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为云南边境村众筹幼儿园,80余名学龄前儿童待入园

澎湃新闻记者 王乐
2019-06-11 21:14
来源:澎湃新闻

“女孩上完初中就嫁人,男孩上完初中就干活——这似乎成为一个轮回的轨迹,在哥哥姐姐的‘示范’下,家里三四个小孩一个接一个辍学,早婚早育,生产新一轮的贫困群体。”今年5月中旬,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陈邦炼在滇南茅草山村调研后,写下了这样的见闻。

茅草山村位于我国云南省与老挝的交界处,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伴镇最偏远的自然村,哈尼族村民世代聚居于此。全村人口近500人,有89个学龄前儿童,但88人没有机会上幼儿园——离村里最近的幼儿园在镇上,摩托车接送一趟就要4个小时,油钱更是让经济拮据的农户头疼。

陈邦炼实地调研时发现,村里的学龄前儿童大都不会讲普通话,见了生人就躲,而他们的母亲很多都是文盲。

调研小组给茅草山村的孩子测量身高体重。受访者供图

全村只有一个孩子能上幼儿园

陈邦炼和同学来到茅草山村调研,是受到了导师李小云的指派。今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及其研究团队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希望能召集社会力量为茅草山村的孩子们建设一个幼儿园。

该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于今年2月起开展,数次实地调研后,调研报告于5月份形成。调研时,小组成员对茅草山村的孩子们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发现没有一个学龄前儿童能达到我国2018年儿童正常身高、体重的标准。

调研小组对澎湃新闻介绍,由于村民进餐时间不固定,往往饿了才吃,孩子跟着父母也经常不按时吃饭,加上营养摄入不足,导致了孩子在幼儿早期发育较为迟缓。

“村里可见光着脚和不穿裤子的孩子在水泥路上奔跑,有的孩子双手脏兮兮抓起什么就吃。”回想起调研所见,陈邦炼的心情有些复杂。

他们发现,村里的学龄前儿童多为母亲和祖母教养,而村里60%的文盲都是女性。村内大部分的女性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孩子们也不会说,这导致他们上小学后,很可能跟不上老师上课的节奏,一开始就落后于其他孩子。

据调研小组初步统计,茅草山村至今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全村只有1名在读高中生和2名职高(中专)学生。女孩上完初中就嫁人,男孩上完初中就干活,成了许多家庭的常态。至今,村里89名学龄前儿童,只有一个孩子离家入园,寄养在镇上的亲戚家中。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对澎湃新闻表示,其研究团队来此,正是希望能以公益的力量,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去早期教育,让他们能够就近入园,帮助他们克服父辈贫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调研小组编制的茅草山儿童中心设计规划图。受访者供图

“茅草山润苗计划”正在筹款

据财新网2018年报道,美国心理学家Bruno Bettelheim的研究指出,一个人在0-4岁时,已经获得了他50%的智力;在4-8岁的阶段可获得30%;而在8-17岁阶段,仅能获得20%的智力。

“贫困地区的一大短板就是学前教育,我们在河边村进行了近一年的教学和陪伴实验,效果非常明显。”李小云介绍,自去年8月起,其研究团队已经在勐伴镇另一个自然村——河边村,成立了该镇第一所自然村内的儿童活动中心,并且培养该村的一名初中毕业生作为辅导员,负责日常教学。如今,河边村内3-5岁的儿童都能流利地说普通话,并且懂得基本的计数、绘画、舞蹈等,大部分儿童能背超过20首以上的古诗,5岁以上的儿童学会了看绘本讲故事。

基于河边村儿童活动中心的实践,李小云及其研究团队对茅草山村幼儿园建设项目进行了初步规划,并联合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为该项目在网络平台发起公开募捐——“茅草山润苗计划”。

该公益项目已于今年六一前夕上线,目前收到捐赠七千余元。项目介绍显示,该项目预算为343750元,其中包括教室、活动场、卫生间等材料费和施工费用等。其中,房屋建设的立柱和木方基本结构等木料,均为村民自筹自备。

“这是茅草山的一件大事,村民特别积极,已经等了很长时间,但是我们的经费一直到位不了。”李小云介绍,村民们已经筹备好了部分木料,等待开工。

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副秘书长刘彦朋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候表示,李小云及其团队的项目计划已经通过了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准入审核,基金会将作为联合发起机构为该项目进行公开募捐。

刘彦朋还介绍,在云南当地,已经有不少国外NGO致力于学前教育,建设了一批幼儿园,接下来,“茅草山润苗计划”将成为基金会后续的重点工作之一。

    责任编辑:蒋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