时珍这位科学巨匠的呢?毕竟四百多年前的药姑山,药名还尚未远播啊。

是胡泽,己酉科武昌乡试的亚元。

胡泽,字汝淮,号大石,通城县县城西郊外大石冲人(今隽水镇柳峦村),生于明正德五年(1510),卒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嘉靖己酉(1549)科武昌乡试中第十名举人,后任南直隶芦州府霍山县教谕,因有功绩,入祀芦州府名宦,死后,抚台大人李岷山曾遣官为他扫墓。其配王氏,诰授八品安人。据通城《胡氏宗谱》记载,胡泽父子兄弟嫡亲的叔侄辈几十年间中秀才举人者有九名,堪为名门旺族,仕宦之家。1549年武昌乡试十日期间,胡泽结交识了同科解元吴国伦。吴国伦,字明卿,兴国州人(今阳新县浮屠镇),文学家,学者,教育家,明代文坛“后七子”之一,己酉科乡试第一名,次年中进士,文献记载他轻财好客,交游广泛,与《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曾多交往,感情笃厚。吴国伦和李时珍二人的家乡仅一江之隔,1567年吴国伦因事罢官回家,李时珍曾专程前往相慰,并题七律《吴明卿自河南大参归里》一诗相赠,此诗为李时珍现存的仅两首有文献可考的诗之一首。1549年九月的一天,吴国伦家设宴邀请亲友前来欢聚,庆贺也炫耀一下,吴国伦一举中解元,二十多岁便成为了“老爷”这一光宗耀祖的大喜事。

此宴为李时珍采药药姑山架起了桥梁。

吴国伦新结交的同科亚元胡泽,应邀又因顺道兴国州,便提前启程赴霍山县上任,参加了宴会。胡泽在吴国伦家,认识了吴国伦多年来的好友李时珍。文人相聚,把酒言欢,谈诗论文,似觉相见恨晚。

这个时期的李时珍,在第三次乡试名落孙山之后,放弃了仕途的追求,早已随父李言闻学医,平时除学医和给人治病之外,从不出远门,长期在家读书,所涉之学有医理经史诸子百家,并且医名渐渐广大。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三十八》记载李时珍“三试乡于不售,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善医,即以医自居。”李时珍在和胡泽的交谈中,提到了一件很懊恼的事情:盛产白花蛇的蕲州,如今已难寻此药,风湿和中风偏瘫等症无良药可治,白花蛇都让官府给征收了。白花蛇,通用名五步蛇,学名尖吻蝮,又因蛇身放射一种米径、类似红外线的无形体,人畜触及,蛇便攻击毒咬,被称为“牵丝蚪”。此蛇尚有蕲蛇、懒蛇、蠢蛇、牛屎盖等俗称,通城县药姑山一带的人们,还因此蛇身体颜色酷似荞壳而将它叫做荞壳蚪。白花蛇有剧毒,无论干体入药还是活体泡酒,都是舒筋活血镇痛最有效的中药之物。白花蛇因为是蕲州有名的名贵中药材,历代官吏都以向皇宫进贡为借口,挨户摊派征取,逼着民众上山捕捉,到明代蕲州的白花蛇已濒于绝迹。当时蕲州一带已流传开了一首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州中索尔急如火,县官派人来逼我,一时逼得皮肉破。”胡泽听了李时珍忧民忧药的话后,便把药姑山给推荐了出来。胡泽说,药姑山不但白花蛇多,而且其他中草药也多,几乎应有尽有,诸如党参、细辛、金刚藤、八角藤、黄精、五加、天麻、当归,哈蚧、穿山甲等,漫山遍野都是,并告诉李时珍,自家离药姑山很近,山脚住有不少堂兄弟叔侄,劝李时珍到自己的家乡药姑山去采药,家人可以提供方便。二人谈话投机,出身中医世家的李时珍,对药姑山这时候就开始神往了。胡泽别了吴国伦,随李时珍乘船北渡长江,又在李时珍家住了一夜,才望霍山上任而去。

