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史|菜场之夏

南音
2019-09-12 13:37
来源:澎湃新闻

菜场,特别是远离市中心的菜场,常常有孩子出没。这些孩子不是来买菜,也不是在卖菜。只是父母在菜场工作,没有人带,他们也没有别的地方去,就一直在菜场里打转。

是真打转。菜场的格局,大多是四周一圈店铺,中间一圈柜台的回字形结构,大一点的菜场,就是几个回字连在一起。总之,中间都是纵横交错的通道。白天孩子们就在这些通道上跑来跑去。

和超市不同,菜场就算全天开门,生意基本还是靠早市。菜场开门前两三个小时很紧张。摊主忙着卸货,整理柜台,把蔬菜分门别类,放在不同的大竹筐里。绿叶菜堆满后,立刻喷上水——用的是空塑料水瓶,瓶盖上扎了许多小眼。

鸡毛菜一堆,空心菜一堆,菊花脑一小堆。马铃薯一堆,黄瓜一堆,番茄一堆,藕一堆。冬瓜一堆,带叶的玉米一堆,毛豆一大堆。

春天有枸杞头和荠菜,夏天有红薯苗、南瓜花和丝瓜,秋天有茨菰和芋头,冬天有萝卜苗。这些时新蔬菜,必定各做一堆。

皮薄起皱的海椒、鼓胀的圆椒和坚挺的朝天椒各一堆。有些摊位喜欢青的做一堆,红的做一堆。

讲究的摊主用的竹筐有几种规格。每种规格的筐子大小一致,总有七八成新,保证有些竹篾皮还是青的。

杏鲍菇一小筐,白蘑菇一小筐,长柄伞菌一小筐,金针菇一小筐。这些都是塑料筐。

现包现炸的摊位更加紧张。包好的大小馄饨,要整齐地排在一种很浅的方形塑料筐里,一层层可以摞起来。做馒头、包子、馅饼的店铺里,空气中先是腾起一阵阵的面粉末,然后传出发面淡淡的酸味,和面、切面和拌馅的机器随后开始轰响起来。炸油条、春卷和糍饭糕的摊位打开了煤气灶,准备起油锅。做爆鱼的除了起油锅,还要杀鱼,一米多高的砧板是一截原木做的,师傅手起刀落,有规律地传来“笃、笃、笃-笃”的声音。

陆续有人进来买菜,蔬菜、水产、肉、蛋都准备就绪,摊主在招呼买菜的人。熟食店这边还是听不到人的声音,只有机器声、剁砧板的声音和炸物下油锅的声音,比之前要更响一些,节奏要更快一些。

等菜场里忙过几个小时,最早一批顾客老早拎着菜和早点回了家。四面小区里渐渐流出上班的人流。许多年轻人拎着一两个包子或者一盒常温奶,经过菜场时,一边嫌恶菜场的气味,一边抱怨菜场门口混乱的交通。

这批忙着去公司打卡的人,都钻进了附近的地铁和公交车,第二批买菜的人才出门。早饭过后,有一个买菜的小高峰。等菜场里卖菜的人比买菜的人多,很多摊主才能吃早饭。有些人还要骑电瓶车送早餐回家。等来过暑假的孩子起床、洗漱、吃过饭,给女孩子梳好头,就把他们带到菜场里打发时间。

大多数白天在菜场通道里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孩子,一年也只有暑假这两个月,可以跟父母朝夕相处。

如果不嫌味道大,菜场的确是个打发时间的好地方。他们跟别的地方的孩子一样,也要做作业、玩手机、用平板电脑看电视。很少有人让孩子帮着看摊位,找个零钱。谁愿意呢?

到了8月底,孩子要送回老家,少数摊位会停业几天。回来以后,年轻父母会情绪不好,有时候甚至忘了对待普通顾客和熟客应该有不同的分寸。

有一年,一家卖肉的店铺从8月底一直关门到9月中旬,老板娘回来后,像换了一个人,一直没精打采的。过不多久,她把店面转给了一对弹棉花的夫妻,就此消失了。

她刚回来的时候,我问她,她孩子有多大了。她一边翻着冰柜里颜色不一样的肋排,一边心不在焉地说,刚上大学呢。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