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着丨《彼得卢》:迈克·李的历史观

兔恰恰
2019-07-11 22:18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欢迎继续阅读。这里或许有个文艺片,这里或许有个惊悚片。不知道你会闷到睡着,还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的故事,很好睡。

如果你不是迈克·李导演的影迷,《彼得卢》(Peterloo)真的会是一部很好睡的电影。即便你是,你依然可能被密集、冗长,似乎连引申义都没有的各种长篇演讲击中,在一个又一个跳接镜头中昏昏欲睡,直到酣眠。

《彼得卢》剧照

从来没见过像这样拍历史片的。每一帧镜头都在事无巨细、不厌其烦表现每一位立场不同的参与者,从工人阶级、中产阶级政客、报社记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再到代表统治阶级的治安官、军方人员,争取用全知视角,塑造最客观的上帝视角。像“彼得卢之战”这样的历史事件,换了任何一个导演都要处理成典型的三幕剧,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局,一定会从某一个叙述视角,把事情讲得明明白白;而绝不会像迈克·李这样,拍成了一部没有主角的厨房水槽电影。

影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拿破仑战争刚刚结束的1815年-1819年,英国人意外地获得了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参加战役的农村孩子约瑟夫,只能拖着一条伤腿回到乡下老家,与一家人哭作一团,庆幸自己活了下来;而议会的各位内阁大臣则在商议,要奖励惠灵顿将军75万英镑——这无疑是在农民与工人的身上套上了巨大的枷锁。

《彼得卢》剧照

这一时期,因为战争,全国上下都处于饥荒、失业当中。从中世纪开始就在实施的谷物法,加剧了饥荒和失业。这一律法从1815年开始,改为增加进口关税,借以保护英国农民及地主免受来自国外进口的低价谷物的竞争。但是本地地主贩卖的谷物却非常贵,遇上收成不好,农业人口流失巨大的战争年代,工人们压根买不起面包。在当时,谷物法的存在一直影响着英国人民的主食价格。很多英国劳工阶级,家中的全部收入只能用于购买食物。

当时英国各地的工人运动高涨,随着法国大革命的观念一步步在欧洲深入,男女工人要求投票权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影片中的曼彻斯特地区,在当时的选民率尤其低。1819年初,工人阶级、中产阶级都逐渐投身到这股主张改革的激进浪潮中。在当时很有个人魅力的政治演说家亨利·肯特的组织下,6万民众不远迢迢来到了曼彻斯特的圣彼得广场,进行和平示威,希望向议会施压争取改革。

《彼得卢》剧照

然而地方治安官一直以对待暴民的方式处理这次抗议活动,甚至动用军队驱散人群,造成18人死亡,700人受伤。记者以滑铁卢之战比拟这次发生在圣彼得广场的武力镇压行动,称作“彼得卢惨案”。《卫报》也是受此事影响而诞生的。

但是这段历史,除了英国人,大部分外国人并不熟悉。像电影这样散漫的叙事,更是会让没有做过功课的人看得莫名其妙。

迈克·李导演

有很多人探讨过《彼得卢》电影风格的问题,我作为迈克·李的老粉,认为那些说老爷子70多岁还在忙着转型的声音,实在是有些言过其实了。你看这,细小、琐碎的生活化叙事,厨房水槽的现实主义刻画,戏剧风格的表演与台词,随性而舞的剪辑跳接,对小人物生活群像的讽刺与批判,你甚至可以在某些镜头设计里,看到他之前作品的影子。除了尾声的那场军民暴乱,是他没有拍过的大场面,2个半小时看下来,还是非常纯正的迈克·李风味。

说起来,他为这部电影整整准备了五年,制作就花了三年半的时间。据他自己说,他喜欢在相邻的两部作品中展现反差。所以拍完孤独、荒诞的《赤裸裸》之后,是温情脉脉的《秘密与谎言》,充满青春朝气的《无忧无虑》之后,是讲述老年人生活、人生回望的《又一年》。那么《彼得卢》呢?大概是为了和上一部个人传记片《透纳先生》做一个对照,才选择了历史传记这个题材。

《透纳先生》的剧照

他算是把纯历史记叙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之前有人把迈克·李比作英国版的小津安二郎,不是没有道理的。想象一下,小津会怎么拍史诗片呢?大概也不会比迈克·李拍得更黏糊、墨迹了吧。

