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观察|数字经济:莫迪在G20的心病,美印贸易争端的内核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戴永红 王俭平
2019-07-03 06:41
来源:澎湃新闻

前几日,在G20大阪峰会即将落幕之际,在本次峰会所达成的重要成果《大阪数字经济宣言》的签字仪式上,却未见印度总理莫迪的身影,他本人甚至缺席了关于此份协议的大会讨论。

印度这一看似特立独行的立场,实际上反映了莫迪关于本国国家安全的深层忧虑,也折射出了当前印美贸易争端的“内核”所在。

印度数字经济繁盛背后的“中空”

一直以来,印度作为后发国家一直是“数字经济”界的励志传说,其近年来领先于世界的GDP增长率有相当部分便是来自于互联网的强力推动,印度也在莫迪的治下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市场。

今年3月召开的“数字化印度峰会”上,印度法律与司法部长、电子与信息技术部部长拉维·尚卡尔·普拉萨德(Ravi Shankar Prasad)声称印度于未来4-5年将实现3万亿美元(数字)经济体的目标,并将印度打造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中心,其中子产业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软件业创造350-400万个就业岗位。此外,印度政府于去年起便逐渐完善相关电子商务法规,可见印度对于本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无论是目标还是策略都是较为明确的。

然而,G20峰会上的莫迪为何又对数字经济议题如此淡漠,甚至都没去参加相关会议的讨论,反而对数据全球化发展表现出一种“闭关锁国”似的态度?这完全不符合以往莫迪对于印度的国际定位。

莫迪此次在G20峰会上“逃避”数字经济的根源就在于,一旦印度数字经济看似繁荣背后的“中空”暴露在全球资本巨鳄的面前,会显得脆弱无比。

从技术角度来看,印度在“数字经济”领域的虚弱,主要是由于数字基础设施的薄弱所决定的。任何一国的数字基础设施都是由管—端—云这三块所组成,而印度在这三个领域基本都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这是当前印度“数字经济”繁荣的表面下令人难堪的现实。

就“管”的层面而言,印度的数字鸿沟惊人,数据“洼地”可能成为数据流通的牺牲品。直至2018年仍然有65%的人口居住在偏远地区,其电话普及率只有56%,而网络普及率更是全球垫底(与坦桑尼亚同一个水平),有10亿人全年无法上网(见下图)。

一旦实现此次G20峰会所倡导的允许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的“数据流通圈”,外国政府或企业很有可能会利用资本和技术的优势,先于印度政府掌握甚至是控制这10亿尚未开发的市场,而这意味着印度政府将会失去对本国国民数据安全的控制权。此外,印度在5G、微波、量子通信等新兴通讯载体的技术前沿基本处于空白或是相对落后的尴尬状态,丧失了与掌握先进技术国家进行谈判的筹码。这一窘迫状态促使莫迪放弃“仓促”参与数据流通的全球化进程,对本国的电信和互联网产业进行市场保护,延续以往“攘外必先安内”的开放策略。

2018年印度网络普及率全球排名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图

就“端”的层面而言,在印度,作为互联网载体的智能手机市场基本被外国公司瓜分。印度本国的手机制造商依然还停留在“功能机”阶段,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的原因,但更多地还是由于印度电信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偏远人口众多所导致的。即使是在迅速崛起的智能机市场,印度本土的Micromax在2018年仅仅是占了5%的份额,全年销售前十的智能机品牌也仅有Micromax一家上榜,国外的手机品牌占据了印度市场的半壁江山。

就“云”的层面而言,印度在设备和云计算领域都极为落后。“云计算”可谓是数字经济的核心,它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关键枢纽,但印度的“云计算”却连基本的数据采集都无法保证。据联合国统计,印度仅仅符合基本云服务的“最低”互联网基础设施标准,资本的欠缺使得光纤和宽带的建设成为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不仅如此,印度本土虽然有一些云计算服务公司,如Tata咨询服务公司、Infosys和WIPRO等,但超大型数据中心却掌握在美国企业亚马逊(Amazon Web Services)和微软(Microsoft Azure)的手中,技术的鸿沟与代差是显而易见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印度数字经济的“高楼”却建立在基础设施(管—端—云)都极为薄弱的“洼地”甚至是“沼泽”之上,这直接决定了莫迪在G20峰会上对数字经济议题的态度,也引发了印美贸易战难以调和的深层次矛盾。

