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党旗红|永德村脱贫小记

澎湃新闻记者 高宇婷
2019-09-14 06:59
来源:澎湃新闻

位于我国东北角的黑龙江省不仅耕地多,省内水资源同样非常丰富。全省耕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3.87%,省内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绥芬河六大河流。

六大河流中,黑龙江由北向南一路蜿蜒而下,与辗转东去的松花江在北纬47°、东经132°处相汇。两江交汇之处,水流经年累月冲击形成的一块三角平地,就是绥滨县。

松花江畔的绥滨县城。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摄

这个位于中俄边境、三面环水的小县城内无一山一石,两江水的滋养为当地水稻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近日在绥滨县永德村采访发现,这个小村庄已于2018年底整村脱贫出列,个中经验亦可窥见绥滨县的发展历程。

老书记做了三件事

永德村有640户1841人,是绥滨县第一大村。细数村里多年来的发展,成绩离不开永德村的3位书记。

老书记吕显贵今年已有71岁,两场大病之后的他身材精瘦,但精神不减。毕竟为村里操劳了一辈子,闲不住的他又在村里一处发电容量为300KW的光伏电站里张罗起来。村里投资买了鸡、鹅、鱼,吕显贵和老伴照看养殖,收益由村里分配给老弱贫困户。

这一年多,吕显贵都是每天凌晨4点起床,一直忙到晚上7点。说起为啥愿意这么辛苦,他忍不住感慨自己就是个“张罗命”。

永德村的万亩良田。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摄

回忆在村里工作的日子,吕显贵总结:“我任支部书记加村主任31年,没干啥主要工作,做了三件事,修路、植树、办学。”

1985年,也是当村主任第二年,吕显贵开始张罗修路的事。在这之前,从永德村到北岗乡之间约7公里路只有大概形状,多是坑地、洼地,一下雨大水坑便彻底堵住了出村的路,永德成了“孤岛村”。

“可闹心了,卖粮、看病赶上下雨出不去,一点招儿(办法)都没有。后来发狠心,一开春就拉沙子修路,加高一米。”吕显贵回忆,他号召全村人齐上阵,村上出钱、村民出力,花了2年时间,从永德村到北岗乡约7公里的路终于修好。

通往乡镇的路通了,去县里也随之方便许多。“上午去县里下午就能回来,到绥滨县17公里的路来回不耽误,老百姓当时乐坏了。”尝到修路的“甜头”,吕显贵又号召全村村民出力,房前房后20米,挨着谁家的路就归谁家修整。此后又费了一年功夫,永德村彻底解决村里道路问题。

1997年,吕显贵跟乡里到山东烟台考察学习,看到人家村里都是硬化水泥路,回来后第二年又想办法到县交通局争取资金,将永德村到乡里的这条路硬化,这也是绥滨县第一条农村硬化水泥路。

一边修路,一边种树。吕显贵继续上一任书记未完成的事业,在永德村植树造林。那时木材值钱,吕显贵思谋着:“留点家底,以后管他谁干,都是大伙的财产。”

村里买树苗、花钱雇村民种树,每年至少保证种树30亩地。吕显贵当书记这些年带领村民造林近1005亩。

如今永德村有树林1800亩,落叶松、榆树、杨树、樟树等十几种树种,其中1200亩是用材林、600亩自然林。经过评估,这片林子现在价值3000余万元。这都是吕显贵和前一任老书记带领村民种下的财富,多少人想要砍树建房,几任村书记死把关口,坚决不动林里的一草一木。

吕显贵为村里办的第三件事就是投资教育。

高中毕业的吕显贵曾因家境贫困不得不回家务农,但他知道读书的好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德村每年为村小学的投入就达到2万元。

东北的冬季寒冷且漫长。那时除去教师工资,学校的桌椅板凳、教学器材、买煤的钱等都是村上负担。永德村的学校暖和、条件好,附近7、8个村屯的孩子都来永德上学,一个年级最多的时候两个班上百名学生。

就这样直到2014年,身患癌症的吕显贵从村书记的位置退下来,村主任王伟华接过了永德村发展的接力棒。

两位书记专做一件事,让村里百姓更富裕

退下来的老书记吕显贵没想到,这5年间永德村的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我永德有个优点,不怕能人,村里越有能力的小伙我用你。这么大个寨子,没有个能人,整得窝窝囊囊、说不清道不明可不行。” 吕显贵说。

王伟华自2005年起担任永德村村委会主任,和吕显贵搭班9年后,于2014年当选为永德村党支部书记。

永德村三位村书记,王伟华(左)、姜忠军(中)、吕显贵(右)。 澎湃新闻记者 朱伟辉 摄

5年间,永德村村民收入翻了一番,从2014年的年人均纯收入7000元增长至如今的15000元。收入增加,和绥滨县大面积推行水稻种植密不可分,也与王伟华的扎实工作息息相关。

绥滨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县属耕地面积达149万亩。 2010年绥滨县因地制宜,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种植水稻。目前国家认定的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100万亩,全县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达16.7亩。正常年份,绥滨县一年产水稻37万吨。

永德村更是全县的水稻种植大村,全村3.3万亩耕地,水稻就有2.7万亩。起先2010年全县推广种水稻时,老百姓还不太会种。后来掌握了水稻种植技术,产量越来越高,这其中也涌现出一批种粮能手。普通人1垧地(1垧约等于15亩)产粮6、7吨,但种粮能手一垧地的产量最多能达到11吨,平均能达到9吨、10吨。渐渐地,会种粮的村民开始流转其他村民的土地,实现大规模种植。

以村民王明来家为例,王明来已有71岁,和老伴共有36亩地,单土地流转出去的费用就有1.68万元。种粮能手刘海涛通过土地流转新增300亩土地种植水稻,去年仅300亩水稻的纯收益就达到6万元。目前,永德村像刘海涛这样的种粮大户有100余户。

你有地、我有力,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一些年纪轻的村民将土地流转出去再打一份工,永德村百姓的收入就这样逐年增加了。

不过,对于村民来讲,一切发展都离不开土地。王伟华刚当上村书记后,为了解决村里的土地遗留问题,9个村民小组平均每个小组开会3天,连续开了27天会。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做到公平公正分配土地。土地问题最终解决了,村民的收入便有了最基本的保证。

紧接着,王伟华又拼命为村里跑项目:争取资金硬化村里道路;为村里装路灯、扩建文化活动广场、安装健身器材;为村里争取改造厕所项目、给家家户户的小院装上围栏……

2016年6月,绥滨县卫生健康局副局长姜忠军被选派为永德村第一书记,助力永德脱贫攻坚工作。在永德村工作3年时间,姜忠军跑遍了家家户户。对于村里接下来的发展,姜忠军有谋划:“作为第一书记,首先要抓好党建工作,凝心聚力,调动村民发展好绿色产业、巩固脱贫成绩。”

近几年,姜忠军和王伟华两人配合,共为村里争取到了各项投资1600余万元。2017年,姜忠军和王伟华听说县里有扶贫光伏项目,天天往乡里、县里跑着去争取,终于在2018年将这个300KW的光伏电站落户到永德村。预计仅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里带来的收入就达到23万元。

“我们积极,也有土地,这个项目就先放我们村了。”王伟华说,“现在国家政策好,这些项目先争取就先得。勤快点干事就能多干点,领导也看你积不积极,没有守株待兔的。”

下一步,姜忠军和王伟华计划继续争取项目资金,在村里办一个榨油厂,期待在榨油厂的带动下,村集体经济能再上一个台阶。永德村的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还有6户尚未脱贫,预计今年年底将全部脱贫。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