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伊朗西部⑦|马拉盖和苏丹尼耶:伊尔汗国的遗产

马特
2019-10-02 09:16
来源:澎湃新闻

在乌鲁米耶湖东南边的马拉盖,有更多砖塔,我们驱车前往马拉盖,首先要到达马拉盖天文台遗址(Maragheh Observatory)。

马拉盖的砖塔。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蒙古西征时期,在伊朗北部的阿拉穆特是最后被征服的一片山区。很多学者在山上受到庇护进行研究,其中包括纳斯尔丁·图西(Nasir al-Din al-Tusi),他是那个时代著名的通才学者,在天文学、哲学、数学、逻辑学、医学领域都有建树。旭烈兀攻克了阿拉穆特,带走了图西,邀请他担任科学顾问,为新的帝国修订历法。图西请求旭烈兀在马拉盖修建一座天文台用于观测星象,旭烈兀答应了,并将夏都迁到马拉盖。

马拉盖天文台遗址

山顶风很大,我们从远处就看到这座天文台外面笼罩的白色半球穹顶。从一扇小门进入半圆形内,这里曾是一片建筑群,包括观测站和图书馆,现在还有圆形主楼的遗址,沿着子午线分布多个房间。天文台的主体结构是一座塔,在圆形石头城堡里。

马拉盖天文台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机构。通过这座天文台的研究,图西改善了托勒密系统。当时很多国家的天文学家都在这里参与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带回自己的国家,撒马尔罕天文台和中国登封天文台的建立也由此促成。

在这里研究的学者中,有一个中国人叫Fao Munji。一些资料认为,这个人应该是傅穆斋或者傅蛮子,本名叫傅岩卿。他出生于江西德兴一个风水先生家族,在元朝担任秘书少监,就是秘书省的负责人,掌管图书、史录、天文历法,被派到马拉盖参与研究天文,他与图西分享了中国古代的天文学知识。

14世纪之后,因为频繁的地震和资金不足,马拉盖天文台被逐渐荒废,建筑群也成为废墟。1978年,大不里士大学对这座天文台的遗址进行了保护,在遗址外面覆盖了一个半球形的保护罩,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从天文台下来,我们来到马拉盖市区,市区内有几座墓塔。尚未确定修建这些墓塔的时间和缘由,一般认为修建于伊尔汗国时期,蒙古人本没有修建墓葬建筑的传统,但在伊尔汗国时期,这里的蒙古人逐渐开始接受波斯人的传统。从这几座墓塔上可以看出,随着时间推移,使用的蓝色瓷砖越来越多,花色也越来越精美。

我首先来到Gonbad-e Sorkh,这座墓塔修建于1147年,是马拉盖最古老的一座墓塔。外观是一座圆顶的葬礼塔,分成两层,从上方可以进入地下室,地下室比较高,所以地面被抬起,要走几层台阶进入上部空间。因为年代最早,所以外表的蓝色瓷砖较少,基本是砖石外观,只正面大门上有一点点瓷砖,内部装饰也几乎没有复杂的铭文和砖雕。

另外两座在一起的墓塔Gonbad-e Kabood,被围在一片建筑工地内,无法进入。一座是八面柱体,另一座是圆柱。这两座塔建于1197年,是旭烈兀母亲的墓塔,塔身没有太多装饰,两座墓塔正在修复中,较高那座墓塔上方搭起了圆锥形支架,是要给这座塔修复尖顶。

最后一座墓塔是Ghaffari陵墓,在一条河边。建筑修建于1167年,是一位名字叫Hussein Ghaffari的神秘主义学者的墓。这是一个红砖立方体建筑,四个角是圆柱设计,正面保留着残余的蓝色瓷砖,剥落非常严重,但可以看出覆盖面积很大,上方有波斯文雕刻。

在大不里士的拉希德大学遗址,我提到了皈依伊斯兰教的伊尔汗国君主加赞(也称合赞)和他的弟弟完者都。在兄弟俩在位期间,伊尔汗国逐渐伊斯兰化,并与欧洲国家来往密切,尤其是建立了和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之间的同盟关系。加赞的陵墓在大不里士城区里面,但由于几次地震,已基本没有任何遗迹,完者都的陵墓在苏丹尼耶,还保留完好。

完者都效仿哥哥加赞的政策,希望在这片草原上建立新的蒙古城市,将都城从马拉盖迁到苏丹尼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堡。然而他死后,这座城市开始恶化,帖木儿帝国时期,这座城市的建筑被破坏,只留下完者都的陵墓。

蒙古人本没有修建大型陵墓的传统。现在保留下来的陵墓,要么是后人修建的纪念建筑,要么是皈依其他宗教的蒙古人陵墓。皈依伊斯兰教的蒙古君主陵墓,我之前在新疆也见过一座——伊宁的吐虎鲁克麻扎。麻扎有两座,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君主吐虎鲁克·铁木尔汗和他的妹妹,吐虎鲁克麻扎也是阿力麻里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地面遗址。

