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狮奇缘》:“熊孩子”的非洲冒险

洪三宇
2019-09-21 09:02
来源:澎湃新闻

注意:本文有剧透

九月下旬的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多部外国电影的上映。其中,《白狮奇缘》是一部2019年在海外市场最为卖座的法国电影。众所周知,法国电影素来以其浓厚的艺术气息著称于世,《白狮奇缘》又会有什么不一样么?

《白狮奇缘》海报

又见狮子

从片名就知道,白狮是这部电影中的重要角色。自从1943年第一部动物题材电影《灵犬莱西》问世以来,动物电影已经拥有了超过70年历史。在电影中出现的动物更是不胜枚举。《白狮奇缘》选择在自然界中罕见的白色狮子,无疑是为了显示它的珍贵——就像被泰国视为国宝的“白象”一样。但在今年的影坛,狮子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短短几个月前,观众们刚刚看到了美国迪士尼的“真狮版”《狮子王》。

“真狮版”《狮子王》

当然,《白狮奇缘》的剧情与《狮子王》毫无相似之处。本质上,这是一部讲述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动物题材电影。两者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20世纪上半叶,法国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思想,在两次世界大战这个人类文化衰落和退化的时期发展起来。史怀泽认为,人应当与宇宙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不同生命之间应当休戚与共,主张“把爱的原则扩展到一切动物”。

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成为当今动物保护主义核心思想的“兽权”(动物权利)观念也出现了。反映在电影上,就是曾经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类影片提名的英国电影《天生自由》(Born Free,1966年)。这部电影的主角也是一只狮子,也就是进入过语文课本的母狮“爱尔莎”。奥地利女作家乔伊·亚当逊收养了失去母亲的野狮爱尔莎,并帮助其重回自然。乔伊根据自己与爱尔莎相处的经历,写了一本名为《天生自由》的书,一时轰动了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动物文学”。它在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近一年之久。电影便是根据同名原著改编而成的。

《天生自由》

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50多年,但是今天的观众还是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天生自由》与《白狮奇缘》之间的渊源。电影的主人公米娅·欧文的父亲,开设一个兽场,里面饲养了各种猛兽,其中就包括一只年幼的白狮。整部电影的情节,简而言之,就是十岁的米娅逐渐与白狮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在几年后帮助它获得自由,重返迪诺(Dinokeng)保护区的故事。这部电影名称的直译,就是“米娅与白狮(Mia and the White Lion)”。

毫无疑问,米娅就是《天生自由》中的乔伊·亚当逊。甚至《白狮奇缘》中的其他一些角色,也能在《天生自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在《天生自由》中,乔伊的丈夫乔治·亚当逊是一位“中立”人物。作为狩猎督查官,其工作一方面是保护野生动物不被偷猎者们捕杀,另一方面是对付危害人类生命和庄稼的危险动物。而在《白狮奇缘》里,米娅的父亲扮演了类似的角色,作为兽场的主人,他需要饲养好各种动物。为了维持兽场的开销,他也必须不时卖掉一些狮子——不论它的结局会有多么悲惨。

就连两部影片中的“反面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有着惊人的一致。《天生自由》里的约翰警官极度敌视狮子爱尔莎,认为应该将其送到动物园关起来,到了《白狮奇缘》里,那些狮子的买家则站在被自己枪杀的狮子身体上留影。在两部电影中,人物表现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是很难否认的,这些人是最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人类中心主义者始终认为人是自然万物的主宰、支配力量,拒不承认动物的内在价值和生存权利。所以,约翰警官可以夺取爱尔莎的自由(圈禁在动物园),而那些买家更夺取了狮子的性命——当然是在绝对安全的距离,在铁丝网的后面用步枪夺取狮子的性命,毫无“勇武”可言。

射杀狮子留影的买家

非洲的模糊形象

与《天生自由》一样,《白狮奇缘》同样也在非洲(具体的说是南非)取景拍摄。

其实,法国电影与非洲的关系称得上是源远流长。作为世界电影故乡的法国,由于与非洲存在殖民与被殖民的关系,使得电影到达非洲的时间与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同步。1895年电影发明,第二年埃及开罗就最早出现了电影放映活动。先天具有奇观特质的非洲大陆自然也逃不过电影先驱们的眼睛。赤道线差不多刚好把非洲一分为二。内地的高原有着广阔的热带雨林带、树林丛生的热带大草原和长满牧草的原野。最北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如此美丽而丰茂的大地,成为吸引法国电影工作者创作视线的一个重要原因。“(电影发明人)卢米埃尔兄弟每到一座城市,就热衷于拍摄众所周知的当地景点。”在他们1905年拍摄的系列风光短片中就有十余个有关北非风景的镜头。

