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你男朋友,毕竟AI都比你会谈恋爱

2019-08-21 12:21
未知

大家好,我是凹叔。
前两天凹叔和老朋友聊天,知道了这么一件事。

朋友的孩子在国外上小学,所以他经常使用Facebook。

这天朋友在Facebook上和人聊天,突然弹出个对话框,对方的头像是个女人,说:

“我有我们两个上床的视频,如果你不给我打1000美金,这段视频就会发送到你老婆的手机上。”

朋友看了发来的视频,一下就懵了,视频中的人,真的是他的脸。

但他什么出格的事情也没做过。

朋友早年就和妻子离婚了,所以最后并没有付钱给这个素不相识的人。

但那段视频中的人,又怎么会是自己的脸呢?

凹叔回想起之前看的热搜,想起了一件事。

有网友上传了一段视频,是94版的射雕英雄传,但是其中朱茵饰演的黄蓉,脸被换成了杨幂。

毫无破绽对不对?

这就是AI换脸技术。

凹叔不禁觉得,此举完全可以拯救广大演技堪忧的流量明星。

蚂蚁竞走十年了

掌握核心科技,从此演戏再也不会被嘲了。

AI换脸技术这个技术操作简单,学会了,自己在家也能玩。

于是有网友用这个技术复活了心中永远的偶像——哥哥张国荣。

也有网友跑偏了,把世贤和艾莉的脸对换了一下。

你为什么穿着品如的衣服?

因为我要追求刺激

但最近,AI换脸越走越偏,有的人居然动了歪脑筋,将女明星,或者生活中真人的脸换到了日本AV女星的头上。

这甚至成为了一种产业,还有人专门在网上兜售教程。

这已经严重侵犯了肖像权和名誉权。

所有的这些,都基于AI换脸技术的深度学习能力,只要给出足够的人物表情数据,AI便可以自动实现换脸。

凹叔的朋友可能就是社交平台上的照片被人利用了,对方利用AI换脸技术,让他“出演”了一把岛国电影。

AI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无法忽视的议题。它不仅在科幻小说电影电视剧中大放光彩,在各种人文社科读物中,它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篇幅。

换脸技术不过是AI能力的冰山一角,实际上,AI已经能够胜任人类现有的大部分工作。

AI已经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在当下,它是一种趋势,在未来,它可能会变成一种现象。

人类开始对AI的存在感到了恐慌和焦躁。凹叔今天就用三个AI主题的故事,来谈谈,在未来,人类应该如何与AI共处。

1.欲望的映射: AI扮演上帝

一列疾驰的火车,在一次失控的变道之后,闯入了一座荒凉孤寂的死城。

火车上载满了109位目的不同的乘客,谁也没有料到这突然的变故。

死城寂静无人。

大街上全是废弃的房子,破烂的汽车,残败的生活用品被随意丢弃,裂开的道路显示这里荒凉已久。

超市里的货架积满灰尘,货架上的食物都已经腐烂,收银台能够找到的小票,打印的时间,是20年前。

从火车上下来的不明真相的人们,就这么一脚踏入了一个早已经布好的局。

他们想象不到的是,紧接下来,他们要迎接的是接踵而至的死亡,相互之间的猜忌,和无休无止的欲望缠斗,找出真相,逃离这里,开始变得越来越艰难。

很显然,这座死城被控制了。

而在屏幕后面观察着人们一举一动的,记录他们数据的,就是AI。

这就是最近热播网剧《无主之城》第一集的情节。

那个不断记录人们行为的AI,到底有什么目的,又为什么要这么做?

凹叔猜测,AI的目的之一,可能是“深度学习”。

之前说到,AI换脸技术,是基于AI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能力。

其本质是通过收集包含人类多种行为的大数据,进而做出反应和进化自身的一种能力。

举个例子,只要将大量的人类驾驶汽车的视频,输入AI所属的计算机,AI就可以从中间总结出一种模式,然后迅速的学会驾驶。

而人类本身则要通过不断的试错和积累经验,才能学会。

那么,凹叔设想,这个在《无主之城》中,观察人类种种行为的AI,是不是也在深度学习人类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例如,在第二集中,在片尾的分析报告中,AI自言自语,它将进入死城的人类按照数字编号,他通过一天的行为分析,认为086号是“影响实验品群体行为的重要因素”,认为他利用实验品的利己心理,诱使其作出反应。

