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名校河南大学,为了一句“止于至善”封印了时光

2019-07-16 07:44
上海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礼记·大学》

越熟悉,就越陌生

两千多年前

古人留下了经典的儒家传世之作《大学》

也许考虑到古文的晦涩难懂

于是,有人便耐心提炼总结出名言金句

易于传颂,以便更多年轻人可以受其影响

不管是否读过四书五经中的《大学》

但其中的八个字,在这里却是人尽皆知

被揉碎了,吃透了

装进了年轻学子的记忆里,影响深远!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河南大学 | 校训

河南大学

Made in 开封

1 

年龄越大,就觉得日子越过越快

曾经年少不知愁滋味

将孔夫子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作为笑谈,一度觉得遥不可期

当真被生活和工作摧残蹂躏的欲死欲仙后

才发现,不知何时

已免费搭乘上人生的高铁时代

嗖嗖的,刷刷的,哗哗的

眼睁睁看着窗外时光如瀑布飞泻

无奈感叹,时光,走你!

不由盘算,回炉,重造?

还是面对现实吧

与其每天烦心于进进退退的各种人生抉择

倒不如把每一秒流逝的生命都好好体会

好在有这么一处神奇的地方

像是被时间遗忘

每次来,都像回到了曾经

静水流深的心情,渴求新知的欲望

也许是北临的宋塔封印了流淌的时光

又或是东围的城墙隔绝了外界的浮躁

大门内侧雕刻的四个方正大字“止于至善“

提醒着过了这道门的众人

认真求学,守护美好,初心不可变!

气势巍峨中西合璧的建筑

成为这里的美学主角

行走穿梭之间,你会发现

这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神圣感

颇有“庙堂之气”的气质深邃和岁月悠远

虽已过百年,却依然散发着磅礴生命力

就像连建筑都在延续着止于至善的使命

老师潜心做学问,学子踏实求新知

画面亲切又熟悉

仿佛看到的每个年轻人都是彼时的自己

纯粹而执着的活在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中

河南大学

帮这里走出去的每个人

守住了心中珍贵的从前慢,旧时光!

2

1912年

教育家林伯襄先生等一批河南仁人志士

坚持教育强国,在开封清代国家贡院旧址

创办了河大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该校与当时的清华学校(清华大学)

上海南洋公学(西交大、上交大),并称为

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三足鼎立

从开留学之先河、成根正苗红的官办“新东方”

到如今的百年名校

河南大学,像极了开封这座城市

曾经出身高贵,如今低调从容

历经命运辗转,始终心系国运

如查良钊校长在校内树碑

置济南惨案弹壳于其上

并刻上警语全员勉励

张仲鲁校长明确提出以“研究高深学术

培养专门人才、推广高等教育”为宗旨和理念

……

正因为对光明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方才有面对每一次命运挑战的坚毅与无畏

抗日战争期间

河大先后辗转于信阳、南阳、洛阳、西安

宝鸡、苏州等地

面对资料仪器严重损失、环境及其恶劣时

仍能办学不辍

1942年,河大由省立升格为国立

1944年,被评为全国国立大学第三名!

百年时光,转瞬即逝

但在这里,却并没有多大变化

建筑还是那时的建筑

老师依然治学严谨

学生仍旧勤敏恭谦

河大从娘胎里就自带了做学问的气质

一百多年来,与这有关的名人数也数不完

著名教育家林伯襄

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

著名语言学家郭绍虞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嵇文甫

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杨延宝

著名甲骨文家、史学家董作宾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

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徐旭生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型作家姚雪垠

著名语言学家、书画家于安澜

著名历史学家萧一山

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作家、诗人李白凤

著名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石璋如

......

每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背后

都是河大人对文化和学问的执着与追求

对“止于至善”的责任和坚守

在这,学生间流传的

总是老师讲课时留下的金句:

“什么是文学

  所谓文学,不过是大地通向天空的道路。”

“从来不想该不该想,只是想

  从来不想该不该做,只是做

  从来不想该不该爱,只是爱。”

如此纯粹的态度,一百多年来不曾改变。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这是河大人的全力以赴的人生方向

也是属于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骄傲和理想。

本文文字、图片均由『最城市THECITY』原创,转载须经该微信公众号授权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