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虚假的故事结局:过早结束、任意结束,以及封闭式的

约翰·特鲁比
2019-06-17 17:17
来源:《故事写作大师班》

【编者按】

约翰·特鲁比(John Truby),好莱坞资深故事写作顾问,约翰·特鲁比作家工作室创始人。先后在迪士尼、索尼、福克斯、BBC及HBO等多家机构担任故事写作顾问和“剧本医师”,“诊断”过的影视剧本超过1800部。特鲁比的剧本写作与类型创作课程广受欢迎,学生包括作家、编剧、导演、制片人,诸多好莱坞卖座电影都出自他的学生之手,比如《西雅图夜未眠》《星球大战》《怪物史莱克》《猩球崛起》《加勒比海盗》《X战警》《王牌对王牌》《亚当斯一家》《美食总动员》……

《故事写作大师班》一书是他30年故事创作与教学经验的精华,本文摘自该书第十一章  《永不完结的故事》。

出色的故事长久流传,这不是陈腔滥调或废话。一个出色的故事在观众面前讲完一遍后,仍持续对观众产生长久影响。它确实被反复不停地讲述。是什么让出色的故事维持永恒的生命力?

创作这样一个永不完结的故事,并不是指创作出好得令人无法忘记的故事。只有在故事结构上应用特殊的技巧,你才能打造出永不完结的故事。在谈论其中一些技巧前,我们先看看永不完结故事的反面,亦即具备虚假结局的故事,它折损了故事的生命和力量。虚假的结局主要有三种:过早结束的、任意结束的,以及封闭式的。

故事过早结束有很多种原因,其中一种是真实自我的揭露过早出现。主角一旦获得了重大体悟,他在故事中的发展就会停止,其他一切也就会成为反高潮。另一种原因是主角太快追求到欲望,但你此时如果又创造新的欲望,那等于创造了另一个故事。结局过早出现的第三种原因,是主角的行动令人难以置信。换句话说,这种行动不是这个独特的人的有机部分。一旦让你的角色——特别是主角——采取令人难以置信的行动,情节就会显得机械,你也就会在那一刻把观众从故事中踢出去,因为观众察觉到角色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需要他这么做(机械),而不是因为他必须这么做(有机)。

所谓任意结束的结局,就是让故事说结束就结束。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几乎都是因为情节缺乏有机性。这样的情节依循的不是某个个体的发展——无论那是一个主要角色,还是一个社会单位。如果没有任何事物在发展,观众就不会意识到有些事情取得了成果,或实现了潜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结局就是一个经典例子。马克·吐温以哈克为中心来发展故事,但由于采用了旅程式情节,将哈克带进一个实实在在的角落——美国南方腹地——他不得不使用“天神解围法”来结束故事,只是这个做法瞒不过读者。

最常见的虚假结局是封闭式结局。主角达成目标,获得简单的真实自我揭露,处于新的平衡状态,一切平静无事。这三种结构元素,都令观众觉得故事已经完成,整个故事体系也已结束。不过这样的结局不够真实。欲望永不止息,平衡是暂时的。真实自我揭露绝不是这么简单,也无法保证主角从这天开始会一直过着惬意的生活。因为一个出色的故事总是有生命的,结局和其他部分一样,未必是确定不变的。

如何在读者读完故事的最后一句或观众看过故事的最后画面后,仍让故事保持呼吸、脉搏与生生不息的感觉?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回到我们开始的地方,亦即故事的基本特质——处于时间之中的结构。这是一个会发展的有机单位,即使观众已不再看这个故事,它还是必须持续发展。

故事一直是一个整体,它有机的结局可以在故事开头就找到痕迹——一个出色的故事总会在结尾向观众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必须回到开头,重新体会这个故事。故事是一个永不终止的循环——就像莫比乌斯环一样——每一次的循环都是不一样的,因为观众总会在当下的循环里重新思考已经发生过的事。

想创造永不完结的故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情节:让故事以一项揭露来结束。使用这种技巧时,你先创造一个显而易见的平衡,随即再以另一个揭露来打破这个平衡。这项揭露就是逆转,它让观众重新思考带领他们来到这一刻的所有角色和行动。如同侦探解读相同的迹象时能看出不同的事实,观众在他们的思考中重新回到故事开头,重洗同一叠扑克牌,形成新的组合。

我们可以在《第六感》中看到这种技巧的绝佳运用:观众发现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角色原来早在故事开头就已死亡。在《非常嫌疑犯》中,这种技巧带来更具震撼力的效果:懦弱的故事讲述者走出警察局,在我们眼前变成他捏造出来的那个可怕对手基撒·索兹。

这种逆转式揭露尽管令人震惊,但创造出来的永不完结的故事却局限性最高。它只能为观众带来一次循环。情节不是观众最初想象的,但一旦他们知道了,也就不会有更多惊奇。使用这种技巧时,你得到的与其说是一个永不完结的故事,不如说是一个再次讲述的故事。

有些作者或许会认为,情节如果太强,相较故事其他元素太占优势,那么你就不可能创造出永不完结的故事。即使一个情节以重大逆转结束,还是会让观众觉得房子的所有门都关上了,钥匙转动着锁上了,谜题也破解了,一切到此为止。

想写出让人一看再看且永远会带来不同感受的故事,不必扼杀情节,但必须善用故事本体的每一个系统。如果你写出来的故事像一幅复杂的织锦,角色、情节、主题、象征、场景和对白错综交织在一起,观众重新讲述故事再多次也无所谓。他们要重新思考那么多的故事元素以及变化无穷的组成方式,故事因而生生不息。以下只是其中几项元素,只要善用这些元素,就能创造出无穷尽的故事织锦:

·主角未能满足欲望,其他角色在故事结尾产生新的欲望。这可以避免故事结局变成封闭式的,并且让观众明白欲望——即使是愚蠢或渺茫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止息的(“我有欲望,故我存在”)。

·赋予对手或某个次要角色一个令人惊奇的角色转变。这种技巧能引领观众将这个角色当作真正的主角,从而重看一次故事。

·在故事世界的背景中安排大量细节,观众回头重看故事时,背景变成了前景。

·为角色、道德论点、象征、情节和故事世界增添肌理,这样一来,观众看过情节的惊奇和角色的转变之后,这些部分会变得更有趣。

·在故事讲述者和其他角色之间创造一种特殊关系,观众第一次看过情节之后,这种关系会变得不一样。例如,运用一个不可靠的故事讲述者,就是创造这种关系的方式之一。

·让道德论点显得模棱两可,并且/或是在主角面对最终的道德抉择时不让观众知道他的决定。一旦故事超越简单的善恶对立道德论点,观众就不得不重新评价主角、对手和所有次要角色,以确定什么才是正确的行动。不写出最终的抉择,就会迫使观众重新质疑主角的行动,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思索如何抉择。

《故事写作大师班》,[美]约翰·特鲁比著,江先声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
    责任编辑:方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