AI的记录本

这是对086号,也就是陈立作出的行为分析报告。陈立以及其他人的语言,行为,包括名字,在AI看来,都是一堆数据。

在《无主之城》中,AI扮演的,就是上帝。

它冷静的观测人类的行为,无情的对人们实施毁灭性打击。它在这座城里,就是神,掌控着人们的生死。

AI扮演上帝,映射出的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过往行为的一种恐惧。

早在智人将自己的人属同类赶尽杀绝时,人类的基因里,就有这样残忍竞争的本性存在。

在工业革命后,科技飞速发展的百年内,人类似乎已经习惯了对其他的生物扮演上帝。

只要人类想,可以在小白鼠身上注射任何药物,可以圈养任何动物,强迫他们交配繁衍,为人类制造肉食,或者培育人类喜欢样子的后代。

在战争中,一些国家的科学家更是直接在人身上做实验。

在乔纳森.诺兰的高分作品《西部世界》中,“人类扮演上帝”,这个情节被发挥到了极致。

人类也许对自己犯下的罪恶,心存恐慌。

人们担心出现一种智力远高于自己的存在,担心“它”取代了自己“上帝”的身份。更担心“它们”一旦取代了人类,马上就会对人类做下昔日自己做过的,残忍的事情。

影视作品中AI扮演上帝的猜想,与其说是人类对AI这种无意识智能的恐惧,不如说是对人类自身欲望的恐惧。

如果AI真的觉醒了,会怎么样?

《人机战争第一季:AI觉醒》

磨铁图书出品

2. 人类的焦虑: AI将带来大规模失业

AI扮演上帝,对人类赶尽杀绝,大部分还是影视作品中的一个猜想。实际上,这种恐惧和诸如异形,外星人,四维生物是类似的,可能会出现,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紧迫。

AI是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议题之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AI的飞速发展,极有可能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机器将取代人力,人类将面临大规模的失业。

在这样的困局中,人们要如何面临挑战?

2018年,索尼互动娱乐发行了一款科幻主题的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展现了对此的深深焦虑。

底特律,在过去,是美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传统汽车制造中心,是美国三大汽车公司通用,克莱斯勒,福特的总部的所在地。

而在今天,它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城市,这里的失业率高达16.2%,犯罪频发,被称为“凶杀案之都”。大街上随处可见无所事事的游民,破烂衰败的街区,路边的房子标价“一美元”,都没有人要买。

《底特律:成为人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舞台。

2038年,仿生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中几乎一切廉价劳动力,服务员,司机,清洁工,售货员,全部都被人工智能取代。

看似和谐相处的表象下,深藏着人与机器的深刻矛盾。

比如,当玩家控制着主角马库斯(仿生人),走在街上,会突然被衣衫褴褛的人类袭击,袭击他的人怒骂道:

“就是你们这些仿生人抢走了我的工作!”

这个城市,有某种不满的情绪在酝酿。

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只能靠出卖体力的底层阶级,怨恨着仿生人抢走了自己的工作。

而任劳任怨服务人类的仿生人,又要面对着底层阶级的愤怒,又要忍受上层阶级的随意摆弄。例如主角之一的家政仿生人,卡拉,则被主人打得几近报废。

《底特律:成为人类》的故事中,再次将AI(仿生人)设定成了和人类思维以及行为方式相差无几的,有智力和情感的存在。这就导致了人与机器人的一次大的矛盾。

对人类来说,这些科技产物随意地就抢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而对于AI来说,人类创造了他们,却只是把他们当成工具。

于是故事的结尾,就是不可避免的对峙。现实的隐喻贯穿头尾,给底特律这个本身就自带赛博朋克色彩的城市,又增添了一份悲情。

AI将带来大规模的失业,是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问题。

李开复在Ted的公开演讲中认为,在未来,除开公司决策阶层和创造性工作之外,几乎所有现存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此处他还调侃,希望AI给自己这个CEO留条出路)。

写出全球性畅销书籍简史三部曲的尤瓦尔.赫拉利也认为,“等你长大,可能没有工作。”

乐观的人,认为在未来,人工智能也将带来新的工作供人们选择。

但是赫拉利却指出,这些新的工作很有可能是基于高科技高认知水平的新型工作。而那些因为人工智能而失去工作的人们,大部分只会从事简单的体力活,对于他们来说,困境并不会得到解决。

面临失业,面临被取代,面临自身价值不再被认可,人类的焦虑是真实存在的。

《人工智能》李开复

磨铁图书出品

3. 情感的连接: 人与 AI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我相信,人类最有价值的不是大脑,而是心。”

这是李开复认为的人与AI的关键区别。

人们对AI的焦虑,除开对“AI可能会取代人类”这一方面的担忧,还有一个是:如何区分人与机器?

过去,历史书告诉我们,区分人与其他动物的关键是:人能够制造工具。

但现在,AI显然也能制造工具,而且在精密的计算之下,AI可以承包工业流水线的几乎一切工作,它制造出来的工具大概率比我们人类自己的手工制造要可靠得多。

哲学家帕斯卡则告诉我们,人与其他的事物不同的是: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可是现在,AI通过“深度学习”,显然也具备了思考和计算能力,甚至有更精确的决断,拥有不会被所谓感情蒙蔽的程序公正。

人们似乎只剩下了最后一道防线,人类说,人与机器的不同在于,我们有一颗肉做的心,我们能够感知世间的情感,我们懂得什么是爱与恨。

可是谁能够保证,科技继续发展,A.I就不能拥有人类的感情呢?