李时珍在十年的临床应用和对诸多医药典籍的阅览中,发现前人所著的草木动物矿质药物书籍非但不全面,而且谬误不少,1552年,便自己着手准备资料,计划编著一部更完整的本草大书。李时珍为了编辑《本草纲目》,足迹遍及湖广、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向渔夫、樵客、矿工、郎中等社会各届人士询问药物知识,深入田间山谷采集药物标本,进行辨别尝试和记录。史载《本草纲目》成书过程,“搜罗百氏,访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终于万历戊寅,稿凡三易。”(《本草纲目序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明史·卷二九九·方伎》)

为了收集到更多的药物标本,李时珍于1558年的清明节前,带着次子建元开始向他神往已久的药姑山出发了。李时珍渡长江,经阳新,穿通山,过崇阳,越隽水,一路问询,来到了胡泽庄上大石冲。其时,故友胡泽已故,家人听说是先父远方的故旧,热情地接待了来客,并由胡泽的次子胡学可,把李时珍父子送至药姑山山脚的四甲大屋(今属大坪乡大坪村),请本家祖辈胡文鹏关照。

胡文鹏,字虎溪,幼私塾,无功名,生卒年无记载,依其次子天定生于1552年推断,当生于1520年左右。胡文鹏家境殷实,有良田百亩,山林面积数千亩,平生乐善好施,爱交朋结友,据通城《胡氏宗谱》记载,胡文鹏曾“捐金于四歇岭田庄冲内山麓修千佛寺(寺址尚在,已重修),将周围数百顷山林、寺前田数石,全施与寺,以供佛养僧,税银领于户内完纳。”胡学可本是名门相公,论辈分又是胡文鹏才隔几代的房孙,胡文鹏听了房孙几句简单的介绍后,也很高兴的接待了李时珍。

李时珍说明来意后,胡文鹏便领着他,来到村子前一开阔处,对着大山一一指点,介绍药姑山的情况,建议李时珍入山采药,以西冲(今药姑村的一个自然村落)为落脚点。西冲距离四甲大屋仅二里之程,位于药姑山的主峰和白云寺的正下方,左边是大港冲(今药姑村),右边是东源冲(今内冲村),以西冲为中心,上山活动,无论是去小药姑、白石岑、泥塘、花果源、碓臼坡、牛形沟,还是白云寺、三仙坦、大风磅、朗坪,都最节省时间,而且距离山外最近,生活用品更容易供给,特别是西冲的住户都是自己未出四代的本家,尚有自己空在那儿给佃户住的房屋。李时珍觉得胡文鹏说得很有道理,第二天就住进了胡文鹏西冲的两间石墙房。李时珍在药姑山的日子里,落脚西冲,只在较远的山里投宿一两夜,然后又回到西冲,把最近两天采集到的药物处理记录好后再上山。李时珍在药姑山所吃用的油盐米等一应物资,都是胡文鹏派家人送至西冲,免费提供的。李时珍在山上需要临时过夜的人家,胡文鹏也事先给人家打招呼,请给予方便。药姑山方圆几十里,没有不认识他的人。特别是白云寺的方丈,李时珍由胡文鹏带去,敬为上客,把最好的房子让给李时珍临时住宿,因为白云寺庞大的庙宇建筑和寺前的田地,以及周围的山林,像刚建好的千佛寺之于胡文鹏一样,是胡文鹏的曾祖父胡友洞捐建捐赠的。

时光易逝,转眼芒种已过,天气渐热,进山困难了,李时珍所住西冲的石屋也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药材。李时珍决定要回家乡蕲州了。

胡文鹏在李时珍临行的前一天,把他父子俩请到家里,设宴为他们饯行。既为能结识到博学多才,医高德深的李时珍而高兴,更因为李时珍教授了自己治疗痘疹等一些医药偏方,眼看恩师要走了,而且很有可能人生再无相见之时,说是非要请吃一顿饭,表示谢意不可。

