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再生|在德国,垃圾分类如何成为全民习惯

俞宙明
2019-07-04 15:21
来源:澎湃新闻

早在1995年,上海就已开始试点推行垃圾分类。只是多年未能真正深入人心。而没有市民的普遍参与,垃圾分类终归只是一句空话。

德国是世界上垃圾分类回收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垃圾分类已成为德国全民的习惯。但这也并非与生俱来。德国垃圾分类的历史不算久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真正开始。德国人是如何让民众积极参与、认真执行并长久坚持的呢?

和上海一样,德国的垃圾分类也是强制性的。德国在1972年通过了首部《废物避免产生和废物管理法》,1990年代实施了《物质封闭循环与废弃物管理法》。经过不断完善和改进,如今德国在垃圾分类方面立法严谨,责任清晰。垃圾处理遵循“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企业不仅对生产过程中的废料处理负有责任,还要承担回收利用其商品包装物的责任。居民产生的垃圾也必须付费交由专门机构处理。

那么,垃圾分类的举措如何落实到每一个人?上海目前推出的举措是罚奖并重,不好好分类要罚款,好好分类有积分,有切实的回馈。相比之下,德国的措施要无情得多,做对没有奖,但不好好做就会产生一系列后果。

首先算经济账。德国居民投放垃圾(相当于上海的干垃圾和湿垃圾)均需付费。由居民或物业到市政垃圾清运公司开户,按垃圾种类、垃圾桶容量和清运次数支付费用。这里从德国北部城市基尔2019年的垃圾清运价目表中选取一些内容为例:

基尔的居民垃圾清运收费标准,资料来源:https://www.abki.de/abfallentsorgung/Behaelter-Gebuehrenuebersicht.php

可以看出,不同种类垃圾的收费相差非常大。不可回收垃圾的清运费用最高,而作为可回收垃圾之一的废纸,清运费用非常低廉。在有些城市,废纸清运甚至是免费的。

这张价目表上也没有出现可回收包装物。因为,此类垃圾的回收不仅不收费,专用垃圾袋也免费发放——也就是著名的“黄色垃圾袋”。根据“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使用包装物的厂商对包装物垃圾的产生承担责任,有义务把这些垃圾回收再利用。

绿点公司应运而生,先由厂商在商品包装上使用统一的绿点标志,带有这一标志的包装物可装进统一制作发放的黄色塑料袋,由绿点公司回收再利用,其费用由厂商承担——当然,最终买单的应该还是消费者,不过消费者无需为此类垃圾的处理额外付费。

为节省费用,业主在与清运公司签订协议时,就会慎重考虑选择合适的容量,尤其是价格高昂的不可回收垃圾。因为,一年里垃圾清运的次数是固定的,人们也会努力控制产出垃圾的总量。如果垃圾桶不够装,或临时产出大量垃圾,也可以向垃圾清运公司购买额外的一次性清运服务,但收费就比较高了。

多住户的公寓楼或小区,管理者如果不能收取较高的公摊费用来购买大容量的清运服务,就只能尽量限制住户的垃圾投放。笔者见过最严格的公寓楼,不可回收垃圾桶需要刷预付费IC卡开启,每投一次扣1欧元,而且垃圾桶入口设计得很小。显然,只有认真分类,尽可能减少垃圾,尤其是尽可能减少不可回收垃圾,才是持家之道。

那么是否把不可回收垃圾悄悄塞到其他垃圾桶里就可以蒙混过关呢?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垃圾清运是定时、分类的,每次出车专门清运一种垃圾,如果生物垃圾或废纸中混入了不可回收垃圾,很容易被辨识。

这样做的住户首先会收到贴单警告,如果限期不改,清运公司会大幅提高清运费用,甚至放出终极大招:拒绝服务,任其被垃圾围困。如果是多户住宅,难以找到责任人,后果只能由全楼共同承担。因此,一旦出现这样的警告,全楼居民也会被迫行动起来,追根溯源,共同解决问题。

有偿清运意味着,扔垃圾并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在德国,“谁产出,谁负责”的原则一直贯彻到每个人,人人要对自己扔出的垃圾负责,承担清运和处理的费用。对垃圾清运负有义务的是每个垃圾生产者,而非市政部门,后者是作为服务提供者,与前者签订协议,有偿提供服务。

