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霉老头”魏世杰,从事核武器研究26年,写了多部长篇小说

2019-08-23 19:40
北京

魏世杰今年78岁,年轻时,他奔腾着为祖国奉献了所有的青春岁月;年老了,他以如山似海的深情照料着家里的3个病人,无微不至,豁达坚强。

魏世杰从事核武器研究26年,先后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防科工委等奖励;著有《原子小演义》等图书十余种及长篇小说《东方蘑菇云》《隐姓埋名的人》《禁地青春》;22年义务为30万人做科普报告500余场,积极传播正能量;28年无微不至照料3位重病亲人,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我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倒霉老头’。”魏世杰笑呵呵地说,“要热爱幸福的生活,也要爱苦难的生活,这世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

昔日隐姓埋名 曾是国威铁证

“接见我们的是九院院长李觉将军,那时天气已经冷起来,李觉将军穿着军大衣,步履矫健地走上台去。这是一个叫‘公路俱乐部’的礼堂,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济济一堂,李觉没有发表大篇演讲,简单说了几句后,就带领我们举行了‘保密宣誓’仪式。他念一句,大家跟着说一句。誓词内容记不清了,大意是:我参加这项重要工作,是党和国家对我的最大信任,我宣誓保守国家机密。并同一切泄密窃密行为作坚决斗争……什么机密?我们当时其实一无所知,221的一切,都在五里雾中,即使偶尔道听途说到一点信息,也是支离破碎,无法理出明确的轮廓。”

这是魏世杰著作《禁地青春》中关于221厂的描述。

1964年,从山东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魏世杰服从组织分配,奔赴戈壁荒滩,来到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青海221厂,后随九院迁至四川绵阳,继续从事核武器研究,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及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隐姓埋名26年,为铸造我国国防核盾牌,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和热血。

在这段岁月里,魏世杰作为九院的科研专家,主要负责炸药部件的性能测试。“炸药作为不稳定化合物,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就像杂技表演里最高层的那个椅子,时刻都会有意料之外的爆炸轰然发生。”魏世杰回忆,1969年11月14日,基地一个车间在加工高能炸药时意外爆炸,使得整个工号的每块砖头都被炸得粉碎,四位朝夕相处的年轻同事壮烈牺牲,让他痛苦地知道了“粉身碎骨”的真正含义。

牺牲的同事们骤然消失在了荒远的高原上,却永久地烙印在了魏世杰的心里。这些鲜活生命的逝去,是无畏的英勇,亦是无言的献身。类似的事故在当时不止一件,同事的牺牲、环境的恶劣、生活的艰苦,这些不仅没有稀释魏世杰的勇气,反而让他感到身上担子的坚实。

在此期间,他曾担任过课题组长、大组长、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等职,领导组织了多项有关第一代、第二代核武器的重要研究课题,曾荣获核工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两弹一星”奖章。他独立完成的理论研究《具有内热源的炸药部件的温度场分布》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用激光脉冲法测定炸药的热扩散率》获国防科工委三等奖。

魏世杰还多次获得院所两级先进工作者、学铁人标兵、新长征红旗手等称号。与氢弹之父于敏同获九院先进工作者,曾与两弹元勋王淦昌一起研究炸药部件,甚至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在他看来,核武器的研发是在为国家打造一个坚固的盾牌,是光荣的奉献、专属的使命,即使牺牲了也是光荣的。

带着这样的信念,魏世杰等来了氢弹事业成功的喜讯。由于保密的原因,他和同事也是从报纸上看到了氢弹通报成功的消息。大家知道后,心里都充满了强烈的喜悦,但特殊的事业性质让他们无法进行庆祝。“每一个人都把激动藏在心里,而笑意却不自觉地从眼睛里流了出来。”

