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南岸“明珠”安徽庐江:锻造生态宜居城

2019-09-30 14:19
巢湖南岸“明珠”安徽庐江:锻造生态宜居城(02:52)
东临巢湖,南近长江,人文荟萃,生态宜居……

庐江横坐皖中、氤氲华东。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承载起省会合肥的城市副中心功能,以城区为中心,公路至合肥79千米,至南京208千米,至上海585千米。

这里是周瑜故里、温泉之乡、矿业大县,且自古以来就有“鱼米之乡”和“地下聚宝盆”的美誉。

庐江自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建县以来,2100多年的深厚历史孕育了治理都江堰第一人西汉文翁、三国名将周瑜、清朝海军提督丁汝昌、抗法名将刘秉璋、援朝统帅吴长庆和抗日名将孙立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和爱国将领。

庐江已探明矿藏33种,其中铅、锌、硫铁矿储量居全省首位,明矾石储量位于全国第二,并被中矿联授予“中国温泉之乡”,久负盛名的汤池温泉涌量、水温、化学成份稳定,被誉为“华东第一泉”。

这里有27平方公里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陂湖,生态原味;南有群山环抱的青山湖,碧波荡漾;西有合肥最高峰牛王寨、金孔雀度假村,风景如画;北有八百里巢湖、佛教圣地冶父山,湖光山色绝佳。

“家底”颇厚的庐江正立足产业基础,顺应发展趋势,擦亮巢湖南岸“明珠”,锻造一座生态宜居城。

据庐江县县长许华为介绍,近年来,庐江作为合肥南部副中心,正在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全域旅游、大美庐江”三大战略,强力推进“一个副中心、两个基地”和合肥南部交通枢纽建设,全力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样板示范区,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连续多年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2018年经济总量进入全省十强。

时光荏苒,人流穿梭。在庐江生活工作的人,目睹着这座城市的发展;一张张面孔中,见证着庐江的发展脉络。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庐江的生态脉络。

栖凤谷,荒滩上长出旅游景区

走进安徽省庐江县冶父山森林公园栖凤谷景区,青山怀抱中草木焕发。一幅疏密有致、气韵生动的江淮山村风情画卷正徐徐铺开。

这是庐江县以“周瑜故里”为文化根基,以汤池温泉度假区和“两山一湖”旅游区为核心,以美丽乡村民俗体验为拓展,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的一个侧面真实反映。

“每天早晚过来景区遛两圈,一边锻炼身体,一边观赏花草。”在栖凤谷景区内,正和老伴散步的庐江县冶父山镇冶父山社区廿埠组村民羊宗礼说道。

“以前这里是一片荒滩洼地,遍地杂草丛生,生活垃圾到处都是。现在景区建好了,一出门就能锻炼身体,真是方便又舒适。”谈起身边发生的变化,现年72岁的羊宗礼感触颇深。

从山村“荒滩”到“景区”的这一改变,缘于庐江县正在推进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庐江县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优环境、活文化、强产业等举措为抓手,把乡村旅游发展成地方旅游产品的新卖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亮点。

冶父山森林公园栖凤谷景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云说,栖凤谷依托于冶父山风景区打造而成,完善利用了苗圃、花卉基地、绿化景观以及路网水系合力打造而成,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公园。

王云告诉记者,栖凤谷的美,在于自然,在于生态。当自然景观和人文生态结合在一起之后,更体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徜徉在风光如画的栖凤谷景区,使游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荒滩变景区,美景引客来。许多游客带上家人或邀朋引伴,三五成群在栖凤谷景区散步、观光。

“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游客都会如约而至,景区人山人海,停车场内停满了各种自驾游车辆。”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据王云介绍,未来栖凤谷景区还是以保护为主,在保护的基础上区分功能区后进一步招商引资从而丰富栖凤谷的旅游业态。此外,栖凤谷还将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庐江争创一个5A级风景区。

庐江不仅有山有水,还有温泉。

汤池镇:持续擦亮“华东第一泉”招牌

“寒泉诗所咏,独此沸如蒸。一气无冬夏,诸阳自复兴。”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曾如此描写庐江当地的温泉——东坑泉。

庐江县汤池镇绕泉而建,因泉闻名。

东汤池,古称“东坑泉”,是我国四大古泉之一。汤池水温高,常年保持在72℃至79℃;泉水中富含了48种有益身体的化学元素,成分稳定;日涌量巨大,可达1万吨。

汤池镇地处合肥市庐江县西南部,镇域面积98平方公里,辖12个村(社区),常住人口4.9万人。年游客接待量200万人次,先后获批中国最美村镇、国家级生态镇、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创建示范镇、省旅游度假区、省风景名胜区、省特色小镇、省服务业集聚区等荣誉称号。

汤池镇名声在外,要发展生态宜居战略则更要付出努力。

庐江县委常委,时任汤池镇党委书记张亚东曾表示,要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旅游温泉小镇。

《安徽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方案》和省、市、县《农村人居环境三年行动方案》下发以来,汤池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度假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目标,通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理镇村陈年垃圾、拆除违章建筑、整治乱设摊点、乱搭乱建等行动,镇村面貌不断改善。