迈克·李有非常多的叙事视角,一会儿是议会、国王、地方治安官、军队,一会儿又是普通的劳工家庭约瑟夫一家,一会儿是组织发起运动的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报社的人、少数政治改革派也都有涉猎。总之,人数庞杂,不可分辨。每一个片段都可以抽调出来做一个短片,带着欣赏与研究戏剧表演的心态去看,能从中发现不少小趣味。

所谓历史,大概就像这部电影中的女劳工们说的那样,历史不过是空话堆砌的残卷,背后却全是林立的坟堙。什么社会化演进式的大运动,声势浩大的抗议和游行,到了迈克·李这里,还不如纺织厂里不停运转的机器来得更加实际。同一个题材,别人都在注意历史的深刻与意义,迈克·李却在讲述历史的虚无与空洞。

当影片不厌其烦地复制演讲,看久了你会发现,除了飙戏,细节在于,这些群情激愤的演说,隔着五条街都透着不靠谱的味道。约瑟夫和父亲第一次在小酒馆里听到呼吁改革的演说时,约瑟夫的表情始终茫然,夹杂一丝凝重。回到家里,他们更像是复述别人的观点一样,把酒馆里听来的话讲给母亲内莉听,内莉当时持有反对观点:他们要求的改革过于激进,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她认为这些煽动性的空话是没意义的,然而正是这些空话,让越来越多饿着肚子的人,被煽动、拉拢。但显然,他们并不是很理解自己应该争取的究竟是什么,改革应该从哪里开始。

《彼得卢》剧照

最激进的一群人,甚至谈到了平权问题,要求每一个工人都拥有选举权,都有资格加入议会。如果权利无法保障,他们鼓吹要效法法国大革命,用武力控制皇室,砍下国王的头颅。在当时听来真是荒诞又无稽。不说别的,光是他们的武器,竟然要从农民的锤头和耕犁中选择。

发起者被一个官方间谍策反了几句,便将武装行动的打算和盘托出了。而实际上,他们连正式性的行动指导纲领都不存在,就空口白牙说大话,白白给了官方一个借口抓人。可见这些人是多么天真。

《彼得卢》剧照

那些加入圣彼得广场队伍的抗议者,许多人更像是赶着去凑热闹的。无知的并不只是被情绪煽动和绑架的劳工,中产阶级同样也在见缝插针。亨利·肯特要去圣彼得发表演讲之际,还有从伦敦跟来的仰慕者,也想上台去说上一说。离演讲台特别远的内莉一家根本听不清台上在说什么,竟和后头的人分食面包,聊起了天。

当然,统治阶级的嘴脸更是滑稽、荒诞,丑陋不堪。片中有三场插入的法庭戏,一个贫穷的流浪汉偷了一件大衣,多辩解了几句,就被判处绞刑;一个退役老兵,在酒馆里赌钱赢了一块手表,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判定他是偷来的;还有一个在地窖里累到睡着的可怜女佣,非要冤枉她是偷酒喝。这些治安官道貌岸然地正襟危坐着,大手一挥,便开始草菅人命。

《彼得卢》剧照

地方治安官也一直都在观察和注视人群的愤怒,为的是收集罪状。更搞笑的是国王被土豆砸了一下,一群议会精英大惊小怪地说,平民在用石头或枪弹攻击国王;嘴上说着依法行事,临时又起草了废除《人身安全法》的条例。反正都是统治阶级了,法律怎么改都随他们高兴。圣彼得广场演讲前,治安官倚着窗户向广场方向大声宣读他们违反了哪些法律;尽管广场上的人根本听不见,他依然读得异常起劲。

这一幕幕走过场般的戏,每一处细节都过于真实,无非是在表达历史也就是这样无聊地发生了。不管参与者多么激动上头,在我们这些局外人看来,都是非常幼稚和无聊的。但那些空洞却激昂的演说,热烈高涨的情绪,终于都化作了一场尘埃与血汗的暴动。

今年是“彼得卢惨案”200周年,相较于200年前,英国的民主制度肯定是迈进了一大步,可脱欧公投依然和闹着玩一样。或许迈克·李无意对照社会现实,但作为观众从《彼得卢》这部电影里,却能读懂更多当下。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