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史|凉席与羊毛衫

南音
2019-08-30 14:41
来源:澎湃新闻

中环的农民别墅周边是一圈庄严的围墙。只有西南侧留了18间不大的门面,每3间连成一个小单元,6个单元彼此相隔不远。这10年来,各种生意兴衰,都在这几个小单元上有所反映。

最稳定的生意有三桩,分别是香烟、彩票和水果。

香烟店和彩票店分享一个单元。两家水果店各占一个单元,三间门面打通,陈列着几乎一样的水果。在面对面的竞争中,这两家水果店不分胜败,而且这些年都在附近开了分店。它们没有忠实的顾客。周围的居民已经习惯轮流在两家买水果,好像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竞争,防止水果店形成价格联盟。

一家盗版碟店以前占据了两个门面,和卖童装的小店自成一个单元。碟店老板娘大概40岁左右,对常客口味的了解达到了极其细分的程度,知道谁喜欢文艺片但偏向法国类型,谁是日本动画的真正买家,谁喜欢电视剧但只限于英剧,而美剧的爱好者同时热爱动作片,和另一位热衷香港动作片的爱好者有着截然不同的品味。

虽然不算精通影史,但她对电影DVD的版本绝对内行,有时还会故意卖个破绽,神秘兮兮地塞一张包装和海报都很粗糙的港产三级片给我,并且亲切地说,这张是赠品。

这种对爱好各不相同的用户一视同仁的风格,本来能让她的生意基业长青,可惜的是,即使只是一个轻度消费者,近年来也能感受到,这门生意已经过时了。先是欧洲电影消失了,然后是日本电影。最近一两年来,装文艺片的纸盒子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鬼片。托她找片子花费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后来她就把这些事给忘了。

有一年,她分了一间门面给人卖椒麻紫藤鸡。有些顾客竟然就以不喜欢椒麻味为由,减少了上门次数。

去年,这个单元重新翻新,也打通了三间门面,卖起临近过期的进口食品来。店里还留了一小块地方做美甲。盗版碟的架子还在。现在连老板娘自己也不大来店里了。

一家苏州面馆在最西头,正对着十字路口,也占了三间门面。这家面馆本来不卖酒,后来开始卖酒,还做夜宵,半夜就能听到酒后嚎叫声,周围居民举报过几次。每次举报完,警车就闪着警灯找上门来,但那些喝得哇哇哭的年轻人也没什么起色。

前些年,面馆装修过一次,分了半间门面卖奶茶,再后来,剩下的店面盘给了一家房产中介,连奶茶店也改成了卖小吃,主要客户就是隔壁西装革履的中介师傅。

剩下三间连在一起的门面从来没有合并过。一家羊毛衫店在其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流砥柱”这个词,在这里是物理意义上的,也可以说是地缘意义上的。羊毛衫店位于三面门面正中,两边的业主跟走马灯一样,有时不到一年就要换人。靠西边那间门面换成烤鸭店后,这几年总算稳定下来。东边这间还是不停地换人。不管是卖衣服、卖炒货、卖小吃,还是卖日用品、卖红薯、卖棒冰,都卖不长久。

羊毛衫店也不是没有变化。不知从哪一年开始,这里从全年营业,变成了半年营业。夏天就租给一对小夫妻卖凉席。

每年到5月中下旬,羊毛和羊毛衫样品都清空了。小夫妻俩用一辆小厢式货车,运了许多凉席过来。接下来的3个月里,他们就整天在小店里,剪裁、缝纫。男的骑一辆小电瓶车,进进出出,给附近的顾客送货。一个小姑娘从店里玩到店外。

过了些年,小姑娘长大了。忽然有一年,夫妻俩带来一个小婴儿。原来,小姑娘当姐姐了。

到了晚上,凉席店里把凉席和缝纫机都腾到墙角下,中间的地面打扫干净,铺上了凉席。空调开了,电扇也开了,卷帘门下了一半,夫妻俩坐在凉席上,哄孩子睡觉。

今年天气热,凉席店的生意比往年忙一些。小姐妹俩暑假来上海和父母团聚,扎着一样的马尾巴,个子比去年都长高了很多。

到了八月,店门口就挂上一个扩音器,说“凉席打折,最后几天”。声音好像还是前几年录的,感觉比小夫妻俩现在的声音要年轻。

处暑一过,他们就开始收拾东西。男的先把孩子送回老家,再回头来给凉席打包。

某一天早上,这间店又恢复到了5月他们来之前的样子。空空荡荡的,卷帘门收起来了,但对开的玻璃门还锁着,每边门上贴着三个微软黑体的大红字。

(作者系摄影师,现居上海)

    责任编辑:冯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