痘疹,旧时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俗称“麻痘”,多在儿童期发病,不但易留“麻脸”等后遗症,而且死亡率特别高。有民谚道:“生娃只一半,出痘才算全。”出痘是指痘疹在人体外部显现出红色斑点,标志着人体内的毒素由此排出来了,患者会开始退烧减热,从而渐愈。李时珍在药姑山的日子里,痘疹正在当地流行,李时珍每逢下雨,不能进山时,便随胡文鹏在四甲大屋附近,为痘疹患儿接种治病,但不收取分文。在此期间,李时珍为许多儿童治好了痘疹,并且考虑到自己离开了药姑山后,没有人可为病人治疗的问题,便将自家祖传治疗痘疹的药方教给了胡文鹏,这样做,他也有给以对自己给予无偿帮助的胡文鹏一点报恩之意。

那天,李时珍带着儿子李建元来到胡文鹏家,因为这里已经不是第一次来,酒过三巡,话也多起来,李时珍说,药姑山的药材特别多,简直就是个药库,除黄连和甘草没有之外,几乎应有尽有,品种在一千以上,完全出乎自己来前的想象,还有药姑山的白花蛇和蕲州的一模一样,都是正品,身短体胖,三角头,象形鼻,白花,身子两侧,每两个三角形相合,便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花纹,如今的家乡蕲州已很难寻觅到这种蛇了,此次在药姑山接触到了几回,有樵夫还捉了一条给他入药,回去后,打算写篇《白花蛇传》,予以记录。席罢,略通文墨的胡文鹏雅兴上来,吟诵道:“箬姑山上百药全,只差甘草与黄连。”良久没有下文,李时珍见状,便补充了一句:“东璧此行胜预料,西冲库满返蕲川。”言毕起身告辞。流传于药姑山地区的李时珍名诗就这样诞生了。不过传至今日,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前面的两句了。 胡文鹏在晚年,把李时珍教的痘疹治疗药方传给了幺子天定。旧时的思想观念大多比较狭隘,谁家有秘方绝技,概不外传,哪怕是亲戚儿女,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天定也传幺子如訚,如訚又传幺子必楚,必楚唯有一子,可端。治疗痘疹的秘方自胡文鹏从李时珍学得后,传至胡可端,已是第五代,也是最后一代。

胡可端,字春辉,辈字可,因生于端午节日,取名可端,明末崇祯元年戊辰(1628)生,殁年无考,世居四甲大屋,人称“春太公”。据通城县《胡氏宗谱》记载为“邑内名痘医,因医术高明,卒后雕木像为神。”这话一点不假,时隔三百多年后的今天,四甲大屋老堂屋门前赫然挂着“胡公春辉禅堂”的牌匾,堂上敬立着他三个塑像,一大二小,大的长期坐堂,小的供人外请,游走乡里。禅堂墙壁,锦旗满挂,堂中香火不断,前往祭拜、求医问卦、祈福的善男信女,每日有之。两小雕像,经常被附近几十里内的居民,请去家里除病消灾。每年端午节,四甲大屋附近的七个村庄轮值为胡春辉庆寿诞,搭台请梨园戏班唱戏一至五天,场面相当可观。

四甲大屋胡姓人家治痘秘方传至胡春辉这代 ,已然闻名通城,胡春辉也成了职业痘医,加上他勤于思考,医术高,医德好,急病人所急,从不高收医疗费用,对贫困人家还常给以免费治疗,以及家世仁义善孝的传统美德,一时间,胡春辉的名字几乎神化了。胡春辉配李氏,唯生一子,嗣子六、七岁时,有一天,胡春辉像往常一样,让人请去出诊,这一去又是多日。胡春辉离家后,其子突然高烧不退,家人知道孩子是患麻痘了,于是派人寻找胡春辉。当时的通讯和交通条件,找人不像现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七天之后,才在巴陵南冲他一许姓老庚家找着,待到胡春辉赶回家时,儿子已奄奄一息,任凭他怎样施法,终究没有把儿子救回。可怜一代名痘医,独子竟死于痘疹。造化如此捉弄世人!