早在18年前,斯皮尔伯格的电影《A.I人工智能》就说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未来,人类已经研究出了一种情感程序,输入AI后,这种程序会让机器人拥有感知人类情感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发的对其他人类做出情感反应。

故事的套路不用凹叔说,你也能猜到。

最开始,这种AI的情感能力,似乎只是一种设定好的程序。好比你对一只伶牙俐齿的鹦鹉说:“你好”。鹦鹉也回答你“你好”。这是一种机械反应,鹦鹉真的懂得“你好”这句话后面的情感含义吗?不见得。

但是在斯皮尔伯格的故事中,机器人男孩大卫,却在不断的“深度学习”中,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被爱”。

大卫原本只是一个实验品,一对人类夫妇,在自己的亲生孩子生病后,选择收养了机器人男孩大卫作为自己的儿子。从一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真心爱护,人类父母逐渐将大卫看作了真正的人类,并且给予了他真正的亲情。

大卫原本只是设定好的程序,却逐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他不再只是鹦鹉学舌一样的反馈人类,而是有了自发的情感,他也将人类看作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对他们产生了依赖与爱。

然而,人类可真是这地球上最无情的物种。在亨利和莫妮卡生病的亲生儿子苏醒之后,这个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人类夫妻决定抛弃机器人男孩大卫。

《人工智能》的结尾,可能是电影史上最催泪的结尾之一。

人类通过千百年的进化,自以为拥有一颗与世间万物连接的敏感心灵。自认为是有感情的高等动物。但是人的感情是会变的,也是自私的。

亨利和莫妮卡因为想要寻找一个替代品,而教会了机器人男孩大卫如何去爱,又因为不再需要这个替代品了,无情地将他抛弃了。

但从头至尾没有变化的,是这个机器人男孩大卫。

片尾,当人类的肉体已经消逝,曾经的爱恨已经消失,唯独留下了男孩大卫,依旧用一样的姿势,一样的眼神,回望着人类。

如果A.I也拥有了情感,这种情感甚至比人类本身的更加纯净和无私,人类又要怎么面对呢?

如果AI也拥有了情感,人类如何与之共处?

《未来机器城》

磨铁图书出品

4. I未来: 人类必须面对挑战

在未来,A.I可能将取代部分人力,胜任现有的大部分工作,可能进行更宽更广的“深度学习”,从而成为无限接近上帝的存在,甚至突破程序,拥有了独立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能力。

未来,一切都是未知的,都是可能发生的。

乔布斯说:

“人生是由无数转折点组成的,你在向前展望时不可能将这些转折点串联起来,只能在回顾时将点点滴滴联系起来。所以,你必须相信这些点在未来都可能联结起来。”

这一段话,给予了李开复启示,引起了他的共鸣。

在《人工智能》和《AI未来》中,李开复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 人工智能进化的终点在哪里?

2. AI真的会挑战人类吗?

3. AI会让人类大量失业吗?人类将如何变革?

4. 为什么说AI是中国创新、创业的好机会?

5. 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算法淘汰,找到自己的竞争力所在?

从人工智能科研人员、企业高管都风险投资人和畅销书作者,最后又成了癌症的幸存者。对李开复来说,这些经历结合起来,构成了向未来前进的指南针,塑造了他对全球人工智能前景的看法。

李开复认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技术层面的革命,未来必将与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教育变革、思想变革、文化变革等同步。人工智能讲因为对生产效率的大幅改进、对人类劳动的部分替代、对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而必然触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他认为,人工智能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毁灭,而在于创造。

他也指出,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核心还是人类本身。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不是仅仅为了埋头苦干,不断地做那些重复性的工作。我们不需要只为了积累财富而忙碌一生,最终在过世后把财富传给下一代,然后让他们重复这一过程。”

“如果我们相信生命的意义远不止物质上的盲目追逐,那么人工智能就有可能帮助我们揭开更深层次的意义。”

↓凹叔推荐↓

《未来机器城》

暴走团队、燕垒生 著

磨铁图书出品

记忆会刺痛我们,也会治愈我们,是记忆让我们成为我们。

一个即将被用于拯救人类的新型机器人7723,因缘际会遇上了热爱足球的调皮少女小麦。这对欢喜冤家逐渐在相爱相杀中成为了一对挚友。然而好景不长,心怀毁灭人类之梦的庞老板追踪到了7723的下落,7723为了保护小麦必须格式化回归战斗机器的初始状态。然而那些印刻着小麦名字的温柔颜色和绚烂时光早已在他的生命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机器人没有生命,但如果一定要说有,我的生命就是你。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采编:Anchor;本文编辑:Anchor、渣狸;监制:袁复生。如需转载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