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新书|“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有知识,又通俗

澎湃新闻记者 罗昕
2019-08-20 13:44
来源:澎湃新闻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世纪馆A区举行。

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这些富有悠久历史与传奇色彩的元素,为上海增添了无限魅力。

8月19日,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发起,上海通志馆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学林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世纪馆A区举行。

该系列包括《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五部精品,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傅林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研究员薛理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教授张雪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

该系列包括《上海源》《黄浦江》《苏州河》《老城厢》《古名镇》五部精品
今天的上海有许多“新上海人”。他们一边在上海工作,一边渴望了解上海。不仅想了解上海的今天和未来,还想了解上海的昨天。不仅渴望了解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上海,更想了解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上海。

《上海源》作者、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在上海生活了六十多年。他认为,尽管上海人、来上海的人如今都非常重视上海的历史文化,但是到现在为止,上海的历史文化、历史地理尚未真正为公众了解。

也因此,葛剑雄参与到“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编撰出版中,他希望能交出既符合历史事实与学术规范,又能让广大民众接受的作品。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王依群表示,以真实为前提,以知识为目的,以通俗为手段,这是发起“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的初衷。

据悉,这五本书篇幅不大,每本书约五万至八万字,内容生动,文字活泼,并配以大量的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读者,将浩如烟海的地方志文献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地情知识,使地方知识更接地气、更符合大众口味。

比如,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在讲述“上海的来历”时,这样道:“其实,之所以叫‘上海’,是因为这个聚落出现在一条河流的边上。这条河是吴淞江的一条支流,名字叫‘上海浦’……这也非常符合聚落形成的规律。一个聚落、一个居民点要形成,要延续下来,肯定要就近解决居民的生活、生产用水,还要考虑到它与外界的联系。在还没有机械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最方便的一种运输手段就是水运。所以江南这一带的聚落、居民点,包括那些市、镇、县,毫无例外都在河边、水边。上海就是这么形成的。”

同样,薛理勇在写黄浦江与吴淞江合流,写到上海先后有两条“母亲河”时,也是这样的“接地气”:“原来,上海的母亲河是吴淞江(后称苏州河),后来吴淞江淤塞,渐成水患。明朝永乐年间,水利大臣夏元吉奉命主持江南水利工程。他采纳了叶宗行的建议,决心重新调整吴淞江下游的水系。具体做法是,把(上海县城东面的)上海浦拓宽、挖深、延长,使它在今浦东新区与奉贤区接壤的‘闸港’处与黄浦相接,成为新的黄浦下游水道,引黄浦之水向东北流,在吴淞口注入长江,排入大海;同时,放弃今江桥以下吴淞江水道,拓宽、挖深、延长一条叫‘范家浜’的河流,引吴淞江水向东流入新的黄浦下游水道。这样江浦合流后,吴淞江就从主流变成了支流,黄浦江也就从支流变成了主流,也是从此刻开始,黄浦江就取代吴淞江成了上海的‘母亲河’。”

丛书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既充满着上海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老味道,又是学者视野中上海的传承,也是游客的手边书。

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彰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文化源头地位、文化码头地位以及人才高峰地位,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落实“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利用“上海主场”的文化平台,集聚名家大家,“活用”地方志,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大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具有“上海原创”标识的文化精品,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解放70周年。

    责任编辑: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