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报季观察:为什么小米业绩增长了,股价反而下跌?

2019-08-23 20:12
湖南

文丨陈选滨

来源丨智能相对论

北京时间8月20日,小米发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及上半年业绩公告。

此后,在21日小米股价出现跌幅,与财报中增长的业绩数据形成鲜明的对比,上下之间的背道而驰,不禁让人对小米当前的市场处境陷入思考。

财报显示,在2019年第二季度,小米的总营收达到519.51亿元,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18.7%。经调整净利润达到36.35亿元,同比增长71.7%,环比增长74.7%。

从营收情况来看,不管是对比去年同期,还是第一季度的表现,小米的各项数据出现难得的全面增长,增长幅度显著,第二季度的业绩表现还是十分可观的。

那么,小米的股价下跌是源于分部营收的数据不达市场预期呢?还是因为市场对于小米未来表现存在低估?

这一份财报背后的显著的数据或许能予以一些解答疑惑的思考。

财报中的小米:手机面临下行压力,IoT增长不够显著

当前,小米的分部营收主要由智能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互联网服务和境外收入四部分组成。

智能手机的分部收入始终是小米的主要支持。在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的营收达到320亿元,同比增长5.0%,销量为3210万部。根据Canalys的数据,当季国内的销量约为1150万部,也就是约三分之二的销量在于国外市场的拉动。

财报披露,在2019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出货量排名为第四名,市场占有率增长至9.7%,但依旧难掩其背后的困顿。

据Canalys的数据来看,小米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的表现下滑20%,是手机品牌TOP5中下滑比例最大的,在头部市场竞争面临着来自华为的巨大压力。

同样在IoT与生活消费品方面,分部收入达到149亿元,同比上涨44%,表现似乎较智能手机很是显著。但是,若对比上一季度120亿的营收,环比增长率为24.17%,只能用稳健增长来形容。

当然,拆分该分部的单品表现,也能看出小米在做家电方面具有很强的产品能力。

根据奥维云网统计,截止2019年6月30日,小米电视连续6个月稳居大陆市场份额的第一位,在印度市场也连续保持5个季度的销量第一,整体出货量位居全球前五位。

通过具体的数据来看,在第二季度,小米电视的出货量为270万台,米家空调的出货量约为100万台,小米模式的商业复制正在连续落子家居产品,效果显著。

再结合小米笔记本、小米手环4、小爱老师、米家智能门锁等等IoT爆款产品的市场表现来看,小米的在“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的引导下,仍具有很高的天花板可以想象。

尽管,雷军给小米的定义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小米在互联网服务的分部收入并不算太高,营收为46亿元,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6.98%,增长略显乏力。

拆分来看,其中广告收入25亿,同比下降0.6%,在整体国内广告市场疲软的情况,其他同行的数据也不太好看,小米在互联网市场并非强劲的媒体品牌,跟着宏观环境下行也无可厚非。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游戏的收入为6.75亿元,同比下降了4.1%。在腾讯、网易、盛大等游戏同行游戏增长的情况下,小米游戏表现确实令人感到意外,更何况其背后与金山西山居关系亲密,却难见游戏精品。

其他部分营收14亿元,同比增长89.9%,主要在于金融科技服务与有品电商平台的迅速增长。

财报首次公布有品电商的相关数据,GMV达到38亿元,同比增长113.9%。其中,在6月超过65%的GMV来自非小米手机用户。可见,小米的精选电商品牌建设确有奇效,在口碑与市场皆有斩获。

但是,就当前的发展而言,电商的头部效应也十分明显,精选电商面临淘宝心选、京东京造等电商大品牌的竞争压力,增长并不乐观。

所以,从财报数据来看,小米的业务确实是有增长的,但是增长的幅度并足以令资本市场消除对于小米未来的发展顾虑,出现价值低估的情况。

现在的小米:为什么资本市场出现低估局面?

股价的走势往往体现资本市场对于一家公司的未来发展的信心。小米刚刚入选全球500强企业,财报数据表现亮眼,理应是一片走红的趋势,为何到了资本市场这里,反而吃瘪?

那么,市场对于小米的顾虑在于哪里呢?“智能相对论”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其一,小米的定位。

尽管小米的自我定位在于互联网公司,但是市场对此似乎并不买账。从这一季财报的分部收入比重来看,智能手机占比61.6%,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比28.8%,互联网服务占比8.8%,主次地位一目了然。

小米更像是一家智能硬件公司,更准确的说是智能手机品牌,“小米=手机”的市场认知在数据上又得以强化。

虽然小米凭借IoT产品的开拓在一定程度上无限拔高自身发展的天花板,但是若以业务数据来评估,只是作为一个手机品牌而言,这个天花板无疑是又要面临坍塌。

近年来,智能手机市场频频遇冷,在2019年第二季度,国内手机市场又下跌6%,出货量已经连续九个季度下滑,跌至9760万台。除了华为,其他的手机品牌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下滑趋势,手机市场的风险性在扩大。

作为其中下滑最严重的小米手机,自是不被市场所看好,更何况有华为如此强劲的竞争对手在前,小米所要承受的压力也更大。

尽管小米cc没有公布具体的出货量,但是通过京东平台的预售量,与华为nova5对比,两者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雷军剑走偏锋,开道“她市场”的战略反攻似乎未能奏效。

所以,即使把小米只看作是一个手机品牌显得不太公平,但是对于小米而言,在智能手机上又还能有多少新的故事可以说呢?

