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为猥亵女童案愤怒时,需警惕受害偏见带来的恐惧和伤害

秦志
2019-07-08 09:26
来源:澎湃新闻

当性侵害案件被曝光,人们愤怒地鞭挞侵害者时,也同时将受侵害家庭和孩子钉在了耻辱柱上。后者恰恰激发了人们对性侵害的恐惧,影响了受害者从侵害中修复和疗愈的能力。

7月3日,上市公司新城控股原董事长王振华性侵害9岁女童案件被媒体曝光。这类新闻极易激起众怒,人们一方面愤怒性侵者的无耻,担忧自家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也给予被侵害孩子深切的同情。比如一些文章把性侵害带来的伤害看作是无法挽回和无法弥补的,甚至有些人还认为孩子因为受到性的侵害,被永远戴上了耻辱的“镣铐”——一辈子都毁了。这样的同情,或许正在给受害者以及家庭带来二次伤害,也激发了其他父母以及孩子对性侵害的恐惧。

传统的贞操观和性偏见从社会文化层面让受害者和家庭遭受到了“羞耻”打击。国内外的研究者均发现,社会偏见严重影响了受到性侵害的个体和家庭如何看待创伤,以及从创伤中走出来的修复力。

2007年出版的《性之耻,还是伤之痛》是第一个儿童性侵犯的社会工作研究文本,作者龙迪深入到中国北方一个乡村——柴胡营(化名),对6个曾遭受过老师长达两年性侵犯的女孩家庭进行跟踪研究,探索受害女孩及其家庭的创伤经验。

“实际上,来自父母的支持是最为困难的。在性侵犯的案例中,最为疼爱孩子的父母,受到的创伤往往最重。不知不觉中,许多父母会把这种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去。” 龙迪表示。

有些父母会因为孩子没有及时将性侵犯状况告诉自己而愤怒,对孩子斥责;有些父母会因为自己没有早点发现孩子受伤而内疚;还有些父母因为羞耻感,不愿意触及这个问题,不允许孩子公开谈论性侵害的内容,不允许孩子哭泣。

父母的无助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孩子带来二次伤害。孩子默默观察着身边重要的亲人是怎么看待性侵害这件事情的。如果爸爸妈妈认为自己不完整了、不好了,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如果父母责备孩子给大家带来麻烦,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坏人。

儿童性侵犯的报道,不应该成为传统观念的载体和复制者。媒体若不断强调诸如“无法挽回、无法弥补”的贞操观,则会让人们对性侵害更加恐惧,“那种挥之不去的羞耻感和无助感,将伴随受害者及家庭的一生。”龙迪说。

亲子学堂愿每一个孩子都远离性侵害,同时也希望每一个人都深深地记住:面对性侵害,永远不是你的错!它不是丢人的事,也不是家庭的耻辱。哪怕受到伤害,你仍是完整的、干净的、属于你自己的,并且值得被好好疼爱和珍惜的,你并不因此与性侵者扯上任何关系。痛苦的日子终会过去,创伤将被重新理解,成为你日后变得更加强大的力量。

    责任编辑:尹琳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