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果仙:梨园绝代 粉墨春秋

2019-09-16 11:24
未知

【开栏的话】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伟大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太原,也在这70年的征程中,写下了发展奋斗的华彩篇章。今天起,太原日报推出《并州楷模》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和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我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模范事迹,旨在传承精神、弘扬正气,汲取营养、积聚能量,为新中国70华诞献礼。

华灯初上,公交车穿过迎泽大街十字路口,驶入新建南路。

“丁果仙大剧院。”

“这里原来不是叫晋剧院排演场吗?”

路两侧的建筑逐一闪过,“丁果仙大剧院”几个霓虹大字吸引了人们关注。

“丁果仙是谁?”年轻人问。

“晋剧宗师,须生泰斗。”年长者答,“太原市艺术学校、山西省戏曲学校的创办者就是丁果仙。”

瞬间,时光就回到上个世纪,回到由旧世界跨进新中国的丁果仙身上。

丁果仙本是河北辛集人,那时的辛集还叫束鹿。因为自幼家贫,丁果仙4岁被卖到太原丁家,7岁开始学习青衣,13岁正式登台表演,后改须生,显露表演才华,16岁誉满太原、晋中一带。以往在晋剧舞台还没有女扮男装的先例,丁果仙由青衣改学须生,以男角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为此,她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终于一唱成名。山西梆子把“胡子生”这个行当称做“红”,观众就赠予丁果仙艺名“果子红”。她的唱腔圆润豪放,却不带女腔女调,表演洒脱逼真,却不带女态女相,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上海百代公司为她灌制唱片,自此以“山西梆子须生大王”名驰海内。

之后,丁果仙转易多师,博采众长,将先辈晋剧须生的唱腔特色融于一炉,兼收蒲剧、北路梆子与秧歌之长,革新和发展晋剧须生唱腔,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丁派唱腔艺术。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表示义愤和抗争,丁果仙毅然洗黛从农,隐居山村。

1949年4月,太原解放。在政府号召下,丁果仙组织了一个民众剧团,自任团长。1949年5月1日,在庆祝太原解放的聚会上,听到报幕员“请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为我们演出”时,丁果仙真正感受到了党和人民对艺术家的尊重,演出了拿手戏《空城计》。

新中国成立后,丁果仙焕发了艺术青春,满腔热情地为农村、工厂和山区人民演出,先后主演了《双罗衫》《太白醉酒》《空城计》《卖画劈门》《四进士》《蝴蝶杯》《捉放曹》等剧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情欢迎。1952年,她以《打金枝》等剧目参加第一次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获表演一等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和鼓励。1955年,她参加电影晋剧《打金枝》的拍摄,成就了晋剧的第一次“触电”,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部作品也成了晋剧的一张“名片”。

丁果仙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卓越的艺术教育家。为使晋剧事业后继有人,她1954年创办太原市新新剧团训练班,后转为太原市艺术学校。1962年,她捐资创办了山西省戏曲学校,兼任校长。她把太原市晋剧一、二团中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小学员吸收进戏校,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严格训练。作为这个新型学校的校长,她不仅亲任教学工作,还经常给小学员们排戏,手把手地教,甚至与他们同台公演。在她的悉心培育下,在戏校学习的孩子大都成了省、市戏剧团体的骨干。

从艺50多年,丁果仙矢志创新,除对晋剧传统剧目做了大量推陈出新工作外,还对现代戏的演出做了许多有益尝试。为了表彰她的艺术功绩,1962年,山西省和太原市文艺界隆重举办了“丁果仙舞台生活四十周年纪念活动”。

1959年,丁果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表达对党和人民一片赤诚,她入党后交纳的第一笔党费就是1万元,1964年又一次交纳党费1万元。她还两次主动要求降低自己的工资,为党和国家分忧。

文化大革命期间,丁果仙受到无情折磨,1972年2月16日离开人世。那一年,她63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为她平反,1981年在双塔烈士陵园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又是几十年过去,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晋剧,在一代又一代晋剧人的努力下得以传承和光大。而作为杰出的晋剧表演艺术家、戏剧教育家、晋剧丁派艺术的奠基人,丁果仙的名字,始终闪闪发光。

近期热点

记者:李晓并

责编:任蕾

版式:谢姣姣

检查:常崇辉

本微信平台所发布的文章,除标注【原创】外均属网络转载,不代表本微信平台观点,如有不妥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