26年里,魏世杰转战青藏高原、戈壁荒滩和深山密林,历尽艰难险阻。他所在的青海海晏221基地,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严苛的保密制度、艰苦的工作条件考验,更承受着死神的威胁。他和两弹元勋王淦昌、邓稼先、陈能宽、于敏等核武专家同甘苦共命运,为铸造我国国防核盾牌,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功勋显著,名字刻在国家的功劳簿上。

2

热爱幸福的生活 也热爱苦难的生活

冲霄两弹制核人,

大地腾云旱漠氤。

半世精研星与月,

终生挚献爱和真。

广推科普图强国,

力创文学翼惠民。

白首鬓霜仍奋力,

中华圆梦万年春。

这是2014年11月全国“最美老有所为”人物发布会致魏世杰老人的诗词。这首诗贴切地描摹出魏世杰工作与生活中的常态——奋斗,但奋斗后面的难与苦,只有魏世杰自己知道。

命运对于魏世杰而言显得有些残酷。妻子陈位英是魏世杰的战友和同事,同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人员,从事核武器化学分析工作,两人相濡以沫40多年,育有一女一子。

1990年,魏世杰一家四口回到了家乡青岛西海岸新区,不久厄运便接踵而至,先是儿子魏刚被诊断患有“先天性智障、二级智力残疾”,不能工作,生活难以自理;2000年,女儿魏海燕又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每天要吃十几种药,且需终生服用。面对一双儿女的严重残疾,陈位英接受不了这样的沉重打击,也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有一次因为发病而自杀,抢救过来后,她拉着魏世杰的手,说的第一句话是:“老魏,我看你太累了,我要是死了也许你就能轻松一点了吧。”

一家四口,三个重症脑疾病人,都要魏世杰照顾。2017年,老伴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女儿病情时好时坏,多次住进精神病院,儿子每天要来家里拿生活费,因为不能一次多给,多给了儿子不会算帐,会乱花……隔三差五还得帮儿子剃胡须、剪头发,女儿和老伴那里,还要做饭送饭喂饭,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作为顶梁柱的魏世杰以不变的爱心和不屈的脊梁,呵护着重病亲人,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对亲人悉心照顾。老伴和女儿每天吃什么药,每次吃多少,魏世杰像医院的护士一样铭记在心,每天三次按量配好。

“人生有苦有乐,就像硬币的两面,面对困难,不要回避,都是可以度过去的。”魏世杰用这些话激励自己、鼓励向他求教的年轻人。耄耋之年、须发皆白的老人,连眼睫毛都白了,依然笑对人生给予的试炼与苦难。78岁,该是安享晚年,含饴弄孙的年纪,他不敢生病,更不敢奢求能像其他老人一样下棋、散步、出国旅游,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够活得久一点,再久一点,让自己散发的光亮一点,更亮一点。

“对于我们全家,平安地活着就是最大的幸福。”现在老人正在为儿子和女儿确定监护人,以保证他们日后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不畏惧死亡。我这一辈子啊,上半生在九院研究核武器,是为国家。后半生回到家里,照顾亲人,尽到了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责任,这叫为家。”魏世杰说。

真正的英雄主义,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魏世杰用自己为国为家的无私奉献丰富了英雄主义的内涵,既包括了为伟大事业甘愿奉献的大爱,也包括了在苦难中升腾出的爱的力量与豁达。

3

用科普发光发热 奉献社会

在百度搜索魏世杰的名字,可以找到约52400条相关结果,每一条结果都可以成为认识他的一部分。有许多听过魏世杰讲座的同学都是通过网络认识了这个“捣鼓过26年核武器,有不少科普作品,写过自传体小说《禁地青春》的倒霉老头儿。”

魏世杰给小学生做科普保告(姜鹏 摄)

1996年,退休后的魏世杰不断收到邀请,请他去讲有关“两弹一星”的知识。他加入了山东省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讲师团、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演讲团等团体,深入学校、部队、机关、企业作报告,举办的讲座多达500场,听讲人数达30万人。