胡春辉儿子夭折后,李氏不久便抑郁而终。家庭遭遇了如此变故,胡春辉仍继续行医,五十岁的时候,竟也瘁死了。可惜了一方痘技,他没来得及传承给任何人,就这样湮没了。

相传胡春辉死后,他的那个巴陵许姓老庚,夜梦胡春辉请他为自己雕一木像,此人本来就是名雕匠,凭着对胡春辉的记忆,没过多久就刻了一尊高两尺的香樟木像,送至四甲大屋。还有一说:也是在胡春辉死后不久,远方有个人不知他已去世,来到四甲大屋想请胡春辉去家里给孩子治痘疹。这个人怏怏回家后,晚上忧郁失眠,恍惚中走来一人,说自己是胡春辉,平常睡在四甲大屋家中大门角落,想找他的话可以叫醒他。做梦人出于好奇,也为了生病的孩子,第二天又来到四甲大屋。当然还是没见到胡春辉,只见在他家的大门角落里有一截合抱粗的樟树木。来人寻思:胡痘师莫非托梦暗示自己,这樟木就是他的化身?抑或这樟木就是痘药?为了孩子的病,他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在樟木上刨了一包碎屑带回家,煎了一碗水,点上香,又是打躬,又是作揖,然后让孩子把水喝了。没想到,第二天孩子的痘花竟然出了。由是,胡春辉的侄子们就拿这截樟木请人给叔父雕刻了一尊木像,就这样,胡春辉被后人作神敬奉下来了。

传说富于神话和迷信色彩。数百年来敬胡春辉为神的真正意义,当然是药姑山一带的人民,在怀念这位为了给他人治病,竟耽误了独生儿子性命的痘医。

2016年12月上旬,我族一干掌事人将400余册家谱运抵我家,要我整理并保管。在整理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一首诗稿和上述民间传说的李时珍采药药姑山的故事吻合:

箬姑山上百药全,只差甘草与黄连。

东璧此行胜预料,西冲库满返蕲川。

诗篇为手写稿,夹在一叠手稿中间,装在档案袋中,手稿纸为初稿版谱牒,谱牒版为通城县胡氏仪记公支系(胡文鹏家族一脉)1991年重修版。该袋手稿为此届修谱编委之一的胡正清先生所留。胡正清,号金灿,1926年出生,2006年去世,胡文鹏之第十四代裔孙,初居四甲大屋对面之黄狮坳,后迁居西冲,一方文化人。笔者走出校门之后,先生屡劝我学写诗联,记得1991年修谱之际,先生说起过上述有关李时珍的这首诗,未及而立之年的我,对于族事、族谱、诗词,当时并不热心,所以,之于诗的具体字词内容没留心,只依稀记得前两句,若不是这次见到手稿,也不知先生所说之诗的样子。该手稿诗文不是胡正清先生的笔迹,何人誊写?何人原创?因何在此留存,而又怎么未被编入谱牒?暂无真凭实据。下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关于此诗的作者,不外乎三种可能。第一:李时珍;第二:胡文鹏;第三:上述两者共为。以李时珍的文学素养来看,不像出自他的手笔。李时珍十四岁考取秀才,然后为了乡试,苦读诗书八、九年,他的诗作章法应该更工整,意境应该更深邃。这从他撰写的《本草纲目》和今存世的两首诗作的文采可以看出来。从诗的文字功底看,倒像是出自胡文鹏之手,若为胡文鹏所题,那么后来胡氏编修宗谱,又怎么不收录呢?他还是族中一有头有脸的人物呢。所以,笔者更相信是第三种可能。正因为不是一人所为,故而以尊重史实编写谱牒这一前提的编者,没有将它编入胡文鹏的笔下。笔者大胆的假设,1991年修谱期间,有人提出此诗,誊写出来,建议入谱,但编委们不同意,所以才有此手稿留存。

但不论此诗的作者是谁,我们结合民间传说,从诗的内容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一,李时珍曾来过药姑山采药;二,李时珍采药药姑山落脚点为西冲;三,李时珍药姑山之行,满意而归;四,李时珍认定药姑山中草药品种繁多。

那么,不禁有人要问:李时珍究竟是哪年采药药姑山的呢?是孤身一人,还是携有助手呢?若有,又是谁?

