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20年 ⑥职高扩招,增加了谁的大学机会

江晋
2019-08-26 11:53
来源:澎湃新闻

几十年来,在就业、职业流动性、生活水平、婚姻和福利等方面,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城乡分化。这种持续分化的制度根源是显而易见的,自1958年以来,户籍制度成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障碍。而教育是这种限制的例外,尤其是上大学,是打破户籍限制实现流动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1999年大学大规模扩招后,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接受大学教育机会的差距扩大(详见相关研究,如Wu and Zhang 2010;李春玲 2010)。在大学机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农村学子上大学反而难了,为什么他们上大学的机会相对减少呢?

笔者曾与香港中文大学谭康荣教授就上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藉此机会,笔者介绍该研究的基本发现,以及一些新的变化。虽然该研究重点分析扩招初期的城乡教育分化的趋势,但研究结论有利于我们理解扩招政策与家庭教育决策,及其教育后果。

背景:招生区域与户口性质

与义务教育不同,进入高级中等教育[下文简称高中,其中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下文简称职业高中)]和大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标准化入学考试中的表现。每年的大学入学名额由全国省级配额制度确定,按照省份分配入学名额。每个省或直辖市都是一个大学招生区域。

与义务教育分学区录取相比,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录取更为灵活。虽然高中学校的招生区域被定义为当地县级学区,但是当地学生可以申请入读同一县级市或区内其他县级学校的学校。至少在名义上,入读高中或大学没有户口障碍,农村学生有资格申请城市地区的高中和大学。

值得留意的是户口所在地和户口性质之间的区别。户口所在地涉及学生注册户口的地方;户口性质表示户口是城市还是农村。所有招生区域都包括城市和农村户口,但学生所处的招生区域取决于户口所在地。不同的招生区域的高考录取比例差距较大。有媒体报道了不少“高考移民”的例子,有父母试图通过把孩子户口所在地,改到有更多的入学配额的地区。

城乡教育差距趋势的三个主要论述

基于对文献的回顾,我们简要介绍关于大学入学机会的城乡差异趋势的三个主要论述,即学校教育质量、家庭经济资源和结构性排斥。这些假设各有侧重点,但并不相互排斥。

学校质量分化

城市学生的教育水平长期优于农村学生,这往往被认为是由于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导致的。有关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研究表明,教育资源(如教科书、图书馆以及教师水平等)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农村的小学和初中相比,城市学校通常拥有较好教育的资源,高质量的城市学校为城市学生提供学业优势。并且,学校质量上的优势会随着时间累积。

多年以来,地方政府集中办学资源,在城市开设高质量的“重点中小学”。重点学校制度不仅为城市学生积累早期学业优势,而且还在中学阶段放大了城市学生的优势。尤其是,重点高中招收入学考试中表现最好的学生后,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在之后的教育生涯中继续发挥优势。此外,一些精英重点高中还可以推荐符合资格的学生进入大学。这些累积优势使农村学生难以赶上城市学生。

家庭经济差距

曾满超教授的研究指出上世纪80年代的教育财政分权政策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在城市地区,城市政府承担着小学和中学教育的责任;而在农村地区,在权力下放后,由于地方政府补贴减少,农村学校越来越依赖学费的支持。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可归因于城乡家庭对支付教育开销能力的不同。

在大学教育方面,过去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得到政府资助,但从1997年开始,大学生需要支付的学费。根据一项针对多个国家的学费调查,中国的高中教育学费非常高。三年的高中教育费用可能超过农村父母人均净收入的80%,大学学费甚至比高中教育更高。这项政策显然有利于城市富裕家庭的学生,由于农村家庭的收入往往较低,可能因不能承受过高的教育成本而辍学。

结构性的排斥

我们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强调了对农村学生的排斥机制。这种解释建立在我们对Alon教授有关大学入学不平等模型的扩展。我们整合了阶级适应机制(譬如家庭增加投入争取入学)和组织排斥机制(譬如入学筛选),提出这两种入学不平等的机制通过学术成绩和非学术成绩的途径运作。基于扩招初期大学机会的城乡差距的扩大(我们研究的是差异的变化,不是差异水平)的分析,我们认为大学入学城乡差距的扩大主要是由于早期偏向城市的扩招政策,而非城乡学生的学术成绩差异的变化。

结构性排斥理论如何解释扩大城乡大学教育的差距?这主要包括“空间排斥”和“管道效应”两个方面。一方面,高中教育的扩招主要在城市地区,职业高中扩招比普通高中扩招要早得多,而且规模更大。这反映在教育扩招过程中,城市地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教育份额。这种向城市倾斜的措施可能是考虑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交通便利,获益人数最大化等因素,但其“意外的后果”是大多数农村学生无法从高中教育扩招中获益。

集中在城市地区的教育扩张会影响家庭的教育决策。除了学费,离家生活的费用和上学的远近也是重要的考虑。父母往往会担心中学生缺乏自律和成熟,无法独立生活。如果农村孩子为了到城市上学而远离家乡和父母,那么经济和非经济成本(如染上恶习)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在决定子女是否应继续上高中时,农村家庭与城市家庭的决策会不同。

这个“空间排斥”机制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影响较大,因为城乡家庭的选择差异尤为明显。职业高中的学生上大学的可能性低于学术高中的学生,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尽管城市的职业教育机会大幅增加,但农村地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比城市地区的学生更不可能入读职业高中。因此,倾向城市的教育扩张政策产生了一种空间排斥机制,扩大了高等教育中的城乡差距。

如果农村子弟没有入读高中,他们就错失了升读大学的机会。这就是“管道效应”。自1999年大学大规模扩招以来,高中毕业生上大学的机会飙升,这种管道效应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而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在大学扩招初期,继续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人比例就已经超过六成。职业高中不仅可以让毕业生完成向大专的过渡,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多种途径来攻读本科。但若错失了读高中的机会,就离开了升学的“管道”,基本与大学无缘。

一些新变化

虽然教育扩招带来越来越多教育机会,但由于新增的职业高中教育机会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学生往往由于离校距离远带来的种种成本没有入读,进而失去上大学的机会。而城市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在城市不断增加的教育机会,留在教育体系的“管道”中,从而有机会入读大学。此外,这种城市优势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城市学生至关重要,因为职业教育往往是无法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的次优选择。

近年来,政府推出不少政策措施缩小高等教育机会的城乡差距,譬如针对农村学生的高考招生专项计划,以及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特困生给予资助等等。另外,自2012年起实施的农村免费中等职业教育,以及进一步完善的助学金制度,也增加了农村学生就读职业教育的诱因,为他们进一步入读大专院校提供了可能性。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是大学扩招20年,也算是“高职变革元年”。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也是今年,中国首批15所“职业大学”(职业本科试点学校)获教育部批准。这些变革将如何影响教育公平,弱势学子(如农村或家庭背景差的子弟)能否从中获益,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作者江晋系香港岭南大学研究生院研究助理教授)

    责任编辑:吴英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