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夏日炎炎,挡不住人们前来瞻仰的步伐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何颖晗 实习生 卢洁 汪黄稳
2019-07-24 21:2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2019年7月24日,上海兴业路上游人排起长队,等待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何颖晗 实习生 汪黄稳 图

7月24日,星期三,晴。

“三伏天”的上海处于蒸煮模式。上午10时左右,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2019年第2个高温黄色预警信号:最高气温将达到36℃-37℃。

高温天排队等候多少有些“难熬”。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入口处,两台雾化降温风扇已经如期上岗,白色的雾气不断从旋转的扇叶中散发出来,给排队的参观者带来阵阵凉意。

纪念馆入口处的降温风扇

“防暑降温”的还有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这个18平方米的房间按照当年会议场景复原布置,正中放着一张长方形的餐桌,四周围着一圈圆凳,桌上放着茶具,陈设虽简朴但气氛庄重。随着夏日的到来,房间内近日增加了两台冷风扇,用来保持空气流通,清凉干爽。

眼下正值暑假,纪念馆吸引了很多来自全国不同地方的大学生。
澎湃新闻记者走上纪念馆二楼时,韩彪驻足在文物资料前,时不时和一同参观的两位伙伴展开讨论。他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这是他第二次自发地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第二次参观的感受和第一次很不一样,这一次作为预备党员来到这儿,看到更多的细节,更加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的不易。” 韩彪认真地说,未来他还打算到嘉兴、延安,重走革命先辈们走过的路,“这是一个预备党员应有的自觉”。

参观纪念馆的大学生

张凯宁是武汉大学即将升入大三的学生,他和其他九名同学组成团队申报课题,围绕中国红色精神的主题,先后前往上海、北京、江西等地进行走访和研究。

张凯宁是这个团队的队长,他介绍说,除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他们还参观了鲁迅纪念馆、《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等在沪红色景点,进一步了解中国红色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感受五四精神在上海这座城市的传承与发展。

午间的阵雨,稍稍缓解了伏天的炎热,纪念馆逐渐迎来一天的人流高峰,14时左右,客流显示屏上的数字已经超过4000。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临展厅,《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以下简称《伟大觉醒》)自4月18日开展至今已经3月有余。墙上的电视机同步播放着百家讲坛推出的《党史故事100讲》。展厅里人来人往,而电视机前,付先生已经驻足观看了5分钟。

付先生说,自己和妻子此次是从江西到上海看望女儿,特地前来参观,“我每年来上海大概一到两次,现在从事的工作也和红色主题教育相关,每次都会来(一大会址)看看。”

参观者的留言

在临展厅二楼摆放的留言簿上,来自安徽阜阳的张先生写下了庄重的话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抉择!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张先生说,他和妻子都是入党二十多年的老党员,这次带着孩子一家三口来到上海。

“我打小就接受党的教育,也算是改革开放这些历史时期的见证人。以前我刚工作时来到上海需要二十多个小时,现在坐火车只要七八个小时,已经很快了。等到阜阳通高铁了,到那时就更快了。”张先生说。

    责任编辑:郑浩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