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的民主建国之路

2019-08-22 17:57
甘肃

孙信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主要由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成员人数最多的民主党派。

民盟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追求民主和平统一建国过程中经受洗礼,经过艰苦的斗争和自主的选择,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与中共合作,参与建设新中国的革命道路。

坚持团结民主抗战创建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国内外政治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并加紧迫害各小党派。面对这种形势,各党派既担心国共关系破裂,影响抗日,又担心自身力量弱小,无法抵制国民党迫害,于是产生了联合起来的强烈愿望,试图建立一个国共两党以外的“第三者”性质的政治组织,并以中间党派的身份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1939年11月23日,沈钧儒、梁漱溟、黄炎培、章伯钧、章乃器、左舜生等在重庆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以求“集合各方热心国事之上层人士,共就事实,探讨国事国策,以求意见之一致,促成行动之团结”。统一建国同志会的成立,为中国民主同盟的建立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1941年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肆意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对各党派实施高压政策。政治形势的发展,使“各小党派及中间派对国民党大为失望,深感为民主与反内战而团结之必要”。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中间势力,积极支持各党派在统一建国同志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起来。1941年3月19日,黄炎培等13位发起人在重庆上清寺特园秘密召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大会。由于在重庆不能公开活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特派梁漱溟到香港去办报,以便公开其组织并宣传政治主张。梁漱溟临行前专门拜访了周恩来并得到了周恩来的支持。梁漱溟到达香港后,共产党给予了人力和经费支持。10月10日,民主政团同盟的机关报《光明报》公布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在重庆成立的消息,同时刊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和《成立宣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正式公之于世。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中国民主运动的生力军》,表示声援和支持。

重庆上清寺特园

随着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的发展,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空前活跃并积极发挥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大批无党派的民主人士纷纷要求加入。但由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三党三派”(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即第三党、职教社派、乡建派、救国会派)的联合体,又有青年党把持盟务,只有“三党三派”成员才允许入盟,其他人员则被拒之门外,这严重阻碍了同盟的发展。为了接纳更多的民主人士,扩大其社会基础,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全国代表会议在重庆特园召开,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一律以个人名义加入,取消团体会员制。这次改组打破了某个党派控制民盟的局面,为大量无党派进步分子敞开了大门,民盟随即得到了迅速发展。

反对独裁内战,力争和平民主建国

抗战胜利结束后,国内斗争进一步激化,国共两党围绕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产生了严重分歧。民盟奔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希望通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和平民主建国。

张澜

1945年8月12日,民盟主席张澜就时局发表谈话,呼吁“国共两党军队立即停止各地足以促成大规模内战的一切摩擦,并立刻召开党派会议,从事团结商谈,以使内部的政治纠纷能迅速而彻底地得到解决”。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顾被称为“民主之家”的特园专程访问张澜,商谈国共谈判情况,张澜亦积极出谋划策。这为此后政协会议中双方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1945年10月1日-12日,民盟在重庆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政治报告》等文件,提出了“和平、统一、团结、民主”的政治主张,推选张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中国民主同盟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46年1月,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民盟代表张澜(左三)和沈钧儒(左一)等人步入会场

1946年1月10日,由国民党、共产党、各党派和社会贤达人士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前中国共产党与民盟有一个“君子协定”,即对政协会上各种重大问题的讨论,中国共产党与民盟都要事先交换意见,取得一致。例如,在代表名额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与民盟密切合作。政治协商会议最初商定的名额是:国民党9人,共产党9人,民盟9人,社会贤达9人,共36人。后来,国民党为了拉拢青年党,对民盟进行分化瓦解,以孤立共产党,硬要民盟让出5个名额给青年党。这期间,周恩来等人一再到特园向民盟负责人表明态度,民盟9个代表席位不能动,不能让步,“希望民盟坚持这个意见”“并鼓励民盟内部除青年党外,今后要加强团结,准备在政协会中共同斗争”。最后商定的结果是青年党单独参加政协会议,不占民盟名额,由中国共产党让出2名,国民党让出1名,总名额增加到38人,民盟维持9个名额不变。最后确定的名额是:国民党8名,共产党7名,民盟9名,青年党5名,社会贤达9名。由于中国共产党主动让出两个名额,解决了民盟的名额问题,粉碎了国民党妄图通过分化和削弱民盟,操纵“多数”,以控制政协的阴谋。经过双方的密切配合和合作,会议最终达成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五项决议。

政协会议结束不久,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就通过了反对政协决议的决定。国民党一方面进攻解放军,发动全面内战,另一方面残酷镇压维护政协决议、反对内战的民主爱国人士,李公朴、闻一多、杜斌丞等一批民盟盟员相继遭到国民党杀害。

《华商报》关于中共和民盟拒交『国大』名单,共同抵制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的报道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不顾反对,非法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民盟拒绝参加;12月,民盟将投靠国民党的民社党开除盟籍。1947年1月,民盟召开一届二中全会,宣布不承认国民大会通过的宪法,不参加改组的政府。由此激化了同国民党的矛盾,遭到了国民党的疯狂报复,这一定程度上促使民盟更快地加入革命阵营。

接受中共领导,参加筹建新中国

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之后,迅速走向公开反共反人民的道路,亦加大了对民主党派的打击力度,民盟首当其冲。1947年10月27日,国民政府内政部悍然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并冠之以“勾结共匪,参加叛乱”“不承认宪法,企图颠覆政府”等罪名,要求民盟立即解散。为了全体盟员的安全,同年11月5日,民盟总部被迫决定解散,次日,主席张澜署名发表《解散公告》。民盟地方组织和盟员被迫转入地下斗争。

1948年1月5日-19日,民盟在香港举行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宣布恢复民盟总部、确定新的政治路线和新的组织路线等三项决定。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民盟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标志着民盟与国民党公开决裂。至此,民盟彻底放弃了“中间道路”的政治主张,全面走上了与共产党通力合作的革命道路。历经曲折的中国民主同盟终于获得了新生,迎来了光明的前途。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5月5日,民盟与其他民主党派一起,通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响应“五一口号”,拥护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6月14日,民盟发表了关于开展新政协运动的声明,即:今天全中国人民要求建立一个民主的新中国,但只有在彻底摧毁反动独裁的统治集团之后,才能获得保障;今天全中国人民要求一个和平的新中国,就非坚决彻底铲除内战的根源,扫除和平的障碍不可;今天全中国人民要求一个独立的新中国,必须脱离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奴役,反对南京独裁政权出卖主权;今天全中国人民要求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只有在消灭统一障碍的独裁集团之后,通过新政治协商和组织民主联合政府,才能完全实现。总之一句话,只有彻底摧毁旧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同时,积极开展新政协运动,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8年9月29日,沈钧儒、章伯钧到达哈尔滨,图为在哈尔滨协商时的合影

1948年9月,民盟中央领导人沈钧儒、章伯钧等应中共中央的邀请进入东北解放区,与其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筹备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张澜代表民盟发言,号召全盟“在毛主席领导之下,精诚团结、共相勉励,以完成这个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历史使命”。10月1日,民盟代表参加开国大典,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重大历史时刻。

来源:学习时报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