针对学生的实际,魏世杰确定了两个演讲主题:一是介绍最新的科学动态,通过介绍纳米技术、机器人、航天和生物工程等新成就,把孩子们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使其产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向往;二是通过他本人的亲身经历,讲述我国“两弹一星”研制的艰苦历程和光辉成就,进而激发年轻人的爱国热情和为国增光的雄心壮志。

魏世杰给中国检验认证集团作报告(姜鹏 摄)

在演讲中,魏世杰尽量使用幽默、简明的语言,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知识,他的报告也因此越来越受学生们的欢迎。一次,他应邀去山东科技大学做报告。报告开始前,忽然下起了大雨。没想到,学生们纷纷冒着大雨按时前来听讲。一位叫焦燕的同学在听完报告后说,看了太多现代言情故事,几乎忘了这世上除了儿女情长之外还有无比宽广的人生境界,魏老师的报告把我的思想从离愁别绪中拉了出来,开始有一种豪情壮志在胸中不断升腾……

他的不少老朋友劝他:讲一次课光备课就得好几周甚至一两个月,你这样做值得吗?他说:“学生的掌声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孩子的进步就是我的最高追求。只要学生爱听,我会一直讲下去。”

科普讲座结束后,孩子们团团围住魏世杰提问

4

写作是心中的阳光 人生的翅膀

“独居的老胡,风烛残年,这天,突然头晕得厉害,仿佛灵魂就要出窍,赶紧按下了报警键。

不多会,救护车来了,一个医生,两个护士。

老胡一眼看出,他们都是智能机器人,因为他们说话办事,都一本正经,一丝不苟,而且脸上有一种特殊的金属光泽。”

故事节选自《亲人》,是魏世杰2018年发表在微博里的微科幻小说。

魏世杰在家中进行文学创作

面对命运的重锤、生活的重压、层叠的苦难,魏世杰是怎么挺过来的?“我每天坚持两小时上网写作,靠写作缓解内心的苦闷,在文字中治愈自己。”28年来,魏世杰在照顾好家人的间隙,更以超人的毅力和意志奉献社会。

退休后,魏世杰决心写一部关于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的科普书籍。他先后到5家院校和科研机构学习,并收集整理资料60万字,历经3年编著了《科海探秘》。迄今为止,他已经编著了100多万字的科普著作:科学小品《转动的魅力》被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收入了《中国科学小品选》,并被编入《小学课外科普读本(六年级下)》和《大学科技写作》一书;另有4篇散文被编入中学生阅读教材,散文《老人与小鸟》编入上海、湖北的高考模拟试卷,由他编著的《原子小演义》作为优秀重点图书,参加了香港书展;《现代兵器》一书经多次再版依然供不应求,并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2010年,他发表了自传体长篇纪实小说《禁地青春——我的核基地生活》,写的是发生在中国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真实故事。“我每天写作的时间并不固定,有空就多写点,没空就少写点,许多段落,是一边流泪一边写的。”魏世杰创作的根基是真实的历史,在天涯杂谈连载时一年内点击量600多万人次,回帖6万多条,被誉为天涯最干净最感人的帖子,小说已被改编成大型电视连续剧《青海花儿》,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首播,引起强烈反响。

2019年,《禁地青春(上下)》两卷本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涵盖魏世杰在青海、四川核基地的经历,绘制了一幅为核基地小人物树碑立传的“清明上河图”。近日,他还被山东省委宣传部聘为“2019年山东全民读书形象大使”。

经历过苦难,才知生活的艰辛;经历过风浪,才知大海的浩瀚;淡定之后的笔墨,方显刚劲从容。魏世杰用半生许国半生为家的真情,诠释了奋斗与坚持的人生大爱。他是祖国母亲英勇的儿子,是两个孩子英雄的父亲,是妻子最深情的老伴,他深沉的爱,一直随岁月向前延伸。(记者 张永莉 摄影 姜鹏 山东省科协供稿)

来源:联合日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