苏丹尼耶的完者都陵墓

虽然之前见过图片,但还是被苏丹尼耶的完者都陵墓的建筑体量惊叹到了。从远处望见这座建筑,如同世界奇观。一座巨大的八角形砖制双壳拱顶塔,上面覆盖着蓝绿色彩陶的拱顶,这些蓝色的瓷砖是后期修复的,圆顶周围有八个圆柱。建筑后面有一片正在挖掘的考古现场,这种八角形建筑有点类似耶路撒冷的岩石圆顶清真寺,但更为高大立体。

陵墓内部被脚手架几乎填满了,墙壁上用瓷砖和石膏装饰着,但剥离比较严重,还在修复中,一些装饰结构被分解下来摆在地面。我沿楼梯向上走,一共有三层,墙壁上绘制着古兰经经文,建筑外墙上没有太多装饰,但内墙装饰还是很丰富,瓷砖和石膏组成了铭文和图案。走到顶楼的外面,外阳台墙壁上用几何图案的花色砖雕装饰,天花板上也有橙色的拼接图案。

当初陵墓修建的时候,被用于更多功能,包括图书馆、祈祷室、教学和医疗等等,陵墓旁边还有一些坟,埋葬着当时的一些诗人和教士。完者都曾经想把伊玛目阿里和侯赛因的陵墓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迁到苏丹尼耶,这样什叶派穆斯林就可以在苏丹尼耶朝圣,但伊斯兰教不允许挖掘遗体,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当蒙古人征服各地,开始建立稳定的政权之后,必然要启用本土民族参与管理,在蒙古人的构架下,帝国更像一个松散的联盟,就像蒙古草原各个部落,只要每个部分按时纳税,战争时提供军队和给养,在其他事务上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方式运作。在元朝,对习惯了大一统王朝的汉族文人阶层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事。在伊尔汗国,有跨文化多民族帝国治理经验的波斯人很适应蒙古人的统治,同时伊斯兰教的包容性和自治社区理念与蒙古人的松散管理思路是融洽的。

基于这一点可以看出,伊尔汗国的伊斯兰化正是蒙古统治者接纳了波斯人的治国经验。其实伊尔汗国和元朝的关联很紧密,旭烈兀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时候支持忽必烈,从而得到许可建立了伊尔汗国,他的儿子阿八哈也是被忽必烈诏立为汗。到了加赞统治时期,他的继位和改信伊斯兰教都得到了元成宗铁穆尔的支持。这种关系延续到完者都时代。

苏丹尼耶的完者都陵墓

完者都死后,他的儿子彻底成为一个穆斯林统治者,名叫阿布·赛义德,继位不久陷入权臣出班引发的内乱,伊尔汗国在阿布·赛义德死后不久瓦解。而元朝也由于丞相脱脱的“更化”改革,推行汉法,从松散的蒙古式统治逐渐变成汉人官僚更擅长的治理方式,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灵活和自由,无力消解各地的反叛。伊尔汗国瓦解三十三年后,元朝的蒙古统治者也退回了北方。

离开完者都的陵墓,我向南到达城区边缘,那里是莫拉·哈桑·喀什(Molana Hassan Kashi)的陵墓。这座陵墓离城区略远,在群山的背景中,远处青色的拱顶非常醒目,陵墓前面有一个小广场。陵墓的下部是八角形建筑,建筑外部还有通向上方的狭窄楼梯。

莫拉·哈桑·喀什的陵墓

这座陵墓修建于14世纪,莫拉·哈桑·喀什是一位什叶派神秘主义者,在萨菲王朝第四任君主穆罕默德·霍达班达(Mohammad Khodabandeh)统治期间,担任宫廷学者。这座建筑的建造延续了三个时期,据记载,公元八世纪这里已有一座建筑,但用途不得而知;萨菲王朝时期修建了这座陵墓的主体;卡扎尔王朝时期将这座建筑完善,包括今天的正门部分。

苏丹·沙拉比的陵墓

在莫拉·哈桑·喀什陵墓的西边,我们离开苏丹尼耶时,路过了一座古老的建筑。这座建筑属于苏菲教团,建于公元七世纪,由修道院和坟墓两部分组成。进入院子内是祈祷大厅,墙壁只剩下遗址,上面刻着古兰经经文,后面带拱顶的砖石八角形陵墓保存完好,也可以进入内部,参观里面的石砖装饰。一部分记载中认为,这座陵墓属于苏丹·沙拉比(Sultan Chalabi Ughlu),他在公元716年去世,由他的学生修建了这座陵墓。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