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址”日记|老党员:能在党的诞生地做志愿者非常光荣

澎湃新闻驻中共一大会址报道组记者 陈伊萍 实习生 周宇晗
2019-07-17 19:54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全国各地前往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的党员群众络绎不绝,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澎湃新闻推出“一大会址”日记,派出记者常驻中共一大会址,近距离观察、感受、记录会址每天的新闻,讲述一大的红色故事,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迎来大客流。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陈伊萍 图
7月17日,星期三,晴。

炎炎夏日,抵挡不住人们参观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热情。上午10点不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排队进场的参观者,已经排到了百米开外。

纪念馆内人头攒动,但秩序井然。这样的氛围,离不开纪念馆志愿者的努力。

志愿者应珑(着装黄衣者)在馆内维持秩序

54岁的应珑说,他本来的工作是一名销售,但通常每周至少有一天,他会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担任志愿者,主要工作为场馆服务,而这一天对他来说“很特别”。

“我平时工作比较自由,工作做完了就来一大会址做志愿者,感到特别有意义。”应珑说,自己是一名老党员,能在党的诞生地进行志愿服务非常光荣。

进入七月,纪念馆迎来了大客流,放暑假的孩子、学生特别多,这就给志愿者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珑称,有些孩子进入场馆后,会因为太兴奋,大喊大叫。这时就需要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及时安抚孩子们的情绪,保持场馆的庄严。

“我是志愿者,是为游客服务的,而不是管理游客,必须笑脸相迎。”应珑说,即使面对孩子的哭闹,也要和蔼可亲地和他们讲道理,而非强硬地大声呵斥。好在,大部分孩子都能明白道理,家长也能理解配合志愿者。

除了维持好秩序,应珑的志愿者角色有时还要承担一部分问答、讲解的工作。“游客看到我穿着纪念馆的工作服,有问题就会来问我。”应珑说,类似“中共一大一共有13位代表,为什么开会时有15人参会”这样的问题,他可能一天要回答好几遍,但是因为知识储备充足,他从来不怯场。

有时候,应珑也会碰到一些外国参观者。因为工作的关系,应珑会一些简单的英语,这一技能也帮助他更好地引导外国参观者参观展览。

志愿者丁雅娟举着“轻声细语,请勿喧哗”的牌子

当天还有一名志愿者当班——61岁的丁雅娟,穿着印有一大会址logo的T恤,披着红色的小马甲,手上举着“轻声细语,请勿喧哗”的牌子。

退休后在家待了6年,2019年5月,她来到这里,成为在展厅口维护秩序的一员。“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发挥一点余力。”她说,这让她很开心。这个月,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8天。

丁雅娟工作的展厅一侧是党员的宣誓处,虽然见证了很多次宣誓,但她还是会被大家的热忱所打动。

“我看到宣誓的地方有部队里来的,还有矿上来的工人,农村来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也有,他们宣誓的时候都很有气势,看了我自己也感到心潮澎湃。”她说,这些时刻对她这个有三十多年党龄的党员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责任编辑:郑浩
    图片编辑:胡梦埼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