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哥本哈根研究①创意型大都市是如何塑造的

孔樾泽
2019-10-14 12:3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水平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必然转型方向。其背后蕴藏的是巨大的商业价值,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地区的支柱性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产出的是精神消费品,其对产业要素投入和产业结构的需求与传统产业不同。核心要素是创意劳动者,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者最大的职业特征是创新,这就需要大量高知识技术人才。

本文作者主要研究哥本哈根创意产业,希望能给国内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城市提供有益的借鉴。

哥本哈根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怎么起步的

哥本哈根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发展与丹麦整体国家发展策略和历史传统有着密切关系。丹麦城市发展政策制定者长期以来都将文化视为促进城市区域发展的重要手段。早在1960年代一个叫霍尔斯特布鲁(Holstebro)的小城市就利用文化来塑造城市形象,发展艺术领域的科技创新,吸引对当地的投资同时也吸引年轻、受教育程度高的劳动力前来就业。

进入新世纪后,丹麦中央政府开始重新在国家层面强调文化和创意发展背后经济潜力。其原因主要是在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开始增加,文化领域涉及的电视、电影、广播、服装时尚、媒体、广告、建筑设计等等行业已经为丹麦经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据估算,2000年文化产业创造了超过1750亿丹麦克朗的营业额,以及170000全职就业岗位。另外,文化发展也是一种吸引人才和投资的方式。特别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文化发展有助于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塑造更好的地区形象。再者,文化发展带来的创新也可以提高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例如工业设计就能使产品在功能不变的情况下更受消费者青睐。

从治理过程来看,作为首都的哥本哈根,其治理层级主要由哥本哈根市政府和成立于2000年的大哥本哈根当局(Greater Copenhagen Authority)组成。二者之间一直存在协调。一方面大哥本哈根当局由于辖区过于庞大多元化,存在中央与地方郡县政府之间的协调问题。另一方面大哥本哈根当局主管的区域涉及到的一些城乡郊区与哥本哈根市中心区存在发展差异化问题。城乡郊区相对而言居民收入富足,对于治理政策、政府改革等方面一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相容。不过各方一致认同文化发展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哥本哈根市政府为了发展经济和就业、营造一个国家化大都市形象,不断推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厄勒跨海大桥、地铁系统、奥瑞斯塔德新区建造等)。但同时也努力将地区经济构建成后工业、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一系列文化发展设施,如大剧院、阿肯现代艺术博物馆(Arken Museum for Modern Art)、孔斯特国家艺术博物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等,从物理空间上给予文化发展推动力。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发展,哥本哈根市政府还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国际电影节、爵士音乐节等等。此外,哥本哈根的文化休闲娱乐发展给予居民丰富多彩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刺激了人们的创新创意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激发了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区域内的创新产业,特别是时尚设计、广告、音乐、电子游戏和电影等行业发展迅猛。

哥本哈根市政府在考虑文化创意发展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在利用各项举措来营造整体的文化创意氛围,改造其城市的社会文化环境,以此来支持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例如政府为了发展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在市中心规划了八个混合产业区,以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意环境。一些没落的工业区域(如Den Hvide Kodby肉类加工厂等)被改造成了设计创意发展中心、影视中心等,为相关文化创意从业者提供展览、交流、学习和专业咨询的平台。其中有些甚至成为了创业公司的孵化地。最终将哥本哈根塑造成了一个创意型大都市。

地区文化的发展不仅能直接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间接刺激其他行业的兴起。从生活体验角度来看,区域内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元能更好的吸引人才。由于对高质量生活的共同追求,社区文化生活的发展不仅吸引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创意型人才,同样也吸引来自其他产业的人才。高技术、高知识人才对于生活追求相对较高,且人才有区域聚集特性,甚至在哥本哈根城市内部也有区分。

哥本哈根Nyhavn港口

有数据显示,市中心和北部港口走廊区域是知识型人才集中地,拥有相对较多的知识型经济产业和较高要求的服务产业。而克厄(Koge)地区则相反。但人才的聚集并不一定与产业聚集地重合。受交通等因素影响,在哥本哈根一些地区虽然拥有一定知识型、文化创意产业,但人才主要生活集中在相邻区域内。产业聚集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政府的政策行为和区位环境因素等。政府在规划期间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优惠,以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来吸引投资,但收效甚微。

上述问题其中一个解释就是人才与产业区位分布存在复杂的互为因果关系。人才的分布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形态,但同时受就业需求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也会吸引特定的人才群体。在吸取了一定经验教训后,哥本哈根政府开始采取减少以往政府过分主导干预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政策模式。

以城市规划战略(City Plan Strategy)为例,过去政府积极主动对一些像奥瑞斯塔德这样的落后城区进行改造,推动建设文化吸引人,生活上轻松自如的城市风格。为增加文化娱乐活动,政府与地区旅游局一道引进具有代表性、国家化的文化活动,比如国际设计节等。但由政府主导推动的城区改造和产业发展最后的结果并未达到预期。

