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知】藁城宫面细又长,从古至今美名扬

2019-06-04 17:05
河北

藁城宫面,系手工挂面,亦称“贡面”“须面”。与宫灯和宫酒,一起称为藁城“三宫”,是极具藁城地方特色的著名产品。

-壹-

◆ 治愈唐太宗的怪病

藁城宫面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商代后期,藁城的先民就开始做面条,隋朝时期,面条加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了唐代,在民间的零星作坊,已经开始生产挂面,其中,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相传,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之后,也想仿效秦始皇东巡大海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这一天,李世民的仪仗走到了藁城县城,谁成想,李世民突然染上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病:四肢冰凉、卧床不起,吃什么药都不管用。这可急坏了娘娘、太监和御医们,他们限知县10天内找到名医,治好皇帝的病,否则就要治他一个死罪。这一下把县令急坏了,他派人四处寻访名医,但是,找遍了全县的名医,也没有一个人能治李世民的病。眼看期限将至,师爷向县令举荐了县城马记面食店的掌柜马九华,据说这个马九华很会做面条,人们吃了他做的面条,一些小病就会痊愈。县令只好差人叫来了马九华,当时的马九华三十来岁,马记面食店传到他手已经有八代了。马九华急匆匆地赶到了李世民住的驿馆,看了看李世民的症状,就立刻为他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李世民吃了他做的面条,出了一身的汗,衣裳都给湿透了,又躺在床上休息会儿,逐渐有了精神。第二天一早,一觉醒来,李世民的怪病,竞鬼使神差般痊愈了。从此,藁城挂面的名声大振,而这位马九华,可谓是藁城宫面的祖师爷。

-贰-

◆ 从挂面到宫面的升华

北宋、元朝时,藁城挂面的生产量,有所增加。相传,宋代藁城人贾逵利用御林军殿前副班使身份,将藁城挂面带至军中,供官卒尝食。元代藁城人大将军董俊及儿子董文炳征战南北,也时常让家中亲人送挂面至营中、边关食之。到了明代,藁城人石珤、石玠兄弟二人在京城为官,家乡亲人在探望他们时,携带藁城挂面进京,还常常分给同僚们。商人的贩卖、官兵的捎带,使藁城挂面流传于中国的南北大地、城邑乡村,一时声名远播,成了名吃。清代为藁城挂面生产的旺盛时期,耿家庄挂面的制作,大约始于明末清初,据民间传说,藁城宫面的由来,源于乾隆皇帝南巡时的一个故事:一天,乾隆南巡归来路过当时的栾城地界,得到消息的老百姓,奔走相告,在道路两旁,纷纷拿出自己家的土特产品,敬献给乾隆皇帝。耿家庄村民田二柱的先人,把自己亲手制作的手工挂面,通过太监转递给了乾隆,乾隆皇帝吃后,龙颜大悦,连连称“美味”。所以,就传旨当地县令,年年为宫廷进贡手工挂面。因为是进贡到皇宫的贡品,先是改名为“贡面”,后又更名为“宫面”。于是,“宫面”这一美称,便由此而来。到了清朝后期,藁城宫面的制作达到了鼎盛。

-叁-

◆ “宫面”两个字的由来

一说起藁城宫面,几乎无人不知,但要问包装盒上的“宫面”这两个字的来历,恐怕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据原藁城县外贸宫面厂厂长刘来喜介绍说,那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地都在深入挖掘出口潜力。藁城宫面作为藁城县的一种传统名特优产品,自然受到了河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的重视,既然要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要对产品进行包装,既然要包装,那首先就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贡面、挂面、还是宫面?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和藁城各面大宫面厂负责人的经过反复商讨,并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最后定名为宫面。当时,为了向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出口的便利,取“面”字的异体字“麺”,故定名为“宫麺”。

那么由谁来书写“宫麺”这两个字呢?通过筛层层选,供职于省粮油进出口公司样选科、著名书画家史斧振先生的作品被选中,并被注册为商标,印刷在包装盒上。从此,“宫麺”这两个字,便随着做工精良、口味鲜香的宫面,行销到了世界五大洲而家喻户晓。

