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暑假征稿选登| 时节之美,不能只留在古诗里

张修澄
2019-08-22 10:25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澎湃新闻第四届寒暑假征稿活动正式启动至今,我们就收到了不少小画家、小作家们的作品。孩子们用文字、图像等方式,展示了他们眼中的大自然,接下来作品会陆续刊登。

作品:连接人与自然的转门——《时节之美》读后感

者:张修澄 9岁 

《时节之美》由全国优秀教师朱爱朝写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以传统二十四节气为经,以汉字文化的解读为纬,从万物的由来开始,用明白晓畅的语言为孩子讲述了二十四节气。

小时候,爸爸教我念古诗:

春天,枝头绿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夏天,农事忙了,“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秋天,夜色凉了,“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冬天,腊梅开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很美,可我说不出美在哪里。读了朱爱朝老师写的讲二十四节气的《时节之美》,我恍然大悟:这些古诗里有“时节之美”。

一年四季,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因为地球在一刻不停地旋转,每天在原地转一圈,每年又绕着太阳转一圈。古代的中国人把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在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转换中安排劳作和生活。时节之美,是每个节气有规律的气温、雨雪、动植物变化,也是人对它的利用。

你看,“清明”时草木生长,是播种的好时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小满”时雨水充沛,“小满小满,江河湖满”;到了“白露”,天气转凉,夜里有露水,“白露身不露”;过了“冬至”,北半球的白天变长了,“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哦,节气,是大自然的节奏;时节之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在书里,朱爱朝老师提了一个问题: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耕时代,现在的孩子已经离农耕生活越来越远了,为什么还要了解?

我去问爸爸,他告诉我:

第一,二十四节气符合自然规律,就像很多谚语里说的,能发挥很大的实际作用。

第二,二十四节气属于“历法”,就是计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确定它们关系的方法。天空是人类最早的“科学实验室”,“时间与我”是人类面对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代埃及、巴比伦等世界各大文明都有各自的历法。

第三,二十四节气还包含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它是“美”的。传统是我们开始的地方,它和未来一样重要。

听了爸爸的话,我明白了学习二十四节气的意义。怪不得语文课本里有《二十四节气歌》呢,时节之美,不能只留在古诗里。

(扫一扫,上传作品)

下载澎湃新闻APP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澎湃亲子”,可随时了解活动进展。(扫一扫关注我!)

    责任编辑:汪华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