随后哥本哈根市政府转向引导和辅助角色。首先,对于人才群体的引进方面,政府开始关注少部分“精英群体”。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例,政府开始关注培育属于中上层的项目管理人才和创业者。这类人才通常极富创造性,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来施展其创意,同时也对社区文化多元性和身份认同很敏感。所以一些相对缺乏开发的城区对这类人才具有特殊吸引力。未开发区域(像韦斯特布鲁这样的地区)形成的特殊文化氛围和创造性的城市空间改造可以为创意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于一体的环境。这使得在家工作成为可能,甚至必需。

据哥本哈根创意城市报告(Copenhagen as Creative City)显示,政府提出了人才培育和减少管理限制两大战略方针。这两大方针是在政府提供资金资助文化创意产业基础上迈出的又一大步。人才培育战略主要是将政府转化为更积极的辅助角色,从自身改革开始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提供服务。比如采取“一站式购物”模式的服务咨询,来帮助相关从业人员了解政府政策条例、营业执照和相关许可获得等。因为许多从业人员并不了解政府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扶持政策和资金资助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划分自由区(Free Zone)等方式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规章制度管控。比如允许一些商业用途的工作室设施改为商住两用,可以使一些喜欢生活工作在同一个空间的创意工作者免去通勤困扰。另外,减少管理限制的战略主要针对城市宏观管理的一些限制。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被允许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和生产活动,比如广场、火车站和公园等用于音乐节之类的文化活动。其次是延长时间、甚至允许24小时酒吧和餐馆等服务行业的运营。鉴于文化创意型人才的生活习惯、作息相对灵活多变,且具有多样性,这需要城市在提供服务时要尽可能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文化创意从业者的组织保障

过去几十年,地理学家和区域研究学家都开始关注空间和组织因素对于创新和文化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对于职业工作者的创新创造能力所受到影响方面的研究。对于充满创造性的劳动力群体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围绕着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层面,并未很好地深入探讨如何利用组织制度优势来促进该群体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城市第三产业的崛起。但有别于一般性质的服务业,如餐饮、酒店之类;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是高附加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自我发展演变的内生动力。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进一步推动一个区域内整体的经济发展平衡。

许多创造性工作者缺乏很好的劳动力市场中介(Labour Market Intermediary),例如专业从业者协会、工会或行会等。这些组织在理论上可以为一个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工作保障,来抵消其面临的生活不确定性,并促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中。

艺术创作行业从业者本身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独立性,使得其各类组织相对松散,准入机制开放性强,且集体博弈能力相对较弱。相比而言,一些工业设计、建筑设计行业从业者由于工作固定性和地方性特点,拥有相对稳定的组织,且一般组织具有较为完善的会员和管理制度,比如建筑师协会等,拥有很强的集体行动能力来维护群体利益。但总体而言,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性质相对地方化和项目化,且倾向于形成内部社交网络来分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由此可见,面向工作者的相关社会性组织对于培育一个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政府在一定层面上的政策扶持和引导。

以哥本哈根为例,大部分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属于在自己行业内自雇形式,而非受雇于行业外雇主。这使得行业内部整体性较强,不会因相对分散而造成相互隔离。这也使得行业在城市范围内得到整体性的发展。比如以建筑行业为例,在2000年以前,哥本哈根大部分的城市建筑都是由自己的建筑设计师执掌,其建筑设计行业在世界上也闻名遐迩。在哥本哈根主要的设计相关教育培训组织是皇家艺术学院下属设计学院哥本哈根交互式设计中心(Copenhagen Institute for Interaction Design)。该中心早在1800年就作为独立学院成立,并在后来并入皇家艺术学院。

在创意作品展览和品牌宣传方面主要有丹麦设计中心(Danish Design Centre)。其成立于1978年,主要目的在于从国家层面推动创意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价值,并在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创意设计政策。该中心还常举办展览活动来为设计从业者和商界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和分享专业知识。

在交易和专业协会方面代表从业者和创意设计相关企业的主要有丹麦设计者(Danish Designers)和丹麦设计协会(Danish Design Association)。前者于1995年通过合并两个类似组织而成立,并从一个行会性质角色转变为集活动组织、社交网络构建、教育培训和政策游说宣传于一体的新组织。同时,该组织对于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来维持协会管理运营。相比而言,丹麦设计协会具有类似功能,但更侧重于国家层面的产业促进和政策推动。哥本哈根文化创意产业主要的政府管理机构是丹麦企业和建筑局(Danish Enterprise and Construction Authority)和丹麦科学、创新和高等教育部(Danish Ministry of Science, Innov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总体而言,哥本哈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组织机构发展方面特色之一是历史延续性。许多行业组织源自二战甚至更早时期的手工业行会,远早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兴起的时候。其次,哥本哈根在政策制定层面有意推动设计行业作为创新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在国家层面大力推进。一些设计行业相关从业者组织可以对这一领域的国家政策进行影响来维护行业利益。具体而言,主要是维护设计从业者工作环境,更广泛的、国家层面的制度性影响,长期性社会福利保障和市场协调机制。最终目的在于保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就是从业者本身。

(作者工作单位: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