垃圾要分类,还要分得对。德国的垃圾类别直观易懂好操作。日常由垃圾公司上门收集清运的四种垃圾,由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各司其职:棕色为生物垃圾、蓝或绿色为废纸、黄色为可回收包装,黑色为不可回收垃圾。每个社区设一个玻璃瓶集中投放点,用白、绿、棕三种颜色区分白色、绿色和棕色玻璃瓶,即使完全不会德语也一目了然。

玻璃瓶集中投放点。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相比之下,感觉上海“干垃圾”和“湿垃圾”的分类名称不是很直观,倒给较真的上海人带来了不少辩论的欢乐。当然,现代生活出产的垃圾的确是越来越复杂,一些复合材料的确很难分类,德国人一样常常感到纠结。

为了让人们分对垃圾,德国各地市政部门也一直不懈努力,在网站上提供详细的查询服务,开设咨询热线,常常联合社区、学校、公司举办各种活动,苦口婆心教育指导。而在承担责任的压力下,房东、物业、社区也会主动给新来的住户上课,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邻居也会积极承担起监督指导的任务。

这样的垃圾分类宣传图,德国网上一抓一大把

德国人向来以守秩序著称。不仅是上班族,老老小小都随身带着自己的秩序手册,每一个日程安排都清清楚楚。而垃圾同样有垃圾日历,在德国居住都少不了它。垃圾日历是每个地方市政给居民发放的本年度垃圾清运时间安排表,发放到每一户,也可以在网上查询或下载。笔者查看了自己住过的达姆施塔特榉原路今年的垃圾日历,纸质版正面是这样的(反面是下半年):

德国达姆施塔特榉原路今年的垃圾日历

居民需要在相应日期把相应的垃圾桶推到路边放置,等待垃圾回收车经过,清空后垃圾桶留在路边,等待居民方便时自行推回原位。如果愿意多交一笔服务费,垃圾桶就不用自己推,这个服务对老人比较友好。

可回收包装物一般收集在专用黄色垃圾袋中,这种黄色垃圾袋可以在超市、药房和邮局免费领取,每逢回收日把袋子扎好堆放在路边就可以。对居民在自家垃圾桶投放垃圾,只要保证不扰民,就不限定时间。只有玻璃瓶集中投放点对投放时间有规定,以免玻璃的脆响打扰附近居民休息。

黄色垃圾袋(可回收包装物)回收日的街头一景,很德国

至于其他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危险垃圾等,也都不难处理,只需向回收公司打电话或在线预约,定时定点堆放,有偿回收。2016年,德国通过了一项新法案,规定电器零售商有义务免费提供电器回收服务,小型家电可以直接交到任何电器零售商处,大型家电则可带去大型商场换购新品。

目前上海在推行垃圾分类过程中有几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一个细节问题就是,投放湿垃圾到湿垃圾桶时,要倒出湿垃圾,再把塑料袋投放到干垃圾桶。但这个操作的体验较差。德国的生物垃圾可以包在报纸中丢弃,超市里也出售可降解的生物垃圾专用袋。

如果上海投放湿垃圾允许带有类似包装,不仅舒适度和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也可能减少湿垃圾桶的污水和馊味。当然,现在上海也出现了湿垃圾的“破袋神器”,也有垃圾分类专家表示,可降解的生物垃圾专用袋,首先要与后端处理相结合,否则不易大规模推广。

德国家里厨房都有类似的垃圾筒,生物垃圾一般直接垫报纸或用专用袋

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是另一个受争议的问题。上班族抱怨总是错过垃圾投放时段,而不少基层街道居委和志愿者也付出了很多努力。扔垃圾需要志愿者在场督促指导,是为了纠正“分错”、制止“不分”,上海的垃圾分类运动,目前还处在从“要我分”向“我要分”转变的过程中,并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和监督提高全民的思想认识,使民众自觉做好垃圾分类。

在这一点上,德国全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过程值得借鉴:有偿清运制度培养了民众对垃圾的责任意识,分类收费促使他们做出垃圾分类的理性选择,形成一种内在推动;而清晰明了的分类方法和简单高效的组织支持,为垃圾投放的便利性提供了外部支持。内外合力,才终于把垃圾分类意识深深地刻在德国人的日常习惯中。

(作者供职于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