李时珍幼年身体不好,多病,十四岁考取秀才之后,按照父亲的意愿,一心想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在家闭门苦读诗书,几乎两耳未闻窗外事。也许是他命里注定科宦无缘,连续三次乡试都没中,这时征得父亲同意,改弦易辙,放弃仕途的追求,转于随父学医。学医期间,也从未出过远门。卢宏《蕲州志·卷十》记载李时珍“三举于乡不售,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阖。”这说明李时珍在最后一次乡试后的十年间也没有出过远门,当然也就没有来过药姑山了。李时珍从三十五岁开始,着手编著《本草纲目》,由于写书的需要,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的(《本草纲目序例》),所以李时珍来药姑山采药当在三十五岁之后。而李时珍的人生经历中史载他在有所医名后,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医官。顾景星《白茅堂集·卷三十八》载“富顺王嬖庶孽,欲废适子,会适于疾,时珍进药曰附(父)子和气汤,王感悟,立适子。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明史和《蕲州志》也记载了这件事,但都没有具体年代,只说李时珍治好了富顺王世子的病,医名大噪,被楚王烇英聘为奉祠,并掌管良医所。那么李时珍究竟是哪年入楚王府的呢?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李时珍史实考》一书,通过对富顺王世子的生平和明代袭封世子的年龄规定等有关情况的分析,以及李时珍于1561年(43岁)在蕲州家乡的雨湖畔筑起了一座美丽宽敞的“过所馆”别墅,加以分析判断,李时珍必在43岁之前的一、二年就进入了楚王府,否则,李时珍一个养有四子一女重负担的民医家庭,哪来那么多钱修馆所呢?如果李时珍在入楚王府后,有了一定量的稳定收入后再建馆所方才合情合理。所以,认定李时珍是在1559年进入楚王府的。

李时珍在楚王府大约工作了八年,因为治好了楚王的世子华奎重症癫痫,被楚王举荐,进入了太医院做太医,几年之后又升为太医院院判,可是没干一年就辞职回家了。这一年是1573年。《蕲州志·卷十》记载:“世子暴厥,时珍立活之,王妃自负金帛以谢,不受,荐于朝。”潘克傅《蕲州志·卷十》载:“嘉靖年,李时珍,楚王荐于朝,有传。”又封蔚礽《蕲州志·卷九》载:“李时珍,(太医院判,乡饮大宾,有传。)以上万历年。”以上记录说明,李时珍从嘉靖年间入楚王府后,一度升至京城太医院,官做到万历年,当太医院判一年后才辞官还乡。显而易见,在王宫皇室当班,自然不可能长达数月的在外采药,当然也就没来药姑山了。李时珍从太医院回家已经56岁了,文献记载他深居简出,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编写《本草纲目》上,该书于1578年脱稿,其时李时珍正好60岁。《本草纲目》190万字,而且修改了三次,如此庞大的编辑工作量,从时间上分析,在成书的前四年,也根本不可能还在外收集著作的原始材料。这说明李时珍在弃官还乡后也没有来过药姑山采集药物。

由此断定,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专程远走他乡收集药物标本的时间在1553年至1559年之间。

下面再结合李时珍在药姑山采药之随从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分析上述时间问题。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千古人杰李时珍》一书,第91页年表写道:“李时珍48岁,不辞辛劳,外出查访药物,弟子庞宪和次子建元随行,此后三、四年间,经常外出,足迹遍于湖广、江西、安徽、江苏等地。”李时珍48岁,即1566年,此说非但时间承前述不实,随行人员也经不起推敲。

关于李时珍的弟子,有文献资料提到的两个:瞿九思和庞宪。瞿九思,字睿夫,黄梅人,理学家,万历元年乡试中举,万历三十七年以抚按疏荐,授翰林待诏,辞而不受,以授徒讲学为业,著有《万历武功录》一书。据此瞿九思并非李时珍的医学徒弟,只是尊李时珍为师,拜其学理的名义上的弟子。庞宪,号鹿门,蕲州人,关于他的史料记载较多。《湖广通志·庞鹿门传》载:“鹿门为蕲州人,幼从李时珍学,尝助濒湖作本草纲目,传其医学。”又《蕲州志·卷八》载:“庞宪,号鹿门,生万历间,能通五经通铿大义。”上述记载说明庞宪生于万历年间。明万历元年是公元1573年,其时李时珍已56岁,就算庞宪生于这年,要能出远门随行采药,起码也得十二、三岁的年龄吧,他12岁时李时珍快七十岁了,这完全不符合史实和常理。难道一个古稀老人带个童子,远涉千山万水,长时间驻外采药?而事实上,这个时期的《本草纲目》也早已脱稿。所以《本草纲目》金陵版分列参与编写人员名单上,没有庞宪此人。

