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礼平︱记陶行知致张一渠手札

许礼平
2019-07-13 11:06
来源:澎湃新闻

陶行知致张一渠手札,共两通三叶。首通署名“何日平”,次通署名陶行知,纸尾附有张一渠题识。

首通云:

一渠先生:承约餐叙,至为感激。但因两星期前上海各大学同人约弟于今晚七时开讨论会,无法前来领教。弟有话与先生畅谈,改日再趋前会商。敬祝康健!

何日平二一,六,七。

纸尾有受函人张一渠的题识云:

先生姓名多更易,民二十一以政见关系,被国府通缉,化名何日平,此函足资印证。嗣通缉令取消,仍用陶知行原姓名。迨民二十四,更名行知,寓先行后知之意。张一渠记。

下钤朱文方印“张一渠”。

按:受信人张一渠,又名锡类,浙江余姚人。绍兴第五中学读书时受教于周作人,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曾任龙游县政府科长、余姚县参议、上海市参议员,1930年2月与石芝坤合资创办儿童书局。张氏能画善文(笔名徐晋、余再新等),雅好吟咏(有《三不拜草堂诗钞》),曾与陶行知、丁柱中合作出版《儿童科学百科丛书》,又得陈鹤琴之助,出版小学课本及读物,因业务扩展 (出版儿童读物教育书籍达千种),1935年加入官僚资本,由潘公展任董事长,以此解放后儿童书局由军管接收。

政权交替前,张一渠携眷赴穗,旋转香港,曾访其时在港的楼适夷(楼为儿童书局同事,是中共地下党人)。楼力劝张勿去台湾。结果张氏虽然没去台湾,却留港观望。1951年电影《武训传》遭到批判,并及陶行知与陈鹤琴。张氏物伤其类,只好滞留香港。张氏曾在友联系统的《儿童乐园》创刊号上发表《自由歌》(由张超英配画),诗的风格也像陶行知:

图画辞典里,什么字都有。最美丽的字,就是“自由”。

什么叫自由,大家来研究。想一想!

小朋友。笼里鸟儿叫,网里鱼儿跳,叫不停,跳不休,自由不自由?再想想!

小朋友。鸟儿空中飞,鱼儿水中游,来悠悠,去悠悠,自由不自由?

可谓诗以见志。张氏流落海隅,继续其儿童教育的理念,曾参与《儿童乐园》《儿童之友》《好孩子》等杂志的编务,直至1958年4月病逝,享年六十有四。

第二通内云:

一渠先生:这几天穷得要命。您前说天马书局(记不清)要我的小品文自选集,现在送来。预支版税壹佰陆拾元。如能今天领得,请交小桃带下为盼。此事请费神代我亲自跑一䠀,如拿得稳,就请您垫一笔款更快。许多人等着吃饭,一举手之劳,胜造十级浮屠。敬祝康健。陶行知,二四,五,五。

陶氏下署“行知”,是两字合成一字的花押,看来倒似是个“知行合一”了。

按:一般涉及告贷函件,多会叮嘱“阅后付丙”或“付火”。但陶氏胸次淡荡、不拘小节,没有这些扭拧作态的叮嘱,遂令当日的窘迫,今日仍能见于纸上。此帖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为庄严先生所藏,后归寒斋,在检读传诵之间,輒戏呼为“乞垫帖”。这是类比于前人不忌讳以“乞米”为帖名。近人黄裳评《乞米帖》谓:“予观鲁公《乞米帖》,知其不以贫贱为愧,故能守道,虽犯难不可屈。刚正之气,发于诚心,与其字型无异也。”(见《溪山集》)陶行知虽经济窘迫,帖中表现的却是俯仰无愧故亦无所隐的君子安贫的气度。

陶氏热心乡村教育,极力提倡“武训精神”。宋庆龄说陶氏是“万世师表”,毛泽东说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郭沫若说“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董必武说“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人”。但这些恭维都指向教育方面的努力,似乎忽略了陶行知是“教育家”的同时也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陶氏对政治的留意,是自小已然的。远在1914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共和精义》。1914年,陶行知赴美国留学,先入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次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可以说,政治才是陶行知的本行,但人们总以教育家视之。从陶氏办《农民旬刊》提倡“生活教育”,到1927年在南京乡间办晓庄师范,其实都和政治相缠绕,是教育和政治的结合。

上世纪三十年代,从加入“救国会”到并入“民盟”这些政治团体,陶行知在北张(申府)南沈(钧儒)之间,也绝对是“指点江山”的重要人物。从晓庄师范被封、学生被杀、自己被通缉,到在《申报》撰文闯祸,这一切都是政治事件,能说陶夫子只是“教育家”而不是“政治家”吗?

到了1951年电影《武训传》遭批,提倡“武训精神”的陶行知,当然成了中心箭垛。是年《人民日报》发表杨耳《陶行知先生表扬“武训精神”有积极意义吗》,上纲上线,将陶行知认作政治人物来清算,明显要否定他这位留美学生的教育思想,还殃及陈鹤琴。到1957年 “反右”时,陶行知政治上栖托的“民主同盟”从中央到各地的主要人物几无幸免,到“文革”时,众多弟子也身经劫难。幸好,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陶氏总算平反了。

陶氏是建国初期首个在政治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人物,而这“垫支帖”本身,就是一则故事。

    责任编辑:丁雄飞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