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差,没胃口,肠胃也会“闹情绪”吗?

澎湃新闻记者 许珈
2019-06-28 15:00
来源:澎湃新闻

胃脏和肠道是人体营养吸收的核心,我们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几乎都是经过肠胃消化和吸收的,肠胃健康如果一旦受损,那么身体就无法正常吸收所需养分。身体其他器官就会因为养分的缺失造成免疫功能的下降,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很多慢性疾病归根溯源,都是与肠胃健康有关系。想要身体健康,肠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肠胃病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世界卫生组织近年来统计发现,胃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市健康教育协会组织筹建的消化与健康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消化与健康科普论坛上获悉,年轻人因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抑郁等原因,逐渐成为胃肠道肿瘤的“主力军”。

专家呼吁将年轻人也囊括进肿瘤早期筛查的队伍之中,增加年轻人胃肠道肿瘤的发现率。同时建议男性40岁、女性45岁以后尽可能去做一次高质量的胃肠镜,能够有效地筛查胃肠道肿瘤,提前预防肿瘤发生的可能。

心情不好,胃也会难受?

大众很难理解,为什么精神不好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陈胜良教授指出,肠胃是情绪的晴雨表。当人们感到情绪焦虑时,通常也会出现胃肠道反应。

原因其实很简单,情绪不好,干什么事都没精神,也没动力,那么你的胃肠道也就没有动力。早饱、食欲减退、大便干燥、便意缺乏、便秘等问题就会陆续出现。不良情绪分成两种:一种是较为亢奋的情绪,比如紧张、焦虑、易怒等等。另一种就是比较压抑的情绪,比如悲观、失望、了无生趣。这两种情绪都会导致胃肠道出现相应的反应。

当你焦虑、易怒时,胃酸分泌增加、胃肠蠕动增加,但不协调,容易造成胃食管返流、胃炎,甚至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的表现,常见为烧心、反流,部分患者嗓子干痒、口腔异味、声音嘶哑、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甚至哮喘。

当你悲观、失望、挫败感,严重者生活情趣丧失,甚至感觉活着没有意思。胃肠道的反应就是食欲不振、嗳气、打嗝、早饱、饱胀等。尚有部分患者对体重过分关注,又不能抵御美食的诱惑,引发强迫性情绪表现,常常进食后手法催吐,造成肠-胃-食管的反流或黏膜损伤。

这种功能性的胃肠道疾病,需要通过调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来改善。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浓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发饥饿痛、嘈杂、灼热感等胃酸相关症状;坚果、粗粮、豆制品、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往往引发胀气、绞痛等胃肠动力紊乱相关症状。从营养全面角度出发,我们应该食用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对于维系胃肠道健康和功能正常有益。

至于近来备受推崇的“少食多餐”到底好不好,陈胜良教授指出,少食多餐其实并不适合大多数人。人体需要4-6小时吃一顿饭,打破进食规律,导致胃肠和胆囊、胆道功能紊乱,胆汁无节律持续进入肠道刺激肠黏膜,激发肠壁运动产生腹胀、腹鸣、腹泻,胆囊和胆道对胆汁的存储和排放紊乱。三餐定时,才是维持胃肠道健康的好习惯。

胃蛋白酶原异常就是胃癌?

如今,体检套餐越来越多,指标也越来越丰富。在门诊中,医生常常会遇到很焦虑的患者,原因就是体检数据异常。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董玲教授指出,大众对肿瘤都很恐惧,这种恐惧也催生了不少误区。比如,肿瘤标志物检查,一旦 CA724异常,报告上就会提示是消化科肿瘤指标,然而这个指标和消化科肿瘤关系并不大。可大众看到报告时,就已经被吓傻了。

还有一种血清学检查,会吓到大家,那就是“胃蛋白酶原1”和“胃蛋白酶原2”。上海嘉定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张慧表示,这两个指标是萎缩性胃炎的标志物,一般临床上会将其作为早期胃癌的筛查项目。不过,即便这两个指标有问题,也只能说明你有萎缩性胃炎,有了一个胃癌的高危因素,但不代表你就一定会得胃癌。还有一些老年人,胃黏膜会生理性萎缩,那么这些指标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大家不要过度惊恐,焦虑、压抑的情绪,反而会引发各种胃肠道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胃蛋白酶原检测不能代替胃镜,如果指标有异,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即便当年胃镜检查没有问题,在之后的几年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连续做胃镜检查,以确定病情是否有进展。

内镜检查出息肉,切不切?

胃肠镜检查出息肉要不要切?这个问题在临床上也常被提及。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胥明表示,检测出息肉肯定是不正常的,理论上来说需要切除。但在实际操作中,则需因人而异。

息肉可分为炎症导致和肿瘤导致,从指南出发,一般炎症息肉很难病变,可能10年都不会有影响,在欧美都不建议治疗;如果是肿瘤导致的息肉,那就需要切除,但是立马切除,还是等一段时间再切除,也需要听取医生的专业建议。不管是哪种息肉,切除后都要做一个病理检查,通过病理来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这决定了息肉切除后是要短期随访还是追加手术。

“息肉问题,我们需要慢病管理。如果是一般的息肉,随后的1到2年内要随访,3到5后基本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之后可以每5年查一次,不用频繁检查。” 胥明说。

    责任编辑:陈玉坤
    校对:余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