后来,随着新《商标法》的出台,“麺”改成“面”,“宫麺”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宫面”了。

-肆-

◆ 感人的平民故事

老人们一讲到藁城宫面的故事,往往就是曾经让清朝乾隆皇帝吃了就忘不了的奇闻;还有那柴王爷、张果老和财神爷转世的荷芑荪一同演绎的神话。其实,宫面在藁城民间也是颇有口碑的。

据一位制作宫面的师傅讲,“文革”期间,藁城城里有一个姓王的铁匠,人们都叫他王铁匠。这一天,他儿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说到生孩子,坐了月子,在藁城这一带,一直有个风俗,就是谁家妇女坐了月子,亲戚朋友都要提着挂面、鸡蛋、红糖、小米去看望,有的庆十二天,有的庆满月。凡亲戚多的,每年七大姑八大姨、姐妹妯娌生了孩子坐月子,没完没了。但是,在那个年月,人们的生活都很贫穷,怎么办呢?人们想来想去,也不知道是谁想出来一个这样的办法,就是把竹竿削成挂面一样的细条条,用纸封好,放在篮子底下,上面放上真挂面。由于你来我往,大家都这么办,已经形成了一种风俗,就见怪不怪了。这王铁匠两口子弟兄多,姊妹也不少,来看月子的亲戚自然也就非常多,那“竹竿挂面”自然少不了,王铁匠一家都高兴地收下了。

再说王铁匠,添了孙子日子不长就得病了,找了多个大夫,吃了多付药,病情也不见好转,这可把一家人都给急坏了。一天,王铁匠突然说要吃东西,老伴就问王铁匠:“你想吃鸡蛋?”王铁匠摇摇头;“小米粥?”王铁匠还是摇摇头。过了一会儿,王铁匠忽然有气无力地说:“给我煮碗挂面汤喝吧。”于是,老伴就颠着双小脚到了儿媳妇屋里,可是找了半天也没找着个挂面影儿,“竹竿挂面”,倒是一箩筐。一问儿媳妇,才知道,早吃完了。老伴正在犯愁之际,忽然,儿媳妇说道:“娘,我想起来了,挂面虽说吃完了,可还有一封宫面没动哩,是俺小姑姑给的,她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挂面,是过去皇帝吃的东西,叫宫面,让俺省着点吃,这不,家里事儿一多,俺倒给忘了吃了,快给俺爹煮煮吃吧!”老伴赶紧从媳妇指的橱柜里,找出了那封包装精美的宫面,拿起来赶紧到煤火上,去给王铁匠煮。

不一会儿,老伴就把热气腾腾的宫面,端到了王铁匠眼前,王铁匠一尝,不由得喜上眉梢,就问老伴:“我说家里的,这不是挂面吧,挂面哪有空心的?我从来都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老头子,你算说对了,这不是挂面,是宫面,是过去只有皇帝才能吃上的好物件,你看你,老了老了有口福了,是咱那孝顺的儿媳妇给你留着的。”听完老伴的一番话。王铁匠的精神为之一振,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说来也怪,一碗热乎乎的宫面下肚,王铁匠的病好了一大半。王铁匠用老伴递过来的毛巾擦了擦嘴,他斜躺在炕上,恍恍惚惚地觉得自己走进了金碧辉煌的宫殿,每天都能吃这好吃不过的宫面……原来,这是王铁匠睡着了做的一个梦。一觉醒来,王铁匠的病全好了。从此以后,王铁匠逢人便说,宫面是他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

藁城宫面的直径仅为0.7mm,难怪人们常说:“藁城的宫面好做,眼(空心)难钻。”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藁城宫面,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完美结合的生产格局。有的文艺工作者,还把藁城宫面的制作过程,编成了舞蹈,通过肢体语言,将宫面的制作技艺,美轮美奂地表现了出来。宫面,这一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正在藁城大地上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

作者:魏宝

(参考资料:《藁城风俗》政协石家庄市藁城区委员会编2018.8)

网信藁城

中共石家庄市藁城区委网信办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