莫迪“先打扫”与美国“先请客”

作为尼赫鲁之后最具改革精神的莫迪总理,他深刻认识到印度数字经济繁荣背后的虚弱,因而自他上任以来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试图带领印度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在“打扫干净屋子”的前提下再欢迎全球数据流通这位“客人”——数据强国(如美国、日本)。

莫迪上任后不久,便于2016进行“壮士断腕”式的改革——推行“废钞令”,看似是打击腐败,实际上是莫迪总理意欲强行将印度拉入“无现金社会”的数字经济时代,这从政府引入基于Aadhaar的KYC(实名制)、推出BHIM(货币统一界面)、移动互联网商业化以及在监管范围内识别金融科技的进步等政策措施便可见端倪。

然而,印度国内使用数字平台进行购物或社交网络使其成为技术公司利润丰厚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数据泄露事件(如2018年7月,印度联邦警察调查剑桥分析公司滥用 Facebook用户数据的情况,新德里怀疑其中包括有关印度用户的信息)促使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数据保护规则。为了本国的数据安全,印度政府于2018年确定了一项总体数据保护法,当局希望将信息存储在本地,以便调查机构和国家安全机构在进行调查时获取信息,更希望以此来保证本国相关敏感数据不被他国所利用。

但是,印度这一“先打扫”的政策却侵犯到了美国的科技巨头,更影响到了美国对于印度的势力渗透。亚马逊、IBM、微软、谷歌、甲骨文公司,以及销售力量网络公司等提供云服务的美国企业将遭受冲击,他们将不得不增设在印度境内的云存储设备,以便继续为印度企业提供服务,而印度电费等成本较高,企业利润空间势必缩小,而数据使用的自由度更是直接受限。

不仅如此,这背后的政治利益更是超出了其表面的“商业利益”。当前数字经济风起云涌,在前沿推动的貌似是一些跨国企业,但他们的背后却是美国金融霸权的代言人,“数字经济”是一个“强者恒强、更强”的马太效应游戏。美国利用金融、数字技术的优势,掌握关乎各国国家安全的经济数据,甚至是推动“全球数字货币”的发行(如最近甚嚣尘上的天秤币——Libra)以控制各国的国计民生,便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肆无忌惮地实现霸权的“长臂管辖”。

因此,特朗普发怒了!他无法接受美国企业利益受损,更不满于莫迪“维护本国国家安全”的举动,这也成为美国以终止印度普惠制(GSP)贸易地位的决定来“敲打”印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出人意料的是,莫迪拒绝妥协!自6月16日起,印度对28种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以此为标志,美印贸易战打响。

印美贸易争端未来可能走多远

其实,莫迪并非没有妥协过,作为一个“贫油国”却放弃了“价廉油美”的伊朗,就是希望以此来换取特朗普在贸易政策上的让步,而结果却令莫迪失望,“特惠制”的取消依然是如约而至。当然,莫迪的反击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印度硬气的一面,但笔者却对莫迪能强硬到何时表示怀疑。

笔者认为,莫迪并没有反击美国的底气,也没有嘲讽特朗普的实力,更承担不起美国强有力的制裁。以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敢于应战美国的国家至少需要具备这几个条件:(1)历史上战胜过美国的记忆与经验;(2)强大的经济和工业实力;(3)独立且完备的军工体系、有效的核威慑和常规军备。

不幸的是,印度这三样非但没有,而且在资本、技术以及军工的对外依赖度都极高,很难承受“高强度”的贸易战。因此,莫迪很可能会妥协,但妥协也会有弹性。一者是由于美国绝不会不考虑印度的“战略价值”,一旦印度彻底倒向中俄那将会引发全球的地缘剧震,美国将会面临极为严苛的国际政治形势。再者是由于印度与中国的合作正在“深化”,不仅可以逐渐摆脱对于西方和美国的依赖,甚至可以依靠中国实现自身的独立发展,而这无疑是莫迪在谈判桌面对特朗普的“最大筹码”。

(戴永红,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俭平,四川大学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朱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