可是,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即便是到了2019年,观众在《白狮奇缘》里看到的非洲影像,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在本片的一开始,观众看到米娅在与一个伦敦男孩视频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观众可以推测出米娅一家是英国人,与那个伦敦男孩(可能是原来的同学)不同,米娅是曼彻斯特联队而非切尔西队的球迷。但这样的背景介绍对于米娅现在身处何地简直毫无作用。米娅的父亲利用贷款创办了一个兽场,但是观众直到很晚之后才知道位于南非境内——甚至比了解到米娅的母亲是位法国人这一无关紧要的情节更晚。

更显得有些糟糕的是,《白狮奇缘》为观众展示的21世纪非洲,与上个世纪的电影《走出非洲》几乎毫无区别。宏伟的热带大草原,壮观的野生动物群(以大象和狮子为代表),仿佛这些就是“非洲”,而全然不顾其余五分之四的非洲土地的存在。如果说这只能算作无伤大雅的“刻板印象”的话,更重要的是,《白狮奇缘》作为一部在非洲取景的电影,非洲人却在电影中被极度边缘化了。片中,米娅一家在兽场的助手,交易动物的掮客,乃至狮子的买家,几乎清一色全部是白人。第一个出镜的黑人角色是家中的佣人——无论从体态还是身份都像极了《乱世佳人》里由黑人女演员哈蒂·麦克丹尼尔扮演的曼妮。

至于影片多次提到的“尚加纳(Shangaan)部落”,虽然有着值得称颂的“热爱白狮”传统,却仍然只是一个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反而是商业综合体这样现代化的地标建筑,在影片中有了不一样的寓意——它建立在了通往动物保护区的必经之路上,阻断了米娅与白狮的“回家之路”。影片似乎在暗示着,维持这种原始落后的面貌,才是非洲人的“正途”。这当然可以称之为一种殖民主义者的视角。

阻断白狮回家之路的商场

熊孩子的冒险

至于《白狮奇缘》的剧情,倒是显得与不少法国影片晦涩难懂的画风有所不同。《白狮奇缘》的片长不过100分钟。看起来,法国电影人意识到了好莱坞电影势不可挡的压力。法语电影联盟的总干事伊莎贝尔·乔尔达诺(Isabelle Giordano)去年接受《费加罗报》采访时承认,“我经常听到买家说我们的电影时长太长而且台词太多了。”至于法国影片由来已久的“艺术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得不向市场低头,电影融资和制片公司 Logical 影业的联席总裁弗雷德里克·菲奥雷声称,“法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中发生了变化,现在这种变化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其中一个主要的变化就是,“法国人已经克服了将类型片复杂化的习惯”。

这一点在《白狮奇缘》里尽显无遗。这部影片的剧情,几乎有着过于简单化的嫌疑。米娅从10岁长大到了14岁,再怎么样说她也只是一个“熊孩子”。片中设计了一个关键冲突点。米娅偷偷藏身于父亲运送狮子的汽车顶棚之上,目睹了那些被卖出的狮子的结局——被有钱人当作猎物毫无意义的失去性命。实际上,这正是本片注目的焦点——过去十年就有一万多只来源于兽场的狮子在南非被“合法”猎杀,而全世界的野生狮子现在只剩下两万多头。意识到自己心爱的白狮也会被卖掉,进而会被买家们围猎猎杀,米娅决定携狮潜逃。她随后的举动充分暴露了“熊孩子”的本质,她在半夜打开了兽笼,放出了所有的狮子与其他动物(比如鬣狗),随后开着一辆车带着自己的白狮逃跑。甚至为了冲破边防,米娅竟然徒步带着狮子闯入商业综合体,引发顾客的极度混乱(耐人寻味的是,这些惊慌失措的顾客基本上都是黑人)。还好,狮子并没有在商场里受惊失控,而是温顺的像只猫咪。最终米娅带着狮子完成了冒险,到达了安全的庇护所,“尚加纳之地”。

白狮与尚加纳族

在整个逃亡过程中,尽管导演为米娅设计了“我还是个孩子,叫我怎么救你”这样的台词,企图展示她的无助与绝望,但在剧情里,却又为这位“熊孩子”戴上了显而易见的“主角光环”。米娅的年龄让人怀疑没有驾照,而她的车技却显示她是一位老司机。而她在逃亡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沉稳老练,也明显超过了她的年龄。观众有理由相信,这是导演为了宣扬“人类履行对动物不伤害且要提供帮助的义务”这一动物保护主义的主题,从而牺牲了剧情的合理性。

熊孩子的绝望

在本片的结尾,米娅一家重新来到“尚加纳之地”。已经适应野生生活的白狮带着它的“家小”前来看望故友。这一幕无疑是在向《天生自由》致敬:在影片的最后,放归野外后成家的爱尔莎同样带着自己的幼崽出现在了前来看望的乔伊·亚当逊面前。只不过,另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相似的主题之下,《白狮奇缘》并没有办法做到超越这部半个多世纪前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