乡村面貌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增强了,汤池镇旅游人气也做到了逐年攀升。

据了解,汤池镇先后组织群众到先发地区参观学习,感受人居环境整治效果。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一起共同学习村庄整治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汤池镇在村庄整治过程中,不大拆大建,不建大广场、大草坪,不刷白墙,不人工造景,因地制宜,显山露水,留住乡愁,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

据张亚东介绍,当地研究制订了《汤池镇鼓励支持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奖补办法》,积极引导群众带头创业,几年来,汤池镇新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100多家。

乡村振兴,让在外的年轻人有了乡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庐江,建设故土。

沈磊就是这些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中的一员。

2018年底,退伍归来的沈磊在汤池觅得一块废弃的预制品厂,曾经废旧机械满地、杂草丛生的预制品厂,在沈磊的妙手之下,变成了一处简约浪漫、清新素雅的禅茶驿舍。驿舍后的山上满了茶树,一条小路通往后山,山中有古树、马槽等优雅的景点。

谈到回乡创业,沈磊的关键词是:回归。外出的人返乡之后,往往丢失了曾经的情怀。“我希望有一个地方,大家可以安心的安静地喝杯茶,安静地看书”这是沈磊想要创建这座驿舍的初衷。

安徽第一工程”背后的故事

引江济淮工程是一项以城乡供水和发展江淮航运为主,结合农业灌溉用水和改善巢湖淮河水生态环境为主要任务的跨区域调水工程。

从南至北分为三段:引江济巢、江淮沟通以及江水北送。

这不仅是安徽省的头号工程,在全国范围内,也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长江水由引江济巢汇入巢湖,再由江淮沟通工程从巢湖引入淮河,最后经由江水北送工程,从淮河送至河南。

引江济淮工程汇集了安徽的12个市、46个区县和河南省的两市九区县,供水人口达到了4000多万,在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交通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意义。

中铁二十局集团引江济巢C006-2标项目经理部党支部书记赵小军向我们介绍引江济淮工程的重大意义和项目进展。

赵小军说,目前引江济淮庐江段已基本完成征地拆迁任务,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由赵小军负责的C006-2标施工主便道已全部完成,项目部驻地已全部完成入住、办公,混凝土拌合站完成率100%、水泥改性土拌和站完成率100%、钢筋加工场钢结构建设已完成。

此外,据赵小军介绍,C006-2标段从2018年6月份进场,8月8号开工以来,累计已经完成投资2.5个亿,完成土石方近千万方,投入的机械设备近600台/套。目前C006-2标段在庐江县各级政府,县引江办业主及各方的支持下,各项工作开展基本正常。预计2022年5月份开始通水。

筑生态巢,引得游凤归

来到庐江县卓越园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山间油茶树郁郁葱葱,散养土鸡遍地。立体生态农业跃然进入人们视野。

这里的负责人,是一名“85后”返乡创业大学生,他叫陈磊。

2009年大学毕业之后,陈磊入职某大型国企,结婚生子。一晃5年时间过去了,陈磊觉得每天上下班的日子太平淡,打算回乡创业。试着与妻子商量,没想到妻子一口答应。当时岳父、岳母已经退休,一家老小5口人全部回到庐江。2014年9月,陈磊与人合伙承包了冶父山镇石山社区700亩荒山坡地,准备大干一场。

“这里原本长满了荆棘和杂草,我请来了挖掘机,苦干了2个多月,才整理出一层层梯田来。”陈磊说,“当时看好了油茶项目,于是从江西引进了3万株新品种油茶树,同时还间种了山茶花、樱花、桂花等苗木花卉。”

油茶树一般要3年挂果,5——7年后进入丰产,前期投入非常大。当年油茶种下后,杂草也跟着疯长起来。当地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议论“这个毛头小伙子葫芦里究竟卖的是啥药?”陈磊笑而不语,心里却有了主张。

2015年春节刚过,春雨滋润的山地,小草嫩绿一片。这时,陈磊购进了2万只“淮南王”良种鸡当“义务除草员”。这种鸡是当地土鸡与太湖乌鸡杂交而成,青脚、麻羽,肉质细嫩,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经过一番努力,积累了很多失败经验后,陈磊的回乡创业路走上了正轨。

陈磊在网上注册了“卓越园”土鸡销售平台,并现场直播养殖过程,让顾客看到鸡在吃虫子、青草、草籽,饮山泉水,确认生态放养。销路打开了,如今“卓越园”土鸡成了响当当的品牌。

除了种植油茶、养殖土鸡以外,陈磊还建起垂钓中心,开辟山菜地,计划建设民宿客栈。

回忆创业经历,陈磊说他自小就热爱故土,工作后觉得生活单调无聊,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家乡庐江。当自己萌生创业梦想时,立马想到了回家。

“创业过程很辛苦,只有做出来成绩自己才会满意。将来我还是准备扩大产业,带动更多家乡的村民一起致富。”

庐江的美,美在山水之间,美在绿色生态。打造一个天蓝地净的庐江,发展山清水秀的旅游产业,锻造生态宜居城……庐江,一直在行动。

    责任编辑:蒋雯琦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