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 | 曹鹏:让更多人喜欢音乐是我的使命
在中国指挥界,曹鹏先生创下了多个第一:
1960年,他首次在前苏联举办“中国交响乐作品专场音乐会”,并由全苏广播电台向全世界直播。首次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中国作品介绍到海外。
1963年,在我国音乐舞台上,他指挥上海歌剧院首次演出整场外国歌剧——《蝴蝶夫人》。
1975年,他率上海交响乐团,走出国门,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演出。
2005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非职业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
……
“只要曹鹏活着,你们尽管用。”
这不是他的豪言壮志,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让我们倾听曹鹏先生的自述,倾听这位音乐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出生于1925 年,是江阴人。1934年,日帝为侵略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烟毒害中华人民。那时候我正读小学三年级,江阴县举办了 “抗日禁烟运动”的歌咏比赛,我是江阴辅延小学唯的一名参赛选手,荣获全县比赛冠军。也从此时起,小学、中学的音乐老师们都对我倍加培育:学乐理、教我长笛、钢琴等等。
曹鹏参军时留影
1947年我入山东大学文艺系学习。我入音乐科,学指挥。在1946年7月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有73年党龄的老党员。战争时期,我立过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1949年4月我随华东军区文工团进驻上海。我作为军代表(军事管制委员会)之一,参与接管上海钢铁一厂(吴淞口)。我们团结工人、发动工人为恢复工厂秩序,继续生产钢铁。我们也上高炉参加劳动并开展文艺活动。
1951年我们华东军区文工团转业至地方, 我负责筹建“上海电影制片厂交响乐队”(现为“上海爱乐乐团”),我任乐队长及指挥 。上海解放后的第一部电影——由张瑞芳主演的《农家乐》及音乐家贺绿汀作曲的《宋景诗》等影片的电影音乐都是由我指挥。当时的电影胶片是国民党撤退时留下来的,都是从德国进口的,非常贵,为了不浪费胶片,我睡在剪辑房里,要掐着秒表,看着总谱对着画面一遍一遍地对,然后才正式录音,一遍就过。1952年我调北京任中央电影局乐团指挥及副团长,指挥录制了《龙须沟》《智取华山》等许多电影音乐。作为新中国第一位电影乐团指挥,我努力工作, 荣获“先进工作者”“模范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1955年,我有幸考取了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公派留学,进入了心中久仰的最高音乐学府,并荣幸地受教于一代宗师金兹布尔克教授——这是我艺术人生的重要转机。求学期间,我多次指挥莫斯科交响乐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举办音乐会或演出歌剧,却始终没有机会举办一场中国作品的音乐会。 内心汹涌的爱国之心,驱使我向老师表达了我的心愿:我有责任向世界介绍中国的音乐作品。 很快,我如愿了。
1960年10月5日,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我指挥全苏广播交响乐团,在莫斯科举办了一场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在海外举办“中国交响乐作品”专场,在我国音乐史上还是第一次,《人民日报》为此作了报道。全苏广播电台更向全世界转播了这场音乐会的实况。世界听到了中国好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等中国优秀作品也由此走向世界。自此,我更下定决心,要让世界听到更多的中国音乐之声。
1960年曹鹏在莫斯科排练《中国作品音乐会》
秉持着这样的初心,毕业回国后,我进入上海交响乐团工作,担任乐团的常任指挥。1975年率上海交响乐团第一次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演出,让中国交响乐登上世界舞台。我一直认为,交响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素质的体现,要振兴交响乐,先要从培养交响乐听众做起。为此,我行遍大江南北,把每一场音乐会都当作普及音乐的课堂,我还走进部队、工厂、农村、学校……尽心竭力地开展交响乐普及工作。很多人由此开始了解、喜欢上了交响乐,有不少人还因此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曹鹏和孩子们一起演出
1995年,从上海交响乐团离休,那年我70岁。然而我离而不休,离而更忙,除了在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担任兼职教授之外,1993年起,上海市教委也先后邀请我出任南洋模范中学学生交响乐团、上海交通大学艺术团终身荣誉总监、应邀兼任了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工作,上海市学生交响乐团音乐总监、指挥。有记者现在问我一个星期工作几天?我开玩笑回答说:八天。我的节假日全部贡献给了热爱音乐的年青人。业余乐团比专业乐团要辛苦得多,每个乐团都由于水平和乐器的不平均,乐谱修改任务很重,我的回家作业比学生们的还多。但为了培养音乐听众和音乐爱好者,我始终秉持着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专业作风,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素质作努力。
94岁的曹鹏在家中
曹 鹏
192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国家一级指挥。1945年参加新四军,后任部队文工团指挥。解放后任电影乐团指挥。1955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回国后任上海交响乐团指挥。离休后,义务从事交响乐普及工作。2005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非职业交响乐团——上海城市交响乐团。
文编|刘莉娜
美编|音 云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