但是,蕲州离药姑山几百里,李时珍迢迢而来,进行翻山越岭的野外采药活动,怎么也不会只有他一个人。有一个助手,那就是他的次子李建元。按常情,长时间相随外出采药访问的人,除徒弟有可能外,再就是儿子。李时珍生有四子,以年龄分析,第三、四子正如庞宪一样,年龄不相符 。长子建中,字龙源,十二岁考取秀才,无医志,承父愿求仕,嘉靖四十三年中举,官至四川蓬溪知县 ,云南永昌通判,河南光山署教谕,他无随父“访采四方”的可能,也无任何资料有此类记载。次子建元,“从父业医,自是有医名,(李时珍)卒后,上遗表及《本草纲目》于朝。”从《李建元传》中(《黄州府志·卷二十四》)可以看出,他不但是将《本草纲目》进献给皇帝的人,也是李时珍家族从医的接班人。关于李建元的生殁年代,原古籍均无记载,直到1980年12月中旬,蕲州镇的打鼓台村发现了他的墓碑,才揭开这个谜题。李建元的墓碑上刻有“生于嘉靖甲辰年七月十三日申时,卒于万历二十六年十二月三十日辰时。”嘉靖甲辰年即公元1544年。李建元12岁之年为1556年,结合前述结论,李时珍外出采药的年代在1552年开始着手编著《本草纲目》之后,1559年入楚王府为官之前 ,由是推之,李时珍来药姑山的时间可以具体到1556年之后,因为这个时候,他的次子建元才十二岁,他不可能在儿子还没十二岁时,就把他带去远方,入山采药,这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下面再疏理一下李时珍的生平大事年代:1518年出生;14岁考取秀才;23岁之前为科举考试寒窗苦读;24—34岁在家随父学医并博览经史医道书籍;34一41岁四处收集药物标本为编写《本草纲目》做准备工作,41—55岁先后在楚王府和太医院从医,掌握到了更多常人难以接触到的医药知识;56—60岁在家编写并反复三次修改《本草纲目》至脱稿;61岁之后除为《本草纲目》的出版奔波以外,在家授徒行医,赋闲吟诗,76岁时的1593年,《本草纲目》即将出版时谢世。

综合上述史实和道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通城县明末清初之名痘医胡春辉,乃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医学传人,其痘疹医术为李时珍在1556—1559年间,带着儿子李建元在药姑山采集药物标本时,所授于其祖上,从而传得。

后记:本文口述人员:胡正清、胡若鹏、胡友全、胡金牛、胡海保、胡国才、胡本贵。文中所提《白茅堂集》的作者顾景星,1621年生,蕲州人,清代文学家,祖上与李时珍世交,所撰《李时珍》传被后人称之为最真实可信的本传。李时珍的父亲曾著《痘疹证治》,李时珍曾著《痘科》、《白花蛇传》,可惜都已失传。关于李时珍在药姑山活动的具体年代(1556—1559年中的哪一年?),有待后贤进一步考证,今权作1558年记。2017年端午节胡春辉大神的诞辰梨园庆典活动,轮值在大坪乡大坪村黄狮坳举行。

作者:胡柳成

声明:本公众号为通城县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平台,旨在宣传通城文化旅游资源,推介家乡美景美食,为非盈利、非商业用途公众号,所有标明原创文章,转发请联系授权,我们表示欢迎;标明来源的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表示感谢!

介绍通城旅游资源,宣传通城旅游形象

发布通城旅游资讯,请关注通城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