在5G的风口上,华为手机的表现何其强劲,几乎牢牢抓住了整个市场的注意力。留给小米手机的时间还有多少?

小米手机面临的压力越大,资本市场对于小米手机的顾虑也就越多,这是非常现实的思维认知。

其二,小米的生态链运营。

从财报数据来看,小米目前投资超过270多家公司,总账面价值287亿元,同比增长20.8%。其中,截止公告发布日期,已投资12家小米供应链相关的公司,并有三家已经在中国科创板上市。

这个数据背后,是小米不断扩张的生态链版图。

基于生态链的聚合协同,使得小米在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方面的品类增长强劲,入局与破局十分迅速,每每成为传统市场格局的搅局者,如电视、空调等。

但是,生态链之后也暴露出小米一直被市场诟病的两大问题,“贴牌生产”与“质量品控”。

以“米家扫地机器人”为例,小米不想从头做机器人,委托给石头科技代工,而石头科技也没有自己的工厂,又委托欣旺达加工制造,最后以米家产品的品牌背书销售。

在整体的供应链流程下,优势与缺点十分明显。

优势在于生态链的协同下,小米能迅速以较少的资源切入某个行业品类,市场反应迅速,同时子公司专于单一品类的研发,专业能力更强。

缺点表现在供应链的拉长,使得小米对于产品生产的监管受到更多的限制,增加的品控难度,同时也使得售后服务更加复杂化。

随着小米生态链的扩大化与复杂化,彼此的合作更加紧密与发散,届时小米是否能完全主导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也面临着市场的拷问。

可以明确的是,在这样的生态链主导下,未来的小米也将进入生态发展阶段,对合作伙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

其三,对于小米AIoT战略的保守评估。

尽管,对于AIoT的发展预测是乐观的,5G的风口也近在眼前,小米在AIoT的布局也落子多年,但是在真正的商业效益爆发之前,市场对于小米的战略还是存有几分保守评估的。

首先,小米并非像传统的家电厂商有多年的市场积累与渠道沉淀,作为行业的新晋者,走的还是性价比路线,低价营销处处搅局,树敌甚多。

其次,如今的传统家电厂商也逐步开始布局AIoT,与阿里、京东的合作日趋密切。小米早期的布局在商业效益还没爆发之前,已经开始被传统玩家追平。

最后,AIoT会是一场持久战,即便雷军谨慎的定下了小米的五年计划,但是对于这场未来的拉锯,小米能否消耗得起,迎来真正的商业爆发时期?!

AIoT的前景或许是明朗的,但是市场对于小米的评估并不完全保持乐观,选择对的方向,还需要在这个方向上做对的事情,小米还需要面临市场的考验。

未来的小米:AIoT与电商仍有故事可讲

在当前的互联网舆论上,唱衰小米的声音不乏少数,但是从小米的财报数据来看,“智能相对论”认为,未来的小米仍有故事可以讲。

首先,截止2019年6月30日,小米的现金资源总额较上季度增长35.9%至511亿元,结合当前稳健增长的营收表现,小米的抗风险能力还是蛮强的,运营健康。

其次,在业务方面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数据。一是小米有品有超过65%的GMV贡献来自于非小米手机用户,二是基于AIoT生态系统的米家App的活跃用户超过一半以上占比为非小米智能手机用户。

通过这两组数据,可见小米的互联网业务即电商与AIoT开放平台呈现出较为良好的发展态势,仍具有较大的潜在增长空间。

同样,也侧面说明了,小米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仍处于一个比较正面的位置,对于第三方用户的吸引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那么,对于小米而言,良好的品牌口碑无疑是当前发展的一大保障。

即便现在的手机发展在5G的市场转型之际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国外市场的强劲表现与AIoT产品的稳健增长,足以拉平下行与增长之间的差距。

小米一直以来就是互联网上话题性比较强的公司,出于对小米业务的偏差估计与对整体行业经济的不乐观,市场的敏感反应还需要小米拿出更强劲的业绩来维稳。

小米,需要更能打一点!

【完】

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AI新媒体,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重点关注领域:AI+医疗、机器人、智能驾驶、AI+硬件、物联网、AI+金融、AI+安全、AR/VR、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人机交互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