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音乐节|在赖希的音乐里,有人欲罢不能也有人想逃跑

澎湃新闻记者 廖阳
2019-07-12 08:46
来源:澎湃新闻

美国作曲家史蒂夫·赖希是简约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过去的很多年,他都被视为一位只喜欢使用自己乐团的特立独行之人。

科林·柯里打击乐团便是一支专注于演绎赖希作品的乐团,他们表演的赖希音乐,曾被这位作曲家誉为“我听过的最好的”。

7月10日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科林·柯里打击乐团把赖希的三部代表作《木块音乐》《脉动》《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带来了上海。

其中一部《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问世于1970年代,足足60分钟,正是这部篇幅巨大的作品使赖希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同。没什么旋律,只有不断的重复、重组、加声部、换色彩,这首曲子有人听得欲罢不能、越战越勇,也有人听了想逃跑,这种极端又奇妙的对比,大概也只有在赖希的音乐会现场才能看到。

赖希的音乐以独特的简约主义音乐风格闻名,通过简单的音乐语法和时间上的相抵,使用重复的程序、缓慢的和声节奏和卡农等手法,创造出音乐缓慢的位移感。

这种极简主义的音乐美学和西方古典音乐的特征大相径庭。有部分批评家认为,简约主义音乐“不过是一些偶然的、或者是某些短小片段无意义的、没完没了的重复而已”。但更多人认为,虽然简约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重复,但这种重复并非毫无意义,也绝非偶然,恰恰是通过精心设计与构思,将变化控制在戏剧性和对比性之外,又保有丰富感。

正是游刃有余地通过这种重复与微变,赖希成了展现简约主义音乐魅力的“大魔法师”。这种极富特色的创作风格也影响了许多音乐家、作曲家,甚至推动了电子音乐、吉他音乐、摇滚乐、流行音乐的发展。美国作曲家约翰·亚当斯是其中之一,他说,“赖希并没有改变轮子,因为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骑行方式。”

第一次听到赖希的音乐时,科林·柯里才十二三岁,当时便觉得火花四射,而他最早接触到的赖希作品,正是《为十八位演奏者而作的音乐》。

“我听赖希作品越多,我对这位作曲家就越感兴趣,并想去了解他。”在科林·柯里的带领下,2006年,为庆祝赖希70岁生日,科林·柯里打击乐团成立,在BBC逍遥音乐节上进行了一场鼓乐演出。

这之后,科林·柯里决定要演更多赖希作品,并把更多精力投身在研究他的作品上,有幸的是,排练和表演这些作品时,赖希本人经常在场。

“赖希的作品不是演完就了事的,我们要不停研究作品本身的内涵,要去达到演奏标准。所以我会非常严格地选择每位入团的演奏家,不光是考虑技术,还要看他们演绎赖希作品的意愿。”科林·柯里说。

有意思的是,除了科林·柯里打击乐团,当晚在上海同台演出的协力合唱团,也和赖希有着不解之缘——它的前身是为庆祝赖希60岁生日而成立的女性四重唱组合,在伦敦演出赖希的《诗篇》时首次登台。

科林·柯里解释,赖希的作品并不是要求歌手唱什么歌词,而是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低语或吟唱,这种吟唱是和乐器黏连在一起的,所以需要更加清晰的吐字和发音,而且还要准确地找到音高,在精确性上是要求非常高的。

除了赖希作品,科林·柯里本人也对其他作曲家的打击乐感兴趣,至今已经首演过30多首打击乐作品。他还记得最奇特的一次演出经历,一位美国作曲家写了一部以身体为媒的打击乐,需要用身体的不同部分发出声响,也因此需要用扩音设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阿卡贝拉里的B-box这种口技打击乐。

科林·柯里对中国传统戏曲里的打击乐器也非常感兴趣,比如锣、木鱼,有些演奏手法在他看来也很有趣,比如有人会把小钵合起来摩擦发声,“一些西方作曲家,比如希腊的泽纳基斯、丹麦的诺尔加德,已经把一些东方乐器或声音放在他们的作品中,处理得非常准确。”

8月在爱丁堡国际音乐节,科林·柯里将带团回到家乡爱丁堡,和苏格兰交响乐团同台,共演俄罗斯作曲家古拜杜丽娜的打击乐。这是一部大作,会用到五位独奏的打击乐手和超大规模的交响乐团,色彩缤纷的打击乐器会让人眼花缭乱。

“古拜杜丽娜的音乐风格比较浪漫,也很有旋律性,尽管中间有很多挣扎的段落,但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宏大的充满力量